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头发的2个“传说”

秃头的男人更长寿?

  你相信吗?通过头发的细微变化我们可以尽早察知疾病,尽快赶走阻碍我们长寿的“拦路虎”。这是因为,头发不仅仅可以保护头部和美化外表,更能泄露我们身体机能的秘密,无论是头发的质、量、色,其实都与我们身体的健康密不可分。所以,我国古代的医家常把对头发的保养看做是一种重要的养生保健方法。而现代医学也认为,那些看似简单的头发,其中蕴含的生理病理现象和可能衍生出的问题却重如千钧。

  关于头发健康的两个错误观点

  我的母亲性格豁达,生活恬淡,在迈进人生第八十七个年头时,仍然精神矍铄,面色红润。都说“鹤发童颜”是长寿老人的标志,而那一年,我的母亲却偏偏只见“童颜”不见“鹤发”。就是到了七年后的今天,母亲那浓密的头发也不过是黑白相间而已。按理说,这本该是件好事,因为民间素有“强长发,弱长甲”的古老之说。然而,就是这样一件预示着老人家身体健康的吉兆,却让一向乐观的母亲犯了愁。

  原来,我的老家流传着这样一则古老的传说:据闻,杨家将里的佘太君寿长体健,是历史上有名的长寿星,她的头发和牙齿更是脱了长、长了脱,始终保持良好,然而,杨家偏偏阴盛阳衰,男丁大多战死沙场。因此,老辈人传说,上了年纪的老人就应该牙落发脱,如果该落的不落、该脱的不脱,或者不断更新,就会“刑克晚生后辈”,尤其是像母亲这样黑发健在的情况就更为“凶险”了。这样的说法简直令我这个长期搞毛发研究的人哭笑不得!

  然而,无独有偶,就在前两年,有一个说法一度充斥过网络报刊,那就是“秃头的男人更长寿”。说实话,当这样两个荒谬的悖论,如电光石火般在我的脑海中相撞的时候,我真想拍案而起。客观地说,这两个错误的观点之所以能够在民间流传,一方面是因为愚昧,一方面则可能是别有用心,总之,都和科学和养身理论无关。

  这两位素昧平生的百岁老人却有着很多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发健寿长、儿孙满堂。

${FDPageBreak}

秃头的男人更长寿?

  解读观点一:老人不白发、不会刑克子孙?

  老人不白发、不脱发真的会刑克晚生后辈吗?其实,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头发黑而不落或白而不脱的长寿老人比比皆是,可有谁能够诡异到仅仅因为不白发或不脱发就可以招致儿孙灾祸连连呢?就说杨家将吧,男将们死伤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是昏君、奸臣与战争!反倒是佘老太君延续了杨家的权势与地位,维护了杨家的后代与子孙。在这样的背景下,把儿孙的死亡归罪为一个勉力支撑家族的老人,显然是非常没有道理的。

  而现实生活中,很多长寿老人的子孙后代,皆因继承了祖辈的遗传基因而健康长寿。依我看,这哪里是什么“刑克子孙”?恰恰相反,这分明是“福荫后代”嘛!在科学昌明的今天,面对这样一个迷信说法,别说是我这个有着三十年行医经验的医者了,就算是普通百姓,稍有些医学常识也绝不会盲听盲信的。说到底,这种说法也就是利用老人疼惜子孙的心理,糊弄糊弄像我母亲这样的高寿老人,再者,也能给那些追求不到长寿的人几许心理安慰罢了。

${FDPageBreak}

秃头的男人更长寿?

  解读观点二:秃头的男人更长寿吗?

