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妈咪待产的准备工作

导读: PART1 准妈妈选择什么时间去医院 临产症状 宫缩宫缩 见红 破水 有妊娠并发症的准妈妈 PART2 待产中的突发情况 PART3 入院前的准备工作 (1)在预产期前两周开始的工作: 准妈妈自己的物品: 宝宝物品: (2)在预产期前一周开始的工作:

  选择适当的时机到医院待产,这既能使准妈妈有安全分娩的保障,同时也减少了宝宝降生危险的系数……

  

PART1 准妈妈选择什么时间去医院

  

临产症状

  当出现以下临产症状时,准妈妈就要去医院待产了:

  

宫缩宫缩

  一开始往往不规则,当它发生得越来越规则时,就离分娩不远了。对于初产妇来说,时断时续的宫缩一般要持续8-10个小时。宫缩一旦频繁剧烈有规律,大约每5分钟左右发作一阵,且子宫一阵阵发硬,并感到疼痛或腰酸,就意味着分娩马上要开始了,应马上到医院待产。

  

见红

  妊娠后期的出血都要马上到医院检查,尤其是出血量较大时。

  

破水

  突然阴道流出像尿一样多的水,带点腥味,不能自己控制,这是破水。此时无论是否有宫缩都要及时去医院。在前往医院的在路上,孕妇应平卧,因羊水流出时可能脐带会随之脱出,脐带绕颈可导致胎儿死亡。如果流出的羊水不多,有的孕妇会误以为是白带增多。如果孕晚期有这种情况,应到医院去检查一下是否已破水,千万不要大意。

  

有妊娠并发症的准妈妈

  经系统产前检查,发现孕妇有下列情况,应按医生建议提前入院待产,以防发生意外:

  (1)孕妇患有内科疾病如心脏病、肺结核、高血压、重度贫血等,应提前住院,由医生周密监护,及时掌握病情,及时进行处理。

  (2)经医生检查确定骨盆及软产道有明显异常者,不能经阴道分娩,应适时入院进行剖宫产。

  (3)中、重度妊高征,或突然出现头痛、眼花、恶心呕吐、胸闷或抽搐者,应立即住院,以控制病情的恶化,待病情稳定后适时分娩。

  (4)胎位不正,如臀位、横位,多胎妊娠,需随时做好剖宫产准备。

  (5)对经产妇有急产史者,应提前入院,以防再次出现急产。

  (6)有前置胎盘、过期妊娠者等,应提前入院待产,加强监护。

  总之,对于有并发症的孕妇,医生会根据病情决定其入院时间,孕妇及其亲属应积极配合,不可自作主张,以防发生意外。

  

PART2 待产中的突发情况

  在医院待产虽说有医生的监护,但有时还是会有突发的情况,这种情况需要我们的准妈妈有一定的知识,不要慌忙,理智地配合医生,这样才能保障母子平安。在这里我们就来讲讲待产中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

  (1)胎儿窘迫:若胎儿心跳频率下降,可能是出于胎儿脐带受压迫、解胎便、胎头下降受到骨盆压迫等等原因。此时,医生会先给母亲吸氧气、打点滴。如果胎心音仍未恢复正常,就必须立即作剖宫产。

  (2)胎头骨盆不对称:即胎头太大或母亲骨盆腔过于狹窄,致使子宫颈无法开足,或是胎头不再下降。出现这种情况,医生多半要采用剖宫产了。

  (3)胎盘早期剥离:在待产过程中,如果产妇的阵痛转变为持续性的腹痛,且阴道出血有所增加,则可能为胎盘早期剥离。

  出现这种情况,产妇要立即告诉医生,如确诊为胎盘早期剥离,医生须紧急为产妇实施剖宫产。

  (4)麻醉意外:对于采用无痛分娩或剖宫产分娩的产妇来说,在使用一定剂量麻醉剂时,有可能会出现过敏或麻醉意外。发生这种情况,需及时处理,以免发生危险。

  (5)脐带脱出:大多发生在早期破水、胎头尚在高位及胎位不正时。脱出的脐带会受到胎头压迫,中断胎儿的血液及养分供应,并危及胎儿的生命。因此,待产中的准妈妈一旦出现这种状况,就须立即实施剖宫产。

  

PART3 入院前的准备工作

  

(1)在预产期前两周开始的工作:

  准备需带往医院的东西,这个时候准妈妈们的身形还较灵活,可以上街购买物品,离预产期还有两周时间,还是比较安全的时期。我们要准备两大块的事物:

  

准妈妈自己的物品:

  换洗的衣物(尤其是分娩后体形变化,内衣裤和外套都要带上怀孕初期较瘦的衣物,还有就是方便哺乳的胸罩等),拖鞋;

  洗梳用品、护肤品、分娩后用品(卫生纸、卫生巾、束腹绑带、卫生铺垫、溢乳垫、吸奶器等);

  餐具、杯子、吸管;

  所有产前检查的病历报告、医保卡、身份证、钱;

  随身听、书、记事本、笔等备用品。

  

宝宝物品:

  包被、奶瓶、小毛巾、连体衣、纱布、湿纸巾、小杯小勺、纸尿片、润肤露等。

  

(2)在预产期前一周开始的工作:

  确认住院必须的证件已放在包内

  将入院必须带的物品放在包里;

  把放置包的位置告诉家人;

  安排好家里的事情;

  准备好出院时需要的大人和宝宝的用品;

  确认到医院的最佳路线;

