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燥或引发中风,定期针灸可预防

导读: 秋燥或引发中风 如何预防秋燥引起中风 专家提出四个建议: 如何针灸治疗中风 针灸治疗中风病的注意事项

  中风是中医的一个病名,专家介绍,秋季天气变化多端,稍不注意就可能会出现中风的情况。中风可分为外风和内风,那么在中风高发的时节,我们一定要做好日常的预防。那么干燥的秋季我们该如何预防中风的发生呢?看看下文介绍吧。

 

 秋燥或引发中风

  中医认为,初秋温燥为病,既有燥邪易伤阴津,又有温热之邪,易伤津耗气,两邪相合,阴伤更甚,阴不制阳,化生瘀痰,痹阻脑脉;深秋凉燥为病,既有燥邪伤及阴津,又有寒凉之邪,其性收引凝滞,收引则经脉拘挛,凝滞则血行涩滞不畅,两邪相合,则血行不畅,痹阻脑脉。

  因此,在秋天易感受燥邪,至脑脉痹阻,经络不通,清窍蒙闭,导致中风的高发。也就是说,燥邪侵犯,一些高危人群体内缺水导致血液粘稠度增高,加之情绪激动、劳累,引起血压波动,就容易得中风。

  如何预防秋燥引起中风

  专家提出四个建议:

  第一,坚持补水,要做到每日保证1200毫升的饮水量,老年人不口渴也要喝水。

  第二,饮食上以滋阴清润的食物为主,避免吃燥热的食物,减少食盐摄入量,戒烟不要酗酒。

  第三,老年人应经常监测血压、血糖、血脂,尤其是患有高血压、冠心病须随时注意病情变化,防止复发。

  第四,保持心情舒畅,切忌激动、暴怒,避免熬夜和过度疲劳,开展适宜的文体活动。

  如何针灸治疗中风

  语言障碍:患者表现为失误或语言謇涩。针刺予头针语言一区、二区、三区,配风池、哑门、廉泉等穴,也可配舌针。

  面瘫:取面部的阳白、下关、太阳、迎香、地仓、合谷、风池及头针的运动区、感觉区的下部。

  吞咽困难:取头针的运动区、感觉区的下部及廉泉穴。

  二便失禁:水沟穴强刺激,取百会、内关、三阴交“醒脑开窍”,局部针灸中极、关元、气海穴。

  此外,手足肿胀、麻木者可取八邪、八风,痰盛者可取丰隆。

  以上针刺治疗在手法的基础上予电针治疗。

  针灸治疗中风病的注意事项

  针灸治疗中风病在早期介入时,一定要密切观察血压的变化。对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针刺之补泻要结合病人的体质因人而异。

  中风病人在予舌针治疗时要嘱患者不得言语、咳嗽,以防针刺穿透出血,个别有舌痛者,可待痛减后再予治疗。

秋天易燥出中风,针灸可预防秋燥引起的中风

中风,中医病名,有外风和内风之分,外风因感受外邪(风邪)所致,在《伤寒论》名曰中风(亦称桂枝汤证);内风属内伤病证,又称类中风,脑卒中,卒中,风痱。现代一般称中风,多指内伤病证的类中风,多因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所致。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蹇不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等为主要表现的脑神疾病。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之特点的疾病。专家表示,夏天容易热出中风,冬天容易冻出中风,而秋天则容易燥出中风。有资料表明,约有70%的中老年人易在秋季发生中风。

中医认为,初秋温燥为病,既有燥邪易伤阴津,又有温热之邪,易伤津耗气,两邪相合,阴伤更甚,阴不制阳,化生瘀痰,痹阻脑脉;深秋凉燥为病,既有燥邪伤及阴津,又有寒凉之邪,其性收引凝滞,收引则经脉拘挛,凝滞则血行涩滞不畅,两邪相合,则血行不畅,痹阻脑脉。

因此,在秋天易感受燥邪,至脑脉痹阻,经络不通,清窍蒙闭,导致中风的高发。也就是说,燥邪侵犯,一些高危人群体内缺水导致血液粘稠度增高,加之情绪激动、劳累,引起血压波动,就容易得中风。

如何预防秋燥引起中风?

