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是如何分型的

脾虚是根据症状及病因分为脾气虚、脾阳虚、中气下陷、脾不统血四型。
一、脾气虚,多因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忧思日久、损伤脾土、表现为腹胀纳少、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肥胖浮肿、舌苔淡白。
二、脾阳虚,多因脾气虚衰进一步发展而成,或因寒凉药物太过,损伤脾阳、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而致,表现为大便溏稀、纳少腹胀、喜温喜节按、四肢不温、面目无华或浮肿、舌苔白滑。
三、中气下陷,中气亦指脾气,脾气上升、将水谷精微之气上输于肺,以荣养其他脏腑,若脾虚中气下陷,可出现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症。
四、脾不统血,脾气虚弱、不能摄血、则血不循经,表现为在脾气虚见症基础上,有慢性出血临床表现,如月经过多、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等,除出血外,必兼见脾气虚弱的一些症状。

如何判断您是何种类型的脾虚

脾虚证多因饮食、劳倦、思虑过度所伤,或病后失调所致的脾气虚、脾阳虚、脾气下陷、脾不统血等证。

脾气虚证

一、定义

指脾气不足,失其健运,以食少、腹胀、便溏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二、成因

本证多因寒湿侵袭,饮食不节,或劳倦过度,或忧思日久,吐泻太过,损伤脾土,或禀赋不足,素体虚弱,或年老体衰,或大病初愈,调养失慎等所致。

三、临床表现

⑴有饮食失调、劳倦、思虑伤神,久病体虚之病理基础。

⑵有脾失健运的证候:食少、腹胀、便溏。

⑶有气虚证候: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舌淡、脉无力。

⑷可有水湿积聚证候:浮肿、形体肥胖。

本证以食少、腹胀、便溏与气虚症状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脾虚气陷证

一、定义

指脾气虚弱,中气下陷,以院腹重坠、内脏下垂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又名脾(中)气下陷证。

二、成因

本证多由脾气虚进一步发展,或因久泄久痢,或劳累太过,或妇女孕产过

多,产后失于调护等损伤脾气,清阳下陷所致。

 三、临床表现

院腹重坠作胀,食后益甚,或便意频数,肛门重坠,或久泄不止,甚或脱肛,或小便浑浊如米泔,或内脏、子宫下垂,气短懒言,神疲乏力,头晕目眩,面白无华,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缓或弱。

本证以院腹重坠、内脏下垂与气虚症状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脾阳虚证

 一、定义

指脾阳虚衰,失于温运,阴寒内生,以食少、腹胀腹痛、便溏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又名脾虚寒证。

 二、成因

本证多因脾气虚进一步发展;或因过食生冷、外寒直中、过用苦寒,损伤脾阳;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以致脾阳虚衰,温运失职,寒从内生,水谷失运,水湿不化。

 三、临床表现

食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按,畏寒怕冷,四肢不温,面白少华或虚浮,口淡不渴,大便稀溏,甚至完谷不化,或肢体浮肿,小便短少,或白带清稀量多,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本证以食少、腹胀腹痛、便溏与虚寒症状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本证有畏冷肢凉、院腹隐痛喜温等寒象,可与脾气虚证相鉴别。

 脾不统血证

一、定义

指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行,以各种慢性出血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又名脾(气)不摄血证。

二、成因

本证多由久病气虚,或劳倦过度,损伤脾气,以致统血无权所致。

三、临床表现

各种慢性出血,如便血、尿血、吐血、鼻出血、紫斑,妇女月经过多、崩漏,食少,便溏,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色萎黄,舌淡,脉细无力。

中医是如何区分阴虚和阳虚的?有什么区别?

经常听人家说什么阴虚、阳虚体质,我想知道,中医是如何区分阴虚和阳虚的?阳虚阴虚有哪些区别?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中医主任医师王晓锋回复:所谓阴虚、阳虚都是中医上的说法,代表的是两种不健康的体质,也就是肾阴虚、肾阳虚,肾阴虚的常见表现是燥热不安,易发火、怕热、出热汗、手心烦热,肾阳虚的常见表现是畏寒肢冷、疲乏、抑郁、怕冷、出凉汗、手脚发凉等。不管肾阳虚还是肾阴虚,都应该积极地进行调理,不注意的话容易引起一些疾病,不利于自身的健康,建议去看看中医,做下针对性的调理,吃些中药比较好。

本文Hash:03864c198e9fd67cc1d6f87777d4bf005e8887fe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lady女性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