  如果“刑克晚生后辈”的说法,打的是“驱凶避祸”的迷信幌子,那么,“秃头的男人更长寿”的谬论,假冒的就是现代科学的借口了。可这种说法又是怎么来的呢?据我分析,不过是缘于临床中一种常见的毛发疾病——“雄性激素性脱发”。因为雄性激素可以抑制毛发的营养吸收,从而引起男性型脱发,所以,一些人便误以为,大凡患有雄性激素性脱发而导致秃顶的男性,其体内的雄性激素水平必定高于常人,而雄性激素又是男性第二性征的源泉,它能令男性精力充沛、英姿勃发,于是便有了“秃头的男性更长寿”的说法。

  实际上,调查显示,绝大多数雄性激素性脱发患者体内的雄性激素水平基本上都在正常范围内,仅仅是局部脱发区的雄性激素活性比较高而已。

  话说回来,即便是体内的雄性激素分泌确实旺盛的男性,也未必就能够健康长寿。反之,那些雄性激素分泌低下的男性,比如,古时的宦官、太监是公认的雄性激素缺失的人群,他们当中很少有人秃顶,却能够照样长寿。就拿撮合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大太监高力士,若不是因为在流放的途中惊闻玄宗的死讯绝食七日而亡的话,怎么会只活到79岁呢?何况,79岁在当时的生活、医疗条件下,已经远远超出一般人的寿命了。再如北宋权倾朝野的宦官童贯,他畏罪自杀时也已经是72岁的高龄了,若非弄权而未得善终,以童贯当时的身体素质,他肯定也是一个非常长寿的宦官。而名垂千古的“三宝太监”郑和,一生七下西洋,积劳成疾,却也活到了六十多岁,这足以超过了当时的人均寿命了。可见,“秃头的男人更长寿”的说法并不成立。

  相反,根据本人近几年的调查和研究数据,我得出的结论是:头发越好越容易长寿。

${FDPageBreak}

秃头的男人更长寿?

  头发的八大保健功能

  一、头发的美化功能:

  头发对个人的整体形象至关重要,一直以来都被称作人类的“第二张脸”。

  二、头发的保护功能:

  头发可以保护头皮和脑部,防止并减少一些外界环境的不良影响和损伤(如接触性皮炎)。在人类的婴幼儿期,由于头顶部骨骼发育还不完全,这种保护功能尤为突出。

  三、头发的防晒功能:

  头发覆盖于头皮可以有效的减少日光中紫外线的过度照射,保护头皮的深部组织免受辐射的损伤。

  四、头发调节体温的功能:

  发中的毛髓质充满空气间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阻止外界环境过冷或过热的侵袭。同时,寒冷的冬天,血管收缩,头发可以使头部保持一定的热量;而炎热的夏天,血管扩张,头发又可以向外散发热量。

  五、头发的引流功能:

  头发可以把淋雨或沐浴后的水分从头部皮肤引流下来,并加速蒸发。

  六、头发的排泄功能:

  人体内的有害重金属汞、非金属元素砷等都可以通过头发排泄到体外。

  七、头发的警觉功能:

  由于含有丰富的神经丛的毛乳头从头发的根部突入毛球内,使得毛囊对触觉非常敏感,有助于提高头部的警觉性。研究发现,在闪电发生前,会形成一个静电场,如果人们能及时逃离这个区域,就可能免遭天劫,而被雷电击劈的先兆往往就是毛发倒竖。

  八、头发判断疾病的功能:

  通过头发可以鉴定血型、测定各种微量元素以及对某些疾病的诊断。

  别让减肥成了头发的杀手

  通过头发可以鉴定血型、测定各种微量元素以及对某些疾病的诊断。

  人类头发的生长以及健康状态的保持,始终离不开营养的支持。可是那些节食减肥者,往往为了追求快速瘦身的效果,基本上采取只吃蔬菜水果,不

本文来自家庭医生在线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020-37617988 。

关于乙肝准妈妈的5个传说

乙肝目前还是医学界尚未彻底突破的难题。那么得了乙肝的女性是不是就无法生育健康的宝宝呢?乙肝妈妈是不是也不能自己喂养宝宝呢?我们请专家来告诉你,下面的说法到底对不对?