专家提出四个建议:

第一,坚持补水,要做到每日保证1200毫升的饮水量,老年人不口渴也要喝水。

第二,饮食上以滋阴清润的食物为主,避免吃燥热的食物,减少食盐摄入量,戒烟不要酗酒。

第三,老年人应经常监测血压、血糖、血脂,尤其是患有高血压、冠心病须随时注意病情变化,防止复发。

第四,保持心情舒畅,切忌激动、暴怒,避免熬夜和过度疲劳,开展适宜的文体活动。

定期针灸可以预防中风

以往,人们一直认为针灸仅只适用于中风的治疗和中风后遗症的康复。其实,针灸还是一种有效预防中风的武器。早在唐代,名医孙思邈就指出“惟风宜防耳,针耳前动脉及风府神良”(《备急千金要方》)。而我国现有的一些对照研究表明,以针灸预防的病人的中风复发率,远远低于未用此法者。还有研究显示,针灸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患者复发率明显低于药物组的复发率,表明针灸疗法也能有效预防中风后遗症患者的复发。在针灸整体论指导下的针灸整体疗法,从气血同治出发,通过选取头部、任脉、督脉及远端特定穴位进行针刺,从而打通任督二脉、调和气血、疏通经络,达到眼明神清的疗效。身体的阴阳平衡了,自然就不生病,也就能够预防中风。

预防中风保暖很重要

中医认为,人和环境是一个整体,外界气候的变化与中风的发生密切相关。恶劣的天气可使人体的血管调节功能发生紊乱。气温骤降,会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易使原本脆弱的血管破裂引起脑出血;寒冷刺激还会使血液中凝血因子含量增高,引发脑血栓。一般来说,凌晨2点~6点的血黏度最高,此时温度最低,受冷就更易发生中风了。尤其是10月末至11月初是高血压发作的第一个高峰期,据临床统计,90%以上的中风病人有高血压病史。

专家提醒,平时患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中老年人,一定要在冷天注意保暖,及时增加衣物和添置保暖设施,睡前也宜用热水泡泡脚,时刻做好降压防备,只有了解疾病,才能有效的治疗和预防。

秋燥或引发中风,自学简易按摩5方法

中风是中医的一个病名,专家介绍,秋季天气变化多端,稍不注意就可能会出现中风的情况。中风可分为外风和内风,那么在中风高发的时节,我们一定要做好日常的预防。那么干燥的秋季我们该如何预防中风的发生呢?看看下文介绍吧。

秋燥或引发中风

中医认为,初秋温燥为病,既有燥邪易伤阴津,又有温热之邪,易伤津耗气,两邪相合,阴伤更甚,阴不制阳,化生瘀痰,痹阻脑脉;深秋凉燥为病,既有燥邪伤及阴津,又有寒凉之邪,其性收引凝滞,收引则经脉拘挛,凝滞则血行涩滞不畅,两邪相合,则血行不畅,痹阻脑脉。

因此,在秋天易感受燥邪,至脑脉痹阻,经络不通,清窍蒙闭,导致中风的高发。也就是说,燥邪侵犯,一些高危人群体内缺水导致血液粘稠度增高,加之情绪激动、劳累,引起血压波动,就容易得中风。

自学简易按摩5方法

1、捻揉各指(趾):家人捻揉患者瘫痪的手、脚的各个指头(趾头),从大指(趾)至小指(趾),揉的力量要轻,指头(趾头)各个面都要揉到,共20分钟。目的是促进末梢的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2、按揉四肢:家人轻柔地按揉患者瘫痪的肢体,重点按揉胳膊的外侧肌肉,以及大、小腿前面的肌肉。因为中风后的患者,多表现为胳膊外侧和腿部前面的肌肉明显萎缩,按揉此处肌肉可以有效防止其萎缩。

3、点揉穴位:用拇指指尖点揉合谷穴、曲池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每穴1分钟,具有补益气血、通经活络的作用。

4、活动关节:活动关节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必须每天练习的内容。家人从患者手脚的末梢开始,依次向上活动每个关节。活动关节注意手脚的关节都应向上轻轻扳动,不要向内屈曲地进行扳动。力量不可以大,以免掰伤关节,以患者不痛为度。手指、手掌和手腕的关节活动后,再活动胳膊肘和肩部,注意是轻轻地向外展;脚趾、脚腕活动完,开始活动膝关节和大腿,注意大腿向上抬和向外展的动作要多做。

5、自助关节运动:患者在家人帮助下完成瘫痪肢体关节运动后,可以用自己的“好手”去活动瘫痪的“坏手”。例如可以躺在床上抓着患手的手腕,往上抬,注意力量要轻。

本文Hash:83d751dbd67d2debd75413fac3c1fbd2d68aaa5c

声明:此文由 链世界-开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lady女性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