小满节气养生四大重点

导读: 二十四节气之小满 小满节气养生重点 重点:养好身不苦夏 滋补:忌肥腻多清淡 食疗:亲黄瓜远蒜薹 防病:忌贪凉多饮水

二十四节气之小满

小满,指麦类等夏熟作物的籽粒即将饱满。在阳历每年5月21日前后,是太阳到达黄经60度时开始的。为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

据《时训解》称:“小满之日苦菜秀,又五日靡草死,又五日小暑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谓:“四月中,小满者,物至此小得盈满。”又《懒真子录》中指出:“小满,四月中,谓麦之气,至此方小满而未熟也。”此时是麦粒灌浆的最快时期。

小满之时已是初夏季节,昼长夜短,晴多阴少,蒸发量大,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干旱和干热风的危害,农家应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防御,以便满足小麦抽穗灌浆期大量需要水的要求。

另外,小满之时正是处于春夏之交的季节,除了农村要准备夏收夏种之外,还要注意春种作物的田问管理。

小满之时正处于气候适宜,不冷不热的可人季节,人们的养生健身在此就显得较为重要。古代中医理论根据五行学说提出了“春为木昧多酸以养肝,夏为火味多苦以养心”。人们可根据这一说法调理生活,以达到顺四时以养生,按季节以健身的目的。其实,在这个季节到大自然中去锻炼身体,到环境优美的地方做一次旅游也是一种很好的养生健身之道。

小满节气养生重点

重点:养好身不苦夏

之所以说小满时节养生保健非常重要,是因为此时保养好身体,长夏可不愁。祖国医学主张天人合一,以五行配四季,缺一,所以以长夏来弥补,于是夏季就被一分为二,前为夏,后为长夏,春夏秋冬加上长夏就合乎了五数。就时间长度来说,夏涵盖了立夏、小满、芒种这三个节气,而长夏跨越的则是夏至、小暑、大暑。

夏之特点是炎热,长夏特点为湿热,很多人在度过长夏时很容易“疰夏”,也就是俗语说的“苦夏”,其实,这和小满时节没有做好养生保健有一定的关系。小满时节如果打好基础,长夏时的湿热也许就不那么难耐了。

滋补:忌肥腻多清淡

在小满时节,饮食调养宜以清爽清淡的素食为主,常吃具有清利湿热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绿豆、冬瓜、丝瓜、黄瓜、黄花菜、水芹、荸荠、黑木耳、藕、胡萝卜、西红柿、西瓜、山药、蛇肉、鲫鱼、草鱼、鸭肉等;忌食高粱厚味,甘肥滋腻,生湿助湿的食物,如动物脂肪、海腥鱼类、酸涩辛辣、性属温热助火之品及油煎熏烤之物,如生葱、生蒜、生姜、芥末、胡椒、辣椒、茴香、桂皮、韭菜、茄子、蘑菇、海鱼、虾、蟹各种海鲜发物、牛、羊、狗、鹅肉类等。

食疗:亲黄瓜远蒜薹

同样出于天人合一的主旨,于五行来说,夏季属火,归于五脏,夏属心,所以小满时节最重养心。养心一重情志,二重饮食。于情志来说,夏季人比较焦躁,易心烦意乱,易失眠,所以此时最好做到情志调畅、心神和缓。饮食方面,适宜养心的食物非常丰富,有黄瓜、樱桃、西红柿、土豆、海带、鲫鱼、皮皮虾、草鱼和芹菜等,这些食物看似有荤有素,其实它们都有一个特点:性平,非常适合夏季的“清”与“补”。这里所说的清,是指清火,因小满时节天气干热,极易上火;而“补”则指补脾,因即将到来的长夏对应的内脏为脾。

人们在小满时节的“时尚”饮食多与两个谚语有关,在这里给大家解释一下。其一是农谚有“小满见三鲜”之说,三鲜是指黄瓜、樱桃和蒜薹。不过今年干燥雨少,黄瓜、樱桃多吃无妨,蒜薹最好少吃一些,免得因热生躁。