传说1:得了乙肝的准妈妈只要做好孕期保健,就可以生个健康的宝宝。

这种说法不准确。现在大多数的准妈妈己经能够做到怀孕后按时到医院进行产前检查,但乙肝患者或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仅做产前检查是不够的,应当在孕前做详细的检查,以确认能否承受怀孕的整个过程,并评估一下对胎儿的传染性。

1.孕前需要做的检查有肝功、两对半、乙肝病毒载量。

肝功: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中,近1/2患者实际上属于慢性乙型肝炎,肝炎病毒己经对其肝脏产生一定程度的损害。在妊娠期由于肝脏代谢负担加大,原本正常的肝功能此时可能会受到损伤而需要治疗,严重时可能需要终止妊娠来保证母亲的生命安全。

两对半:主要是判断乙肝的类型。

乙肝病毒载量:对母亲血液中乙肝病毒载量的详细了解可以初步判断对胎儿传播的可能性,如果病毒量过高、年龄较小,有条件者可以先抗病毒治疗,待病毒载量下降后再妊娠则可能降低母婴传播的危险。

2.为什么孕前一定要做这些检查?

孕前检查对想要怀孕的患有慢性乙型肝炎的女性非常重要,这些检查除了可以帮助了解病毒载量和转氨酶等肝功能情况外,还能让医生详细了解既往病情、肝脏合成白蛋白的能力、食道静脉有无曲张、脾脏肿大的情况及有无慢性肝脏疾病带来的其他相关疾病,医生会根据上述情况综合判断决定怀孕是否可行。

传说2:得了乙肝的准妈妈最好到设有产科的传染病院进行产前检查和分娩,以免和其他健康准妈妈在一起,传染给别人。

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患有乙肝的准妈妈确实应该到设有产科的传染病院检查和分娩,但这样做更多地是出于对准妈妈自身安全的考虑,因为那里的医生对准妈妈乙肝病情的控制和新生儿的感染预防都更有经验。

患有乙型肝炎的准妈妈由于妊娠期的生理特点,易转为重型肝炎,增加怀孕的风险,同时,如果生对各型肝炎临床表现不熟悉,易误诊或漏诊。乙肝准妈妈孕期的保健非常重要,找到一家在乙肝诊治方面有经验的医院也成为重中之重了。

传说3:乙肝妈妈不能进行母乳喂养。

对于这个问题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乙肝妈妈所生的宝宝在出生后进行了HBIG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接种后,可以接受母乳喂养。因为有研究表明实施乙肝疫苗接种,尤其是使用HBIG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可阻断大部分产时和产后HBV传播,即使进行母乳喂养,也不会增加婴儿再感染。而近年来有较多报道HBsAg阳性母亲的初乳中带有较高HBV-DNA,北京地坛医院对HBsAg阳性母亲初乳HBV-DNA(PCR法)检出率为38%,由此,另一种观点认为母乳喂养无疑会增加新生儿产后接触HBV的机会,最好还是采用人工喂养。并且,有研究显示即使对HBsAg阳性的新生儿采用HBIG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后,母乳喂养婴儿,6月龄和1岁时抗-HBS阳性率仍显著低于人工喂养儿,这也就意味着母乳喂养的婴儿抵抗乙肝病毒的能力会弱一些。因此,乙肝妈妈在选择母乳喂养这个问题上应该慎重。

如果乙肝妈妈坚持母乳喂养,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母乳是孩子最好的食物,很多妈妈更加不愿意孩子错过初乳。如果坚持母乳喂养,那么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喂奶前后的卫生。喂奶前应洗手,并用温热的干净毛巾轻轻擦拭奶头后再给孩子喂奶。

2.如果奶头有伤口,应停止喂奶。 妈妈经常出现奶头皲裂,这是应等伤口恢复了再给孩子喂奶,以免伤口中带有病毒的血液进入乳汁中。

3.如果孩子口腔中有溃疡,最好溃疡好了以后再进行母乳喂养。因为溃疡面也容易导致病毒直接进入血液中,增加感染的危险。

4.将孩子和妈妈的用品隔离。擦洗用的毛巾、脸盆,喝水用的杯子都应该独立使用,妈妈的和孩子的不要混用。

传说4:注射乙肝疫苗后新生儿就可以得到很好地保护,不会感染乙肝病毒了。

这种说法并不完全正确。注射乙肝病毒,尤其是采用联合免疫,可以避免一部分孩子患上乙肝。但是乙肝病毒母婴之间的传播途径有3种,分别为宫内感染、产程感染和产后感染。接种疫苗可以很好地做到预防产后感染,但是并不能阻断宫内感染的可能性,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注射了疫苗的孩子仍然会患上乙肝的原因。

