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肝的临床表现

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潜伏期为2 -26 周,平均为7.4 周,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经过一般较轻,亚临床型较为多见。与乙型肝炎比较,本病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胆红素水平较低,黄疸持续时间较短,病情相对较轻,但发展成慢性肝炎的比例较高,为60%-80%,其余为自限性,可自动康复。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为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重型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和无症状慢性HCV携带者四种类型。

(一)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起病常不明显,非输血后散发性病例的潜伏期目前未确定,输血后丙型肝炎的潜伏期为30-83天,平均约8周,潜伏期的长短显然与输入血量,即输入的病毒量有关。急性丙型肝炎亦分急性黄疸型、急性无黄疸型和急性瘀胆型。与甲型肝炎和乙型肝炎比较,无黄疸型占绝大多数,起病时很少发热,全身症状和消化道症状的出现率亦低。肝功能异常率低于甲型和乙型肝炎,主要表现为ALT升高,其峰值较甲型和乙型肝炎为低。急性丙型肝炎病程长于3个月。

(二)重型丙型病毒性肝炎

1.急性重型丙型肝炎

起病急骤,起病10天内迅速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出血倾向,脑水肿等征象。起病时可以是一般急性黄疸性肝炎,但乏力和消化道症状非常显著;也可以在黄疸出现前即表现有精神症状而误诊为精神病。一般无腹水,肝脏进行性缩小。常于病后3周内死于消化道出血或脑疝。

2.亚急性重型肝炎

起病时为急性黄疸型肝炎,病情进行性加重,于起病8周内出现腹水、出血倾向、重度黄疽和少尿。实验室检查:血清胆红素>170mmol/L,而ALT由高值降至正常左右,即临床上常说的酶胆分离,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血清白蛋白减少,白/球倒置,血氨升高等。主要死因是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继发感染和颅内出血。

3.慢性重型肝炎

此型系在慢性活动性肝炎(乙型或丙型肝炎)基础上发生亚大块肝坏死而引起的。除有明确慢性肝炎或/和慢性肝病体征外,临床表现同亚急性重型肝炎。

(三)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慢性丙型肝炎多由急性丙型肝炎演变而来,慢性化率一般为40%-50%。慢性丙型肝炎临床上症状体征常不甚显著,以单项ALT增高为唯一异常现象的为数甚多,很少一部分病例出现慢性肝病面容、蜘蛛痣及肝掌,肝脾肿大以及不同程度黄疸。个别有肝外表现,如干燥综合征、关节炎、桥本甲状腺炎或肾炎等,同时血清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类风湿因子等自身抗体中有一项或数项阳性。慢性丙型肝炎有显著的向肝硬化发展的倾向。

(四)无症状慢性HCV携带者

在成年人群中HCV隐性感染及无症状慢性HCV携带者多见。按血清抗HCV抗体检测结果,我国一些大城市的调查结果为2%-3.4%。这些无症状慢性HCV携带者,不能认为全部是健康人,其中很多人实际上是亚临床型肝炎。

乙肝的临床表现

核心提示: 急性乙型肝炎:可表现为急性黄疸型和急性无黄疸型。急性黄疸型可有比较典型的临床表现,如低热、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疼痛、尿黄如茶水样等等

乙肝在我国的传染率和发病率很高,那么,乙肝的临床症状是怎样的?当大家出现不适的情况应该怎样进行判断?乙肝的临床症状主要是对消化系统影响较大,本文对乙肝的临床症状进行了总述。

1、急性乙型肝炎:可表现为急性黄疸型和急性无黄疸型。急性黄疸型可有比较典型的临床表现,如低热、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疼痛、尿黄如茶水样等等,部分患者甚至可出现一过性大便颜色变浅,皮肤瘙痒、肝区压痛及叩痛等,而急性无黄疸型多较隐匿,症状轻,似有轻度乏力、纳差、恶心等不适,恢复较快,常常体检化验时才被发现。

2、慢性乙型肝炎:根据病情可分为轻、中、重三种。

轻度:病情较轻,可反复出现乏力、头晕、食欲有所减退、厌油、尿黄、肝区不适、睡眠欠佳、肝稍大有轻触痛,可有轻度脾大。部分病例症状、体征缺如。肝功能指标仅1或2项轻度异常。

中度: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

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等,伴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ALT和(或)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

3、重型肝炎: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神经、精神症状(嗜睡、性格改变、烦躁不安、昏迷等)

4、淤胆型肝炎:黄疸持续不退大于3周,称为淤胆型肝炎。以肝内淤胆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特殊临床类型,又称为毛细胆管炎型肝炎。慢性淤胆型肝炎常在肝硬化基础上发生,不易消退,常伴γ-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总胆汁酸升高。

5、肝炎肝硬化:

①根据肝脏炎症情况分为活动性与静止性两型。

活动性肝硬化:有慢性肝炎活动的表现,乏力及消化道症状明显,ALT升高,黄疸,白蛋白下降。

静止性肝硬化:无肝脏炎症活动的表现,症状轻或无特异性,可有上述体征。

②根据肝组织病理及临床表现分为代偿性肝硬化和失代偿性肝硬化。

代偿性肝硬化:ALB≧35g/L,TBil﹤35μmol/L,PTA﹥60%。可有门脉高压征,但无腹水、肝性脑病或上消化道大出血。

失代偿性肝硬化:指中晚期肝硬化,有明显肝功能异常及失代偿征象,如ALB﹤35 g/L,白蛋白/球蛋白(A/G)﹤1.0,TBil﹥35μmol/L,PTA﹤60%。可有腹水、肝性脑病或门静脉高压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明显曲张或破裂出血。