另一个该节气的“时尚饮食”来自于小满“三候”,三候中的第一候为 苦菜秀”,就是说此时适宜吃些苦菜,小满宜吃苦皆因苦能胜辛,最宜清热。不过同样因为今年的雨水较少,苦菜较老不嫩,吃的时候最好仔细挑选。

防病:忌贪凉多饮水

对于小满时节最为重要的养生之法,在于未病先防。未病先防不是一年中任何时候都该做的事吗?为什么小满更应如此?这同样与此节气的气候特点有关。 养生主网站

一般来说,小满过后气温进一步上升,雨水见多,而今年的小满前后天气仍旧较为干燥,气温变化也比较频繁,经常两三天之内就出现5℃以上的变化,所以一来细菌、病毒较易传播,如不注意保健易生带状疱疹、小儿手足口病、化脓性扁桃体炎、感冒等,二则血压和血糖较易受波动,也容易因追求清爽而受凉引发面瘫、颈椎病、腰痛、关节痛等。因而,此时要注意多饮水,别贪凉,特别要注意勤洗手,尤其是体弱的老年人和孩子,更应注意这几点。

小寒节气后应注重保暖,3大养生重点应做好!

小寒节气之后气温会变得越来越低,不仅会加重身体的压力,同时也会受到潮湿环境的影响,千万不能盲目的大补,应该顺从气候的变化来适当的进行调整,这样才能够保持阴阳的平衡。

小寒节气之后如何来养生呢?

1、做好防潮湿工作

若是背部受寒的话就会损害到阳气,所以一定要注意背部的保暖,不仅要多添加衣服,同时每天应该坚持泡脚,这样能够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从而促进了末梢血液循环,具有防病保健以及暖心的功效,每天晚上可以使用热水来泡脚,也可以放入中药煎煮之后再浸泡比如加入生姜粉或者花椒粉,对于老年人以及糖尿病患者泡脚的时候,水温要控制在45℃。对于呼吸系统疾病以及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来说,千万不能过早的进行锻炼,不然会受到寒气的刺激,从而加重病情。冬季可以适当的睡睡懒觉,等太阳出来之后再锻炼身体,这样能够升高阳气。

2、做好防燥措施

严寒的冬季人们会使用暖气或者空调来取暖,长时间下去会导致室内的空气变得干燥,从而引起口腔溃疡以及身体失血导致血液粘稠,最终引起便秘以及缺氧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其实可以多吃一些具有清火滋润的食物,比如黑木耳、白萝卜或者菠菜等。另外也可以多吃一些黑色的食物,比如黑芝麻或者黑豆等,不仅仅能够补养肾气,同时也可以增强身体抵抗寒冷的能力。

3、要多进行运动

小寒节气过后天气会变得越来越寒冷,不妨可以通过运动的方式来提高身体的温度,要想各种方法来做好防寒保暖的工作,冬季出门的时候尽量是戴上帽子以及围巾等,防止受到风寒的入侵。一般老年人对于寒冷刺激的适应能力是非常差的,冬季是心血管疾病复发的高峰时期,除了做好保暖措施之外,每天早晨醒来之后可以空腹喝一杯温开水来稀释血液。

温馨提示

小寒节气之后应该多喝水这样能够防止内热的产生,从而缓解了便秘,口干舌燥以及皮肤干燥的情况,不妨选择白萝卜水或者蜂蜜水。每天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做到早睡晚起,这样可以增强体质,从而提高了抗寒能力以及身体的免疫力,多喝一些粥类比如萝卜粥具有消食化痰的功效,茯苓粥能够健脾养胃。

大寒节气养生全攻略,大寒节气的养生重点


大寒节气如何养生?大寒节气是二十四节气的最后一个节气,大寒节气到来,天气更加寒冷,大寒节虽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节气,但却是一年运、气循环变化的开始,做好大寒节的养生保健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大寒节气如何养生呢?让我们来看看大寒节气养生的全攻略。

