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后要小心“阴暑”,阴暑防治4大食疗

  虽然已过立秋,但白天仍然很热。其实,通常所说的“秋季”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几个节气。入秋后雨水日渐减少,空气湿度逐渐降,人体内容易缺水,因而感到干燥。这就是“阴暑”。对于“阴暑”,防治最好的方法就是食疗。

  立秋后要小心“阴暑”

  燥是秋的主气,其引起的疾病有温燥(初秋)和凉燥(深秋)。初秋仍有夏的高温,加上天晴少雨,气候干燥,此时感染到的燥邪为温燥,主要伤阴,即损害人体的津液。症状是皮肤干燥、眼干裂、舌红少津、毛发干枯、小便赤黄、大便干结、口鼻咽干、胸痛干咳少痰、痰中带血丝,甚至发烧至高热。秋燥所致咳嗽时间较长,难以治愈,使人生畏,假若身体虚弱,抗病能力低下,对炎热的气温不能很好适应,体温调节中枢发生紊乱,散热机能发生障碍,还是很易使人发生“中暑”。

  中暑在中医上也称“伤暑”,有阴、阳之分,“阳暑”是在烈日下劳作或因在高温、通风不良、湿度较高的环境下长时间劳作所引发的,而“阴暑”是过于避热贪凉引起的。由于暑热湿盛,人们毛孔开张,腠理疏松,人们睡眠、午休和纳凉之时,若过于避热趋凉,如夜间露宿室外,或运动劳作后立即用冷水浇头冲身,或立即快速饮进大量冷开水或冰镇饮料,或睡眠时被电扇强风对吹,均可导致风、寒、湿邪侵袭机体而引发“阴暑”。

  在当前躲避秋老虎之时,白天气温很高,但往往昼夜温差加大,一热一凉更加大了伤阴暑的可能。

  伤阴暑会出现身热头痛、无汗恶寒、关节酸痛、腹痛腹泻等症。特别是老人、儿童、孕产妇、体弱及患有宿疾者,尤应加强防护,不可过于避热贪凉,避免寒湿侵袭而引发“阴暑”。

  阴暑如何防治

  秋伏节病需清暑祛湿,温中暖脾,散风祛寒,需常备香薷饮、盐灸“神阙”、多服生姜汤。

  1、香薷饮

  香薷饮除用于治疗因乘凉饮所引起的怕冷、发热、无汗及呕吐腹泻等症之外,也可作为立秋的防暑饮品加以饮用。

  由厚朴、扁豆和香薷三味药组成,是最佳的夏月卫阳要方。

  香薷10克,白扁豆5克,厚朴5克加入大半锅水,水开后小火煎煮15分钟,冷却后调蜂蜜代茶饮用。

  2、盐灸神阙

  阴暑,呕吐腹泻、怕冷,也可以隔盐自灸“神阙”。

  “神阙”,即肚脐,盐灸有温补元气,健运脾胃,固脱复苏之功效。

  可从三壮灸起,每次递增,最多可灸30壮,高血压者不宜灸。

  3、山药粥

  [配方]山药50克,粳米100克。

  [做法] 粳米洗净,加山药片,加水熬至米烂,再放入味精、食盐即成。

  [功效] 健脾补虚,滋精固肾,治诸虚百损,疗五劳七伤。

  4、五彩蜜珠果

  [配料]苹果1个,梨1个,菠萝半个,杨梅10粒,荸荠10粒,柠檬1个,白糖适量。

  [做法] 将白糖加入50毫升清水中,置于锅内烧热溶解,冷却后加入柠檬汁,食用时将糖汁倒入水果之上,即可。

  [功效] 生津止渴,和胃消食。

立秋后要小心“阴暑”,患者可尝试藿香正气水

虽然秋天来了,但是我们也还是要注意防暑降温,预防“秋老虎”。在立秋之后,下雨就会变得很少,这时人们就会出现缺水的现象。这时很多疾病就会出来了,那么你知道如何防暑降温吗?

立秋后要小心“阴暑”

燥是秋的主气,其引起的疾病有温燥(初秋)和凉燥(深秋)。初秋仍有夏的高温,加上天晴少雨,气候干燥,此时感染到的燥邪为温燥,主要伤阴,即损害人体的津液。症状是皮肤干燥、眼干裂、舌红少津、毛发干枯、小便赤黄、大便干结、口鼻咽干、胸痛干咳少痰、痰中带血丝,甚至发烧至高热。秋燥所致咳嗽时间较长,难以治愈,使人生畏,假若身体虚弱,抗病能力低下,对炎热的气温不能很好适应,体温调节中枢发生紊乱,散热机能发生障碍,还是很易使人发生“中暑”。

中暑在中医上也称“伤暑”,有阴、阳之分,“阳暑”是在烈日下劳作或因在高温、通风不良、湿度较高的环境下长时间劳作所引发的,而“阴暑”是过于避热贪凉引起的。由于暑热湿盛,人们毛孔开张,腠理疏松,人们睡眠、午休和纳凉之时,若过于避热趋凉,如夜间露宿室外,或运动劳作后立即用冷水浇头冲身,或立即快速饮进大量冷开水或冰镇饮料,或睡眠时被电扇强风对吹,均可导致风、寒、湿邪侵袭机体而引发“阴暑”。