综上所述,本文对乙肝的临床症状和并发症进行了简单的剖析,乙肝主要是对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造成严重的影响。当患者出现肝区疼痛、腹泻等症状应该及时去医院就诊。平时应该注意饮食卫生,尤其是去大排档吃饭,还要注意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自身免疫力。

脂肪肝的临床表现


脂肪肝是常见的临床现象,不是独立的疾病。其临床表现为轻者无症状,重者病情凶猛。一般来说,脂肪肝是可逆性疾病,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往往会恢复正常。普通人肝内总脂肪量约占肝重的5%,含磷脂、甘油三酯、脂酸、胆固醇和胆固醇脂。脂肪量超过5%的是轻度脂肪肝,超过10%的是中度脂肪肝,超过25%的是重度脂肪肝。肝内总脂肪量超过30%时,通过超声波检查,超声波检查被诊断为脂肪肝。脂肪肝患者总脂肪量达到40%-50%,部分达到60%以上,主要是甘油三酯和脂酸,磷脂、胆固醇和胆固醇脂肪只增加了少量。

脂肪肝分类:

重症营养不足的患者表现为蛋白质不足性浮肿,体重减轻,皮肤色素减退和脂肪肝,给予高蛋白质饮食后,肝内脂肪迅速减少或输入氨基酸后,蛋白质合成恢复正常,脂肪肝迅速消除。

糖尿病脂肪肝

糖尿病患者平均50%可发生脂肪肝,其中成年患者较多。成年后糖尿病患者的50%-80%是肥胖者,血浆胰岛素的水平和血浆脂肪酸的提高,脂肪肝的变化与肥胖程度有关,与饮食脂肪和糖分过多有关。这种患者在积极治疗病因的同时,要求低糖低脂肪低热卡和高蛋白饮食,患者脂肪热卡最好占总热卡的25%以下。

妊娠脂肪肝

首次妊娠34--40周发病,病情严重,预后差,母子死亡率分别达到80%和70%。临床表现为严重呕吐、黄疸上腹痛等,与暴发病毒肝炎难以区别。及时终止妊娠可使病情反转,少数可通过顺产或剖腹产脱离危险。

药物性脂肪肝

某些药物或化学毒物通过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引起的脂肪肝、化学药物,西药如四环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布丁霉素环由胺吐根、砷、铅、银、汞等,此类脂肪肝应立即停用该药,必要时辅助治疗,直至脂肪肝恢复。

肥胖脂肪肝

肝内脂肪堆积的程度与体重成正比,重度肥胖者脂肪肝性变化率达到61%-94%的肥胖者体重得到控制后,脂肪的浸润也减少或消失。这种脂肪肝的治疗应以调整饮食为主,基本原则为一适二低,即适量蛋白、低糖和低脂肪,平时饮食要注意清淡,不要吃得太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限制热量的摄取。同时要加强锻炼,积极减肥,只要体重下降,肝内脂肪浸润就会明显好转。

酒精性脂肪肝

根据长期嗜酒者肝穿刺活检,75%-95%有脂肪浸润。另外,每天喝酒超过80-160克乙醇性脂肪肝的发生率增加了5-25倍,酒后乙醇取代脂肪酸,积累脂肪酸,体内积累酮体,体内乳酸、丙酮酸的比例增加,乳酸过多抑制尿酸从肾脏排出,引起高尿酸血症的肝糖原异生减少,低血糖这种脂肪肝发展的危害性很大,但轻度酒精脂肪肝在戒烟酒4~6周后,转氨酶水平可以减少到正常水平。

在其他疾病引起的脂肪肝

中结核、细菌性肺炎、败血症等感染时也发生脂肪肝,病毒性肝炎患者过度限制活动时,摄取高糖、高热量饮食,容易积累肝细胞脂肪的皮质激素治疗后,脂肪肝容易发生。控制感染后或者除去病因后,脂肪肝会迅速改善,还有所谓胃肠外高营养性脂肪肝、中毒性脂肪肝、遗传性疾病引起的脂肪肝等。脂肪肝是病理现象,不需要单独治疗疾病,也不需要医生。发现脂肪肝时,应尽快到医院认真检查,找出原因,治疗原因,大部分脂肪肝恢复正常。

脂肪肝根据自身素质不同,饮食习惯不同等,导致脂肪肝的发病原理不同,一般可分为肥胖、过食性脂肪肝、肝炎后脂肪肝、酒精性脂肪肝、营养不足性脂肪肝、药物性脂肪肝、糖尿病性脂肪肝、妊娠性脂肪肝、不原因隐藏脂肪肝等。

脂肪肝根据轻度分为轻度脂肪肝、中度脂肪肝和重度脂肪 肝。轻度脂肪肝已经成为现代人的普遍问题。轻度脂肪肝是治疗脂肪肝的最佳时期。        

本文Hash:6bdd8f44c23d9e343982399be45a5ff9672a8850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lady女性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