起居:早睡晚起

大寒是冬天的最后节气,起居方面也要适应冬天隐藏的特性,早睡晚起,早睡是为了养活人体的阳气,晚起是为了养活阴气。

另一方面,古语有云大寒,防风防寒,大寒季节不仅要注意防寒,还要防风,服装随气温的变化而增减,手脚容易冻结,特别要注意保温。

生活:睡前洗脚

寒冷的季节,除了早睡晚起,防寒防风外,最好养成睡前洗脚的好习惯。俗话说,寒冷从脚开始,寒冷从脚开始,人的脚冷,全身冷。

饭后三百步,睡前喝汤,睡前用热水浸泡脚,扩大血管,加快血流,改善脚皮肤和组织营养,降低肌肉张力,改善睡眠质量,有利于预防冻脚和疾病保健,特别是夜间读书写作,长时间坐到深夜的人,睡前用热水浸泡脚

精神:心情舒畅

所谓暖身首先暖人心窝,暖人心窝就暖人心窝。心灵旺盛,气机流畅,血脉平静,全身四肢百骨温暖,意味着可以抵抗严冬的寒冷。

因此,在寒冷的季节,我们应该放心养性,保持舒适,特别是老年人,今年寒冷前后适合春节,孩子和孙子都满了,在这种情况下,精神调整也应该注意避免喜悦和悲伤,减少心脑疾病的发生。

要注意心情舒畅,心情平静,使体内的血气和平,不要扰乱体内隐藏的阳光,保存正气,不要邪恶。

运动:日出后运动

俗话说冬天动,不生病的冬天懒惰,吃药。冬季活动、锻炼对养生有特殊意义。

大寒季节的运动分为室内和室外两种,可以进行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篮球等运动,但要注意运动强度,不要过度激烈,不要打扰太阳,室外活动不要早起,最好等日出。

饮食补充:保护脾肾,调整肝血

寒冷饮食应遵守保阴潜阳饮食原则。饮食应该减少咸味,增加苦味,使肾气牢固,不要粘在一起,不要冷食,不要热食,不要损害脾胃的阳气,但是干热的东西不要吃得太多,食物的味道适当浓,需要一定量的脂肪类,保持一定的热量。

此外,还应多食用黄绿色蔬菜,如胡萝卜、油菜、菠菜等。另外,由于大寒适逢春节,一般家庭都会准备丰富的过年应节食物,此时要注意避免饥饱失调,同时可以多吃具有健脾消滞功效的食物,如淮山、山楂、柚子等,也可多喝如小米粥、健脾祛湿粥等进行调理。

另一方面,寒冷季节仍是冬令补充的好时机,重点是保护脾肾,调整肝血,补充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补充食物,二种是补充药物。

药物补充食补,以食补为主。偏向阳虚的人最好补充温暖的食物,如羊肉、鸡肉等阴虚的人最好补充鸭肉、鹅肉、鳗鱼、龟、木耳等阴虚的食物。

药物补充应根据自己的体质和病情选择服用。例如,体质虚弱、气虚的人可以服用人参汤的阴虚者可以服用六味地黄丸等。能喝酒的人也可以和药酒一起补充,常见的有十全大补充酒、枸杞酒、虫草补充酒等。

温补养生最重要

大寒是温补的最佳时节。初冬季节需吃柔润的食物,如蜂蜜、银耳、雪梨、甘蔗等,而到了现在这个寒冬季节,可以适当吃些牛、羊、鸡、狗等温性的肉类,也可以饮少许酒,活血通脉。

本人内热重,汗多舌苔厚,容易失眠,口干,咽干咽痛,烹饪这些食物时加入知母等苦寒的药材,也可以配合吃豆腐、萝卜等湿润的食物。

本文Hash:7f80aa90ee31626a96c70481b9ff80f8e4e5cd22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lady女性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