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肥胖的种类有哪些?

同样是胖胖的孩子,发胖的种类却不尽相同。小儿肥胖的种类有以下三种:

1、单纯性肥胖

这一类肥胖主要是由于环境因素及营养过度造成的,孩子每天摄取的能量超过了其所消耗的能量,从而导致了大量的脂肪堆积在体内,引起肥胖。这种类型的肥胖占儿童肥胖的99%。

提醒:被确定为单纯性肥胖的孩子,应该立刻开始控制饮食,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有效的减肥:营养食谱、良好的生活习惯、父母的鼓励、孩子的信心、加强体育锻炼,都是重要因素,缺一不可。

2、继发性肥胖

这一类肥胖是由内分泌紊乱或代谢障碍而导致的,发生率低,约占1%。造成继发性肥胖的病因有胰岛素瘤、甲状腺机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增生症、颅咽管瘤、肥胖性生殖无能综合症等。这一类的肥胖需经医生治疗。

3、药物性肥胖

在治疗哮喘、肾病等过敏性和免疫性疾病时,由于服用了大量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孩子会发胖,一般在停药后会恢复正常体重。 

小儿肥胖的危害有哪些

出于做家长的一种心理,我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宝宝可以长得胖胖的,可可爱爱的。可是,孩子胖胖的真的就那么好吗?专家介绍,小儿过于肥胖并不是好事,这是会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带来危害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儿童肥胖的危害

儿童肥胖既非简单的营养过剩,更非健壮的表现。肥胖致使脂肪在脑组织堆积过多,形成肥胖脑,使大脑沟回紧紧靠在一起,皱褶减少,大脑皮层变得光滑,神经网络发育差,智力水平降低,脑反应不敏捷;行动迟钝,肢体行动困难;进而影响小儿心理发育;同时肥胖儿因常食入过多的脂肪和热能,有可能导致其性早熟和高血压;而且儿童肥胖不驻影响其现阶段的生活、学习和健康,也是培养成年疾病的温床,埋下成年高血压、心脏病、动脉硬化、肿瘤、糖尿病等疾病的祸根。也许正因为人们已经认识到儿童肥胖的危害,因此目前多采用加速新陈代谢、饥饿、腹泻、利尿等手段进行减肥。但是儿童,尤其是婴儿的肥胖主要是体内脂肪细胞数量增加引起的,而一般的减肥方法只能使脂肪细胞体积缩小。因此儿童肥胖较成人肥胖更难治。有些治疗手段甚至有损于健康。那

治疗儿童肥胖的方案

减肥手段是现阶段用的最多的。目前多采用加速新陈代谢、饥饿、腹泻、利尿等手段进行减肥。但因儿童,尤其是婴儿的肥胖主要是体内脂肪细胞数量增加引起的,而一般的减肥方法只能使脂肪细胞体积缩小,而不能彻底根治儿童肥胖症要想彻底根治,儿童肥胖症应到医院用正确合理的治疗来解决这个问题。

小儿黄疸的种类有哪些

小儿黄疸的种类有哪些

新生儿黄疸是很普遍的现象,约占新生儿的一半。新生儿黄疸主要分为生理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母乳性黄疸、感染性黄疸和阻塞性黄疸。最常见的黄疸就是生理性的了。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时期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宝宝在子宫里需要通过胎盘获取氧气。子宫内是低氧环境,运输氧气就需要比较多的血红细胞,血红细胞生成过多再加上多不成熟,就易被破坏。

宝宝出生以后,用肺呼吸,血红细胞就出现过剩,一部分就被分解掉。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物就是胆红素。而新生儿肝脏功能不成熟,处理不过来,使胆红素代谢受限制等就出现了黄疸。

一般早产儿易出现黄疸就是因为其肝脏发育相对更不成熟。 所以,在新生儿黄疸出现之后,就会出现脸色发黄的症状。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新生儿刚出生的时候,一般都是脸色比较黄的。

溶血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最常见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亲血型为O、胎儿血型为A或B最多见,且造成的黄疸较重;其他如母亲血型为A、胎儿血型为B或AB;母亲血型为B、胎儿血型为A或AB较少见,且造成的黄疸较轻。

据报道,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的发病率为11.9%。 母乳性黄疸 这种情况很特殊。由于母乳中含有孕二醇激素,它可以抑制新生儿肝脏中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力,致使血液中的胆红素不能及时进行代谢和排泄,于是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增加,出现新生儿皮肤和巩膜的黄染。

出现母乳性黄疸后,一般不会影响小儿的健康,也无发烧和食欲不好的症状。如及时停止喂母奶,黄疸大约在2-4天内减弱,6-10天内全部消失。对于母乳性黄疸,一般不会引起神经系统的伤害。

对于母乳性黄疸也不必惊慌,停母乳时可用牛奶暂时替代,待黄疸好转后可以继续用母乳喂养。 感染性黄疸 感染性黄疸是由于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等原因,使得肝细胞功能受损害而发生的黄疸。

病毒感染多为宫内感染,以巨细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见,其他感染有风疹病毒、EB病毒、弓形体等较为少见。细菌感染以败血症黄疸最多见。 阻塞性黄疸 阻塞性黄疸多由先天性胆道畸形引起的,以先天性胆道闭锁较为常见,其黄疸特点是生后1-2周或3-4周又出现黄疸,逐渐加深,同时大便颜色逐渐变为浅黄色,甚至呈白陶土色,这种黄疸一般B超检查即可确诊。

此外,还有药物性黄疸。如由维生素K3、K4、新生霉素等药物引起者。遗传性疾病如红细胞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陷、红细胞丙酮酸激酶缺陷病、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半乳糖血症、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囊性纤维病等也可引起黄疸。

本文Hash:b4486cd670316647a815b71052819e9df24a5fc3

声明:此文由 梦相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lady女性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