  有人陪同的情况下行动,一有动静马上到医院报到。

准妈咪临产前的准备工作

  这段时间里,与其紧张、激动、不安,不如静下来,检查临产前的各种准备是否就绪,温习一遍关于分娩的知识和技巧,看看是否对生产过程中的各类情况心中有数。这些准备工作就绪,孕妈妈就会满怀信心地迎接分娩过程的来临。

  

一、临产前的物质准备

  多数孕妈妈产前都会大致了解临近分娩必须做的物质准备工作,分娩前准备得越充分、越周密,越有利于顺利分娩和孕后母婴生活。

  

1.产前衣物、用品。

  CD机+MP3+图书:阵痛间隙,放松精神,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证件文档:身份证、保健卡、医疗保险证,记录有关本人平时身体健康情况的病历、孕期保健手册、献血证。

  个人用品:洗漱用品和餐具。

  巧克力:分娩时阵痛稍缓解时,及时为自己补充能量。

  笔和记事本:住院期间记事用。

  照相机或家用摄像机:记录分娩过程和状态,长久保存重要的历史时刻。

 

 2.产后用品提前准备

  棉拖鞋或旅游鞋;纸内裤;纯棉质哺乳内衣;较厚的袜子;习惯用的浴巾;靠垫2~3个;吸奶器;乳垫;较大的卫生巾;睡衣;外套;卫生纸(大卷);婴儿的衣物;小毯子;水杯;小包装奶粉;奶瓶;纸尿裤。

 

 二、临产前的其他准备

  除去前面的“硬件”准备外,孕妈妈要做到临产时胸中有数,届时不慌张,还应当做好如下“软件”准备工作:懂得应在什么时候给医生打电话;医生和护士下班时间、公休日怎样联系;是先打电话通知医生,还是直接去医院;家庭住处离医院有多远;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去医院;家里是否有人时刻守护在孕妈妈身边;如果遇到上下班时间、交通拥挤时,从家里大约需多长时间到达医院;最好预先演练和计算一下去医院的路程和所需要的时间;找到备用或绕行的道路,以便交通堵塞时能有另一条路供选择;安排好家里的事情,请人帮助照顾家庭日常生活、宠物和料理家务;工作是否安排好,应当让上司和同事清楚知道自己的预产期。

孕妈妈临产应注意的准备工作

  孕妇临产的准备工作。

  第一,先生及家人陪着准妈妈做好心理准备

  不少准妈妈越到临近分娩越开始紧张,甚至于失眠。此时准妈妈一定学会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它关系到分娩时能否顺利。多看些关于分娩的资料会让准妈妈对未知的事情有所了解,减轻不必要的心理负担;与准爸爸、家人、朋友经常沟通会减轻准妈妈的精神压力。

  准妈妈要以顺其自然的心态面对即将到来的分娩。先生及家人也要做好心理准备,尤其是当准妈妈阵痛开始时,不要惊慌失措,更不要在分娩的关键时期给准妈妈增加不安和无用的担忧,各项“后勤”工作要准备充分。

  虽然准妈妈临产时身在医院是最保险的办法,但在正常情况下,不提倡准妈妈提早人院待产。首先,医院的医疗设备有限,不可能像家里那样舒适、方便;其次,产科病房发生的每件事都可能影响住院者的情绪,入院后较长时间不临产的准妈妈,通常会在大环境影响下产生紧迫、焦虑感,尤其是当看到后入院者已经分娩时。所以,只要没有特殊情况,安心在家待产才是准妈妈最好的选择。

  第二,准备要做好见宝贝的形象准备

  进入第37周,准妈妈也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了,因为胎儿即将出世,哪个妈妈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第一眼就喜欢妈妈呢?因此,准妈妈的形象胎教也要从本周开始紧锣密鼓了!

  准妈妈走路时不要过分后仰。这会由于过分挺胸而背痛,而且姿势不太雅观。头发要短一些,服帖一些,使得略显沉重的体型就会显得轻松了许多。到了夏天可以穿短袖或完全无袖的衣裙。头及胳膊的效果会使人产生错觉,便变得轻盈,惹人喜爱了。穿袜子时,要穿与裙子的颜色协调一致的,这样会显得身材修长。裙子的长短可以通过照镜,看看怎样的长度最合适。

  假如在妊娠期间,指甲脆而易折,可以每天服用6克明胶。准妈妈通过努力,会变得更加美丽可爱,身体更加健康,精神更加舒畅,生活更加美满。这些会使腹内的胎儿处在一个安定、舒适的环境之中,这对胎儿是大有好处的。

  怀孕后期,皮肤很容易过敏,所以不要随意改用化妆品,可以用自己习惯了的,否则可能会使皮肤粗糙或留下斑点。化妆要尽量明快活泼一些,以掩饰住脸部的憔悴。体检时,就不要化妆了,不要涂胭脂、眼影、口红、指甲油,因为孕妇的脸色与指甲的颜色往往是医生判断孕妇身体情况的指标。如果它们被化妆品掩盖住,就很难做出正确的诊断了。到了怀孕后期,鞋子应宽大一些。因为在这期间,双脚会有轻微肿胀的趋势。

  第三,为了宝贝的健康,准妈妈要注意保养乳房

  为了胎儿的养育,准妈妈都很注意乳房的保养。后期乳房该如何保养呢?应该选用纯棉胸罩。合成纤维制作的胸罩会造成乳房的摩擦裂伤。有些孕妇为让乳房结实,就按别人介绍的经验,用酒精涂乳头。其实这样做不好,因为酒精会使皮肤变得过分干燥,引起乳头裂伤,妨碍哺乳。

本文Hash:d035e92da27250096e4f39d2ecb60fb0d6c6d486

声明:此文由 Mik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lady女性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