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灾害后容易出现的感染性疾病

洪涝灾害后容易出现的感染性疾病之一便是伤寒,患者会出现持续性高热及全身中毒症状。也会出现霍乱,主要通过被污染的水或食物进行传播。部分地区会爆发流行性出血热。

这几天河南多地降下暴雨,洪涝灾害严重,除了要防洪抗洪,还应做好洪涝灾害后的护理工作。因为洪涝灾害后天气潮湿,易滋生细菌,加上接触污水和受凉受寒,患上各种感染性疾病的几率较大。洪涝灾害后容易出现的感染性疾病有哪些?

1、伤寒

伤寒易在洪涝灾害后发病,患者会出现持续性高热及全身中毒症状,且会引起肝脾肿大。抽血检查会发现白细胞减少,脉搏与体温不成比例,皮肤会出现玫瑰疹样皮疹。如病情严重,不及时治疗可引发肠出血、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

2、霍乱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常发生在洪涝灾害后,是我国法定管理的甲类传染病,主要通过被污染的水或食物传播。其典型症状为剧烈吐血,会排出淘米水样大便。患者易出现微循环障碍,表现为四肢冰凉,双眼会深深凹陷,并有严重脱水现象。如治疗不及时,可在发病后几小时到十几小时内死亡。

3、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发病较急,其首发及必有症状为发热,多数患者体温在39度到40度之间,可持续3~7天,过于严重者会持续10天以上。体温越高,热程越长,病情也越严重。发热末期或热退同时会表现为血压下降,1~3天后可出现肾脏损伤症状。患者常极度疲乏,感觉剧烈头痛、腰痛及眼眶痛。

洪涝灾害后容易出现的疾病

洪涝灾害后易出现痢疾、伤寒、霍乱等肠道传染病,感冒、麻疹、百日咳、肺结核等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血吸虫病、登革热等虫媒传染病,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皮炎等接触性传染病。

俗话说大灾之后有大疫,洪涝灾害之后,水源、食品、生活环境被污染,再加上灾区人们精神心理压抑、休息不足导致抗病能力下降等,很可能会出现一些传染性疾病。那么,洪涝灾害后容易出现的疾病都有哪些呢?

一、肠道传染病

这类传染病是由粪-口途径传播的。一般洪涝灾害发生后,不可以喝生水,吃生冷、腐败变质、被洪水淹泡的食物,否则就可能会使病菌、病毒经粪-口传播出现痢疾、伤寒、霍乱等肠道传染性疾病。

二、呼吸道传染病

当洪涝灾害发生后,灾区人们心理压力大,睡眠不足,营养摄取不足等可能会导致抗病能力下降。灾区人们一般会集中居住,人口密度非常高,卫生条件差时,就可能会出现一些呼吸道传染病,比如感冒、麻疹、百日咳、肺结核等。

三、虫媒传染病

洪涝灾害发生后,地面潮湿,非常利于蚊虫滋生,如果不能及时做好灭蚊虫工作,可能会因蚊虫的叮咬诱发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血吸虫病、登革热、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虫媒传染病,严重时会有致死的风险。

四、接触性传染病

比较常见的接触性传染病有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皮炎等,这种疾病的传染性非常强,有一人患病没有及时隔离、治疗,一两天内周围的人就可能会全部患病,导致疾病爆发。

洪涝灾害后容易出现的肠道疾病

洪涝灾害后,饮水、饮食不注意,很可能会引发肠道传染性疾病,细菌性痢疾是发病率最高的一种肠道传染病;还可能会出现伤寒、霍乱,其中霍乱治疗不及时,有很高的致命风险。

洪涝灾害发生后严禁喝生水、吃被洪水淹泡的瓜果蔬菜、吃被淹死的禽畜类食物,否则可能会引发肠道传染性疾病,病情严重时会有致死风险。那么,洪涝灾害后容易出现的肠道疾病都有哪些呢?

1、细菌性痢疾

这是洪涝灾害发生后最容易出现的肠道传染病,大多由粪-口传播。因洪涝发生后,水源、食物都可能会被污染,如果在饮水或饮食上不注意,就可能会使洪水中的病菌进入肠胃系统,诱发细菌性痢疾。这种疾病起病急,病情发展快,患者常会有40度以上的高烧,还会伴随着下腹疼痛、腹泻不止、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

2、伤寒

这是由伤寒杆菌引发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大概有5到21天的潜伏期。患者最早出现的症状是发烧,伴随着浑身无力、食欲减退等不适症状;病情加重后会出现肝脾肿大、皮疹等表现;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

3、霍乱

在我国霍乱属于甲类传染病,主要是通过被霍乱弧菌污染的水源和食物传染,日常生活接触或蚊虫等也可能会引起间接传播,它的传染性非常强,常会导致大规模爆发。患病后患者常常会有无痛性的剧烈腹泻症状,频繁腹泻会引起眼窝凹陷、四肢冰凉等严重脱水的表现,治疗不及时有很高的致命风险。

本文Hash:6888c5c168907b9d68ae3b1930d2b00d07326842

声明:此文由 Suki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lady女性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