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如何养生,消暑降温是关键

在每年的7月22~24日为大暑节气,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亦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大暑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大暑节气除了炎热外,还会出现多雨或阴雨绵绵的天气,出汗较多,容易耗气伤阴,所以大暑节气应该吃一些强身健体、消暑降温的食物。

大暑习俗

“大暑”表示炎热至极。《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

大暑是最热时节,也是农作物生长最快,各地旱、涝、风灾最为频繁,抢收抢种,抗旱排涝等农业活动较为繁重的时节。民间有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等习俗。

“大暑大雨,百日见霜”,“大暑展秋风,秋后热到狂”。而与农业有关的谚语有“大暑不暑,五谷不起”,“大暑无酷热,五谷多不结”等。

大暑节气是华南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是华南西部雨水最丰沛、雷暴最常见、30℃以上高温日数最集中的时期,也是华南东部35℃以上高温出现最频繁的时期。

大暑节气养生

大暑时节,阳气最盛的时节,在养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说法,故对于那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痹证等阳虚证,是最佳的治疗时机。大家在夏季养生中尤其应该细心调养,重点防治。

大暑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候。这个时候往往心气容易亏耗,尤其老人、儿童、体虚气弱者往往难以抵御酷暑,而导致中暑等问题发生,出现头晕、心悸、胸闷、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等症状。

大暑节气防中暑

生活常识上介绍说,进入夏季后,地面上白天从太阳光中吸收的热量多于夜间散失的热量,大气中的热量不断积累,到大暑期间,积累的热量达到了顶峰,所以大暑炎热。大暑一般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这让我们联系起一个词“中暑”。

暑节气饮食

暑天,运用饮食的营养作用养生益寿,是减少疾病,防止衰老的有效保证。夏季的饮食调养是以暑天的气候特点为基础,由于夏令气候炎热,易伤津耗气,因此常可选用药粥滋补身体。《黄帝内经》有“药以去之,食以随之”,“谷肉果菜,食养尽之”的论点。

大暑防疾病

大暑离我们越来越近了,由于大暑时节各地明显湿热的特点,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心脑血管疾病(如中风、面瘫等)、风湿、感冒等是高发疾病。健康养生专家指出:“虽说现在的居住条件比原来要好,空调、电扇一样不少,但正因为室内外温差过大,造成了人体体温调节失常,各种大麻烦也随之而来。

大暑赤日炎炎,,防暑降温是关键

医学指导:广东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林嬿钊

大暑是夏至的最后一个节气,时值每年公历7月22~24日,当太阳到达黄经120°时,今年大暑具体为7月23日。“大暑”与“小暑”一样,都是反映气候炎热程度的节令。“大暑”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光、热、水都处于一年中的高峰期,三者互为促进,形成了对农作物生长的良好气候环境,故《管子》有“大暑至,万物荣华”之说。

俗话说“大暑大暑,有米不愿回家煮”,在这酷热难耐的节气,防暑降温工作不容忽视,养生保健要注意以下“三防”:

一要预防“暑气伤人”

“中暑者,中气虚而受于暑也”,中医理论认为,夏天暑气大,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人主心,暑气伤人先伤于心。大暑节气酷暑且多雨,暑湿之气容易乘虚而入,使人心气亏耗,进而导致中暑。所以大暑节气应注意室内降温,避免较长时间在烈日下暴晒,注意劳逸结合以防中暑的发生。人们在外出工作活动时最好能避开高温时段,不得不从事高温作业时应注意进行合理的营养补给,并备好防暑降温的饮料,如绿豆汤、西瓜汁、酸梅汤等。一旦出现全身明显乏力、头昏、心悸、胸闷、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四肢麻木、口渴、恶心等症状,多为中暑先兆,应立即至通风阴凉处休息,并喝些凉淡盐开水以降暑散热。

二要预防“因暑贪凉”

在大暑期间,人们对中暑的预防较为重视,但对阴暑证的认识却往往不足。《时病论》言“暑热逼人者,畏而可避,可避则犯之者少;阴寒袭人者,快而莫知,莫知则犯之者多,故病暑者,阴暑居其八九。”因为天气炎热时人体出汗较多,毛孔处于开放状态,此时机体最易受外邪侵袭。阴暑常常是由于人们错误的解暑方式引起,如汗后冲凉、贪凉饮冷、长时间使用空调、电扇等,尤其是暑热天气从室外回来后急着冲凉,最易导致寒湿之邪阻遏气机、暑热不得散而出现头痛恶心、鼻塞流涕、喉痛咽干、四肢酸痛、肌肤发热而无汗、呕吐、腹泻等。故明代汪绮石在《理虚元鉴》里指出:“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这是告诫人们在酷热的夏季,在解暑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平时要注意不要过于贪凉,控制好空调温度,一则有利于健康,二则节能,室内外温差尽量勿超过5℃,长期在空调环境下工作者要多起身走动,活动筋骨,适当开展户外活动;夜眠时避免通宵达旦地使用风扇、空调,空调环境尽量少穿露肩衣,更不能露宿野外;饮食要注意节制生冷,尤其是小孩子脾胃虚弱更易受损,家长的引导最为重要;同时要避免在大汗之后立即进行冷水淋浴;尤其要避免日晒后马上冲凉或冲洗手足、洗脸,应注意稍作休息后再冲洗。