阴暑患者可尝试藿香正气水

藿香正气水只对阴暑有效,也就是对“乘凉饮冷太过”导致的“外感风寒、内伤湿冷”更有效。如果在炎热的夏季感冒了,但发热不明显,并伴有食欲不振、腹胀、舌苔白腻等症状,像这样体内以寒湿为主的患者是可以服用藿香正气水的。经常往来于空调温度过低的室内和烈日炎炎户外环境中的人群,受寒邪侵袭所致而导致感冒也可以使用。另外,不小心吃了不洁食物,有拉肚子症状时也可以服藿香正气水或胶囊。

但要注意,对于酒精过敏的人来说,服用藿香正气水时一定要慎重。因为藿香正气水属于酊剂,它不以水为溶剂,而是采用一定浓度的酒精溶解。酒精过敏者服用后会产生过敏反应,出现全身发热、心跳加快及皮肤潮红、起粒状丘疹、瘙痒等,有时甚至出现心悸、气短、烦躁不安、血压降低等症状。不过,这类人可选择藿香正气汤药或藿香正气丸、藿香正气胶囊等服用。

此外,孩子使用藿香正气水时,一定要严格把握剂量。一般来说,一两岁的孩子,服用藿香正气水2-3滴就行了。正确方法是把藿香正气水滴入50-100毫升温水中,加点蜂蜜,调和均匀,然后慢慢给孩子喂。而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孕妇或正在接受其他治疗的患者,均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阴暑如何防治

秋伏节病需清暑祛湿,温中暖脾,散风祛寒,需常备香薷饮、盐灸“神阙”、多服生姜汤。

1、香薷饮

香薷饮除用于治疗因乘凉饮所引起的怕冷、发热、无汗及呕吐腹泻等症之外,也可作为立秋的防暑饮品加以饮用。由厚朴、扁豆和香薷三味药组成,是最佳的夏月卫阳要方。香薷10克,白扁豆5克,厚朴5克加入大半锅水,水开后小火煎煮15分钟,冷却后调蜂蜜代茶饮用。

2、盐灸神阙

阴暑,呕吐腹泻、怕冷,也可以隔盐自灸“神阙”。“神阙”,即肚脐,盐灸有温补元气,健运脾胃,固脱复苏之功效。可从三壮灸起,每次递增,最多可灸30壮,高血压者不宜灸。

3、山药粥

准备山药50克,粳米100克。再把粳米洗净,加山药片,加水熬至米烂,再放入味精、食盐即成。可以健脾补虚,滋 固肾,治诸虚百损,疗五劳七伤。

4、五彩蜜珠果

准备苹果1个,梨1个,菠萝半个,杨梅10粒,荸荠10粒,柠檬1个,白糖适量。将白糖加入50毫升清水中,置于锅内烧热溶解,冷却后加入柠檬汁,食用时将糖汁倒入水果之上,即可。生津止渴,和胃消食。

立秋后小心“阴暑”来骚扰

虽然已过立秋,但白天仍然很热。其实,通常所说的“秋季”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几个节气。入秋后雨水日渐减少,空气湿度逐渐降至低于人们生活所需限度(相对湿度70%)以下,因而天气会逐渐干燥,草木渐枯,人也感到干燥。

燥是秋的主气,其引起的疾病有温燥(初秋)和凉燥(深秋)。初秋仍有夏的高温,加上天晴少雨,气候干燥,此时感染到的燥邪为温燥,主要伤阴,即损害人体的津液。症状是皮肤干燥、眼干裂、舌红少津、毛发干枯、小便赤黄、大便干结、口鼻咽干、胸痛干咳少痰、痰中带血丝,甚至发烧至高热。秋燥所致咳嗽时间较长,难以治愈,使人生畏,假若身体虚弱,抗病能力低下,对炎热的气温不能很好适应,体温调节中枢发生紊乱,散热机能发生障碍,还是很易使人发生“中暑”。

中暑在中医上也称“伤暑”,有阴、阳之分,“阳暑”是在烈日下劳作或因在高温、通风不良、湿度较高的环境下长时间劳作所引发的,而“阴暑”是过于避热贪凉引起的。由于暑热湿盛,人们毛孔开张,腠理疏松,人们睡眠、午休和纳凉之时,若过于避热趋凉,如夜间露宿室外,或运动劳作后立即用冷水浇头冲身,或立即快速饮进大量冷开水或冰镇饮料,或睡眠时被电扇强风对吹,均可导致风、寒、湿邪侵袭机体而引发“阴暑”。

在当前躲避秋老虎之时,白天气温很高,但往往昼夜温差加大,一热一凉更加大了伤阴暑的可能。伤阴暑会出现身热头痛、无汗恶寒、关节酸痛、腹痛腹泻等症。特别是老人、儿童、孕产妇、体弱及患有宿疾者,尤应加强防护,不可过于避热贪凉,避免寒湿侵袭而引发“阴暑”。饮食上要多饮水,每天至少饮1000毫升以上;常喝稀饭、淡茶、菜汤、豆浆、果汁等;每天吃1—2个梨、西瓜、蕉类、山竹等凉性水果;多吃些清热、生津、养阴的食物,不吃或少吃辛辣、燥热、油腻的食物,少饮酒。还要劳逸结合,保持充足的睡眠。

本文Hash:a92f8baa99ae2456c382ff418b0c8ea2fca9b23c

声明:此文由 nihao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lady女性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