目前,宫内感染的预防还属医学难点。为了降低宫内感染的发生率,一些学者建议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的准妈妈,尤其是“大三阳”的准妈妈,最好能在孕期的7、8、9三个月里每月注射1支乙肝免疫球蛋白。

从目前资料看来,绝大多数的母婴传播是在分娩的过程中经血或经口传播的,因为有研究显示新生儿在出生后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由阴性转为阳性的时间大多数都集中在产后60~120天,而这段时间也就相当于乙型肝炎的平均潜伏期。也就是说这些新生儿是在出生时感染病毒的。另外,通过检测,妈妈的羊水和阴道分泌中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常常阳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胎儿皮肤、粘膜、胎盘或脐带有损伤,病毒就可以侵入血循环。

另外病毒也可以通过口吸入。如有人曾将HBsAg阳性母亲所生的婴儿,出生后立即抽其胃液进行检查,发现95.3%(61/64)HBsAg阳性,说明有经口感染的可能性。

婴儿生后注射HBIG和乙肝疫苗可取得较好的预防效果。但由于有10%左右乙肝病毒携带母亲的婴儿未能取得满意的预防效果,因此在孕期的传播也是存在的。

传说5:剖宫产可以降低胎儿感染乙肝病毒的几率。

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可能有人会认为,既然准妈妈的产道分泌物和血液中含有乙肝病毒,那么采用剖宫产,避开这些,宝宝就不会感染乙肝病毒了,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剖宫产是手术,会引起大量出血,就谈不到宝宝不接触妈妈的血液了。医学上的研究已经证明了,剖宫产不会降低乙肝垂直传播的几率。

患有乙肝的准妈妈只要在自然分娩的时候注意防止产程过长,尽量减少胎儿吸入羊水就能最大程度地保护胎儿。

文/王玲(北京地坛医院妇产科专家)

关于味精的几个真相揭秘 经常吃味精是否会掉头发


生活中,当人们嫌饭菜的味道淡,就会放入食盐。觉得一道菜的味道不足以诱人,还会放味精、鸡精。一说这,很多人就开始反驳了,关于味精的说法就全都浮现到脑海,有说经常吃味精会掉头发,有说吃味精会致癌,还有说味精不能加热。下面和一起来看吧。

1、经常吃味精会致癌?

在前几年一直流传着吃味精会致癌的说法。其实,对于这个传言大家不用在意,在最早的时候人们就已经知道了味精的安全性,在世界卫生组织当中,都把味精当成安全的食物。

2、经常吃味精会掉头发?

别被传言给骗了。味精跟鸡精,它们的成分非常相似,其主要的物质都是谷氨酸钠,只不过鸡精要比味精多的一种成分就是鸡肉粉。利用微生物的发酵过程,最终得到的就是可以提升饭菜香味的味精了。

有的人却说,吃味精吃多了就会掉头发。首先,掉头发本身就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生理现象了,特别是对于长头发的人,每天掉上几根或者是几十根都是正常的反应。其次,掉头发的因素有很多,有生理因素、疾病因素、年龄因素、心理因素等等。最后,掉头发还会因为人们的臭美,长期去外面烫染头发等等,增加掉发的次数。

3、味精不能加热?

有的人说味精加热之后,不仅没有味道了还有毒。 对于这个观点,有一点是正确的。就是味精加热到120摄氏度以上,就会没有味道了,鲜味也没有了。这是因为味精中可以起到鲜味的成分谷氨酸钠,产生了焦谷氨酸钠,鲜味就会失去作用。

最后大家不要忘了,味精虽然无毒没有致癌性,每天食用的量也不要超过体重每千克体重的30毫升。给大家举一个列子,如果你的体重是45千克,那么你当天食用的味精量就不要超过1.35g。