三要预防“情绪中暑”

根据祖国传统医学“天人相应”的养生学说,人体的精神、心态、情绪会随着季节和气候的变化而发生微妙变化。大暑时节高温酷暑,不仅容易使人感到身体疲劳、食欲不振,还经常会使人“心火”妄动,表现为心烦意乱、无精打采、思维紊乱等不良情绪,这种现象被称为“夏季情感障碍症”,俗称“情绪中暑”。尤其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人的情感障碍发生率明显上升。“情绪中暑”对人们的夏日养生和身心健康危害甚大,尤其是对于年老体弱者。因为夏气通于心,暑气易伤心,夏日的不良情绪更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加重,甚者引发猝死。所以大暑养生预防“情绪中暑”同 重要。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心平气和、恬淡安宁,以达到“心静自然凉”之效。

(本文来源:广东省中医院微信订阅号,微信号gdhtcm)

大暑赤日炎炎,防暑降温是关键

医学指导:广东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林嬿钊

大暑是夏至的最后一个节气,时值每年公历7月22~24日,当太阳到达黄经120°时,今年大暑具体为7月23日。“大暑”与“小暑”一样,都是反映气候炎热程度的节令。“大暑”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光、热、水都处于一年中的高峰期,三者互为促进,形成了对农作物生长的良好气候环境,故《管子》有“大暑至,万物荣华”之说。

俗话说“大暑大暑,有米不愿回家煮”,在这酷热难耐的节气,防暑降温工作不容忽视,养生保健要注意以下“三防”:

一要预防“暑气伤人”

“中暑者,中气虚而受于暑也”,中医理论认为,夏天暑气大,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人主心,暑气伤人先伤于心。大暑节气酷暑且多雨,暑湿之气容易乘虚而入,使人心气亏耗,进而导致中暑。所以大暑节气应注意室内降温,避免较长时间在烈日下暴晒,注意劳逸结合以防中暑的发生。人们在外出工作活动时最好能避开高温时段,不得不从事高温作业时应注意进行合理的营养补给,并备好防暑降温的饮料,如绿豆汤、西瓜汁、酸梅汤等。一旦出现全身明显乏力、头昏、心悸、胸闷、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四肢麻木、口渴、恶心等症状,多为中暑先兆,应立即至通风阴凉处休息,并喝些凉淡盐开水以降暑散热。

二要预防“因暑贪凉”

在大暑期间,人们对中暑的预防较为重视,但对阴暑证的认识却往往不足。《时病论》言“暑热逼人者,畏而可避,可避则犯之者少;阴寒袭人者,快而莫知,莫知则犯之者多,故病暑者,阴暑居其八九。”因为天气炎热时人体出汗较多,毛孔处于开放状态,此时机体最易受外邪侵袭。阴暑常常是由于人们错误的解暑方式引起,如汗后冲凉、贪凉饮冷、长时间使用空调、电扇等,尤其是暑热天气从室外回来后急着冲凉,最易导致寒湿之邪阻遏气机、暑热不得散而出现头痛恶心、鼻塞流涕、喉痛咽干、四肢酸痛、肌肤发热而无汗、呕吐、腹泻等。故明代汪绮石在《理虚元鉴》里指出:“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这是告诫人们在酷热的夏季,在解暑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平时要注意不要过于贪凉,控制好空调温度,一则有利于健康,二则节能,室内外温差尽量勿超过5℃,长期在空调环境下工作者要多起身走动,活动筋骨,适当开展户外活动;夜眠时避免通宵达旦地使用风扇、空调,空调环境尽量少穿露肩衣,更不能露宿野外;饮食要注意节制生冷,尤其是小孩子脾胃虚弱更易受损,家长的引导最为重要;同时要避免在大汗之后立即进行冷水淋浴;尤其要避免日晒后马上冲凉或冲洗手足、洗脸,应注意稍作休息后再冲洗。

三要预防“情绪中暑”

根据祖国传统医学“天人相应”的养生学说,人体的精神、心态、情绪会随着季节和气候的变化而发生微妙变化。大暑时节高温酷暑,不仅容易使人感到身体疲劳、食欲不振,还经常会使人“心火”妄动,表现为心烦意乱、无精打采、思维紊乱等不良情绪,这种现象被称为“夏季情感障碍症”,俗称“情绪中暑”。尤其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人的情感障碍发生率明显上升。“情绪中暑”对人们的夏日养生和身心健康危害甚大,尤其是对于年老体弱者。因为夏气通于心,暑气易伤心,夏日的不良情绪更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加重,甚者引发猝死。所以大暑养生预防“情绪中暑”同样重要。这就需要我们学 会心平气和、恬淡安宁,以达到“心静自然凉”之效。

(本文来源:广东省中医院微信订阅号,微信号gdhtcm)

本文Hash:b228a241b8607e450ffbce169836914830848279

声明:此文由 mayle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lady女性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