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乍暖还寒要春捂,怎样判断是否“捂”

导读: 初春为什么要春捂 春捂持续多久? 怎样判断是否“捂”

  初春季节乍暖还寒,这时候老人不宜过早的脱掉冬装换春装,以防疾病来侵,所以建议老人初春乍暖还寒要“春捂”。

  初春为什么要春捂

  中医养生保健学中讲究“春捂秋冻”,即早春的时候不要急着脱掉冬装换春装,预防倒春寒。早春时常有寒冷气候的反复,穿着宜偏暖些。对调节能力较差的孩子、老人或体质较弱者来说,应根据气候寒热变化,随时添减衣服。

  医生介绍称,老年人体内产热本领较低,且循环系统已不像年轻人那样正常,故容易受“倒春寒”的刺激。因此立春以后,老年人仍要尽量减少出门次数,外出戴上帽子减少头部血管受到冷空气的刺激,高血压病人要注意正规持续用药。

  另外医生还提醒,一些年轻姑娘由于爱美,往往在早春就穿起了裙子和靴子,这样对身体不利。

  知道了初春乍暖还寒要“春捂”,一般来说,妇女膝关节对冷空气的袭击较为敏感,易发生局部麻木、酸痛等症状,久之会引起风湿性关节炎。

  春捂持续多久?

  一般情况下,立春后最短也要捂10天—15天。这是因为虽然立春代表春天的来临,但冬季的低温并不会立刻回升,需要至少10天—15天的过渡时间。在这期间,气温变化较大,如果过早脱掉棉衣,头部、下肢、手部、咽喉等都很容易在一冷一热的气温变化中,因为不适应而受寒,从而导致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

  怎样判断是否“捂”

  首先看温度。通常来说,15摄氏度是一个临界值。低于这个气温时,最好继续“忍受”一下厚重衣物带来的不便;而当超过这个温度时,则可以考虑脱点衣服了。

  其次凭感觉。每个人的体质不同,耐受冷热的程度也不同。如果“捂”着时不觉得咽喉燥热,身体冒汗,即便气温稍高于15摄氏度也不必急着脱衣;如果感觉“捂”了身体会出汗,就不妨早点换装,否则,“捂”出了汗,万一再被冷风一吹,反而容易着凉。

  最后还要注意昼夜温差。这也是判断捂不捂的标准之一。早春时节,应该多多关注天气预报,提前一两天了解气温变化,适当增减衣物。这能在很大程度上使身体免受冷空气突至的刺激,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特别是当天气预报预告昼夜温差超过7—10摄氏度时,就该小心防寒了

“倒春寒”来袭,专家提醒:乍暖还寒,要适当“捂一捂”

阳春三月,乍暖还寒。虽然气温、日照逐渐上升,阳气开始慢慢生发,但早晚温差大,要注意做好养护,谨防“倒春寒”来袭。春季是多风、多雨、多寒、多湿之季,人体机能要顺应春令激发阳气,来为一整年的健康打下坚实基础。春季养生无从下手?不妨随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临床营养科刘佳博士来学学,该如何顺应天时养生。

乍暖还寒,要适当“捂一捂”

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尤其是对于北方而言,由于温度偏低,建议适当“捂一捂”,不要太早减少衣服,让身体的产热、散热调节能够更好适应环境的变化。例如肚脐、膝盖、捂腰、肩膀等,都是重点保护对象。

而对于南方较温暖地区来说,也需注重提高身体抵抗力,以抵抗“倒春寒”。尤其是老人、孕妇或小孩,建议在初春之际适当的增添衣服,不适合只穿一件薄衣服。

春季养生,食为先

但要想更好抵抗“倒春寒”,还应从吃的方面入手。民以食为天,立春之际便有“咬春”的习俗,意味着立春这一天要吃带有新鲜蔬菜食物,既有防病又有迎接新年的意味。春天到来,不宜再进食大补的食物,要适当吃些辛发散的食物,来帮助人体阳气激发。

且随着气温的升高,人体的毛孔、汗腺、血管舒张,皮肤外周血管的血液循环增多,供给大脑的血液就会相对减少,导致很多人会觉得一到春天就容易疲倦乏力,也就是所谓的“春困”。为此,刘佳博士支招,教你通过饮食来解“春困”!

1、多吃萝卜。吃萝卜不仅有助解春困,对于身体弱,体质偏寒,想要在春季补身体的人群,也可试着在煲羊肉汤时放胡萝卜或白萝卜,用这种相对平缓、较平顺方式去补。

2、多吃富含钾的食物,对肌肉缓解会有一定的作用,如香蕉、橙子,青菜、白菜、菠菜等。

3、补充维生素。维生素食物来源众多,避免因饮食单一而缺乏部分的维生素,如只吃肉,不吃蔬菜、米饭,会导致维生素缺乏,也会产生春困。

4、选择蛋白含量较高的食物,如鱼、虾、蟹等白肉食物,还有羊肉、牛肉等红肉,不仅蛋白含量较高,含铁量也比较丰富。

保护阳气,多舒畅情志

阳气生发之季,顺应天时养生,还要注意保护阳气。春属木,与肝相应,因此要舒畅心情以护肝。在万物生长的春天,建议早睡早起,多外出看看大自然,伸懒腰、散散步,让情绪得到一定的抒发。

对于肝郁之人,刘佳博士建议可做以下措施疏肝郁:

1、伸懒腰:在屏住呼吸的同时收腹,伸懒腰的同时将整个腋窝打开,当你感觉到很累的时候,不妨伸伸懒腰,对疏肝理气有帮助;

2、空掌拍腋窝:除了伸懒腰,在疲劳的时候,还可用空掌来拍腋窝,使得心情愉快;

3、金刚坐和冥想:由于工作、生活压力大,不少人有难入睡的困扰,不妨在晚上睡前进行金刚作和冥想,配合音乐帮助入睡,是非常好的解压助眠方式。

春季养生小妙招

1、早睡早起。阳气慢慢生发,温度开始上升,为适应温差较大的春季,一定要早睡早起,早起后出去走一走,伸伸懒腰。

2、清淡饮食。饮食上做好荤素搭配,吃易消化、高蛋白的食物,还要减补品、增时蔬,减少服用参类等滋补品,清淡饮食为主。

3、勤梳头。顺应春天气候,可用气囊梳或牛角梳,从头梳到发尾的方式养生,每天梳大约100下以上,或睡前用拨筋棒从前面按压头部,对血气运行及睡眠有改善作用。

4、防疾病。春季是人体比较敏感的季节 此时肺气虚弱,容易患上一些传染性疾病和慢性病,应注意从衣食住行各方面做好预防。

家庭医生在线(www.familydoctor.com.cn)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

本文指导医生: 刘佳 刘佳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临床营养科 讲师  主治医师  擅长疾病: 对亚健康及慢性病人群、消化道疾病和不孕症、月经病、更年期综合征、妊娠病等疾病的中医调理,慢性代谢性疾... [详细]

初春乍暖还寒,别忘“捂一捂”五部位

  进入春三月,随着天气的回暖,不少爱美MM和体热男士都纷纷换上单薄的衣服,然而不少人却因乍暖还寒的天气患上了感冒。古人常说“春捂秋冻”是有道理的。并不是天气一转暖就要立马脱掉冬装,因此,早春时节,有些部位还需捂一捂。以防止身体受凉引起疾病。

  “春捂”防病

  民间有个养生说法,就是“春捂秋冻”。“春捂”指的是刚进入早春,气温刚开始转暖,气温变化还较大。因此别急于脱掉厚厚的冬装,换上轻盈薄透的春装,仍然要注意保暖,这也是许多老一辈奉行的养生之法。

  开春的特点是气温变化无常,早晚温差较大。一早一晚冷热交替,身体素质较好的人感受还不那么明显,但对于老人、孩子和体弱的人群来说,就十分容易受到影响。

  春捂第一位:腰眼

  人体阳气的根在肾,而腰为肾之府,肾阳虚时会出现腰部酸软、怕冷、经常尿频、精神容易困倦疲乏等症状。因而经常用热水袋热敷或艾灸腰眼处的肾俞穴(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可起到温暖肾阳的作用,这些症状自然就会消除。

  春捂第二位:肚脐

  中医称肚脐为“神阙穴”,温暖此穴可鼓舞脾胃阳气,特别是胃部怕冷、经常腹泻的人,要特别注意肚脐的保暖,可经常热敷此部位。

  春捂第三位:背部

  人的背部关系到人的脊椎以及背部经络,与心肺相通,如不保护好,容易让风寒之邪透过背部侵入,引发疾病。“其实,多穿一件背心就能很好地起到保护背部的作用。”刘月婵强调,“保护背部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腰腹部位的保暖。”从养生的角度来看,腹部特别是肚脐是不能受寒的。由于这个部位特别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袭,一旦受凉,腹痛腹泻在所难免。

  春捂第四位:手腕

  手腕处有心经的原穴,即神门穴。大家都知道,心主管全身的血脉,通过输送气血来温暖全身,而原穴主管各脏腑元气,能够强化该脏腑的功能。所以春捂的第一个关键部位就是神门穴(腕横纹小指侧端凹陷处)。

  春捂第五位:小腿

  有些人在寒冷天气容易出现偏头痛或小腹痛,甚至有恶心呕吐、眼睛痛等表现。中医认为,这些表现多因肝阳虚所致,需要重点保护好小腿,可以多热敷足临泣穴(第四脚趾和小脚趾之间缝的终点)和阳辅穴(小腿外侧,脚外踝关节上方四寸处)。

  老人小孩注意别捂过了头

  一般气温如果升幅不大,就尽量少脱衣服,但温度超过20度也要适当减衣,特别是昼夜温差较大的,更要灵活。但绝不是衣服穿得越多越好。如果捂出了汗,再被风一吹反易着凉。最好选择宽松的衣服,既挡风又透气,而且要易于脱除。此时最好不要怕麻烦,根据冷热灵活调节自己的穿衣情况。

  对于老年人和孩子来说,想要“春捂”不过度。老年人对于温度的变化不太敏感,一不小心则捂过头了。而对于孩子来说,一般都是家长监督添衣服,但孩子却很难自己做出合适温度的判断,这时添衣最好根据孩子的手脚是否暖和来判断。如果孩子出汗了,则要考虑衣服是不是穿太多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感觉到热或者已经出汗时,更不能马上将衣服脱掉,先用毛巾把汗擦干,尽量让孩子安静下来,才能脱衣服。

本文Hash:ff011e535ead32bcd457f97b3c2740f0f1539e0d

声明:此文由 mayle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lady女性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