选择方法

(1)选择味精时,最好能到正规商店(场)、超市购买大型企业生产的名牌产品。

(2)选味精时以选晶体味精最好,因为这样不易掺假。

(3)在选购味精时,一定要选晶体洁白、均匀、无杂质、流动性好、无结块,无其他结晶形态颗粒的。

(4)由于味精中含有食盐,易吸湿结块,因此在日常贮存时要密封防潮,最好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

使用方法

1.对用高汤烹制的菜肴,不必使用味精。因为高汤本身已具有鲜、香、清的特点,使用味精,会将本味掩盖,菜肴口味不伦不类。

2.对酸性强的菜肴,如:糖醋、醋熘菜等,不宜使用味精。因为味精在酸性环境中不易溶解,酸性越大溶解度越低,鲜味的效果越差。

3.在含碱性原料的菜肴中不宜使用味精,因为味精遇碱会化合成谷氨酸二钠,产生氨水臭味。

4.味精使用时应掌握好用量,如投放量过多,会使菜中产生苦涩的怪味,造成相反的效果,每道菜不应超过0.5克。

5.做菜使用味精,应在菜快炒好时加入。因为在高温下,味精会分解为焦谷氨酸钠,即脱水谷氨酸钠,会缺失鲜味,但无毒性。

6.注意投放温度,味精在120℃的高温时会变成焦谷氨酸钠,失去鲜味。因而炸制食品,急火快炒时不宜使用,投放味精的适宜温度是70~80℃,此时鲜味最浓。

7.注意投放时间,最好在汤菜出锅前投放,不要提前,也不要与原料同时投入或烹调中途加入,腌菜时不要使用味精。

8.注意适量,不必每天必用,每菜必用,防止对其产生依赖性。联合国粮农组织及联合国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规定,每天允许摄取量(食物中原有除外)每公斤体重为120毫克,即50公斤体重的人每天允许食用6克。

9.3个月内的婴儿食物中不宜使用味精。

10.注意:焦谷氨酸钠无毒,反而对大脑和神经系统有促进作用。

禁忌

味精的主要作用是增加食品的鲜味,我们中国人的菜里用得最多,也可用于汤和调味汁。味精对于改变人体细胞的营养状况,治疗神经衰弱等都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然而,若使用不当也会产生不良后果,使味精失去调味意义,或对人体健康产生副作用。为此,请您在使用味精时注意以下几点:

一忌:高温使用

烹调菜肴时,如果在菜肴温度很高的时投入味精就会发生化学变化,使味精变成焦谷氨酸钠。这样,非但不能起到调味作用,反而会产生轻微的毒素,对人体健康不利。科学实验证明,在70℃-90℃的温度下,味精的溶解度最好。

所以,味精投放的最佳时机是在菜肴将要出锅的时候。若菜肴需勾芡的话,味精投放应在勾芡之前。根据高温不应放味精这个道理可以得知,您在上浆挂糊时也不必加味精。

二忌:低温使用

温度低时味精不易溶解。如果您想吃拌菜需要放味精提鲜时,可以把味精用温开水化开,晾凉后浇在凉菜上。

三忌:用于碱性食物

在碱性溶液中,味精会起化学变化,产生一种具有不良气味的谷氨酸二钠。所以烹制碱性食物时,不要放味精。如鱿鱼是用碱发制的,就不能加味精。

四忌:用于酸性食物

味精在酸性菜肴中不易溶解,酸度越高越不易溶解,效果也越差。

五忌:用于甜口菜肴

凡是甜口菜肴如“冰糖莲子”、“番茄虾仁”都不应加味精。甜菜放味精非常难吃,既破坏了鲜味又破坏了甜味。

六忌:投放过量

过量的味精会产生一种似咸非咸、似涩非涩的怪味,使用味精并非多多益善。一般情况下,每人每天食用味精不宜超过6克,否则,就可能产生头痛、恶心、发热等症状过量食用味精也可能导致高血糖。老年人及患有高血压、肾炎、水肿等疾病的病人应慎重食用。

七忌:用于炒黄菜

炒黄菜即炒鸡蛋。鸡蛋本身含有许多谷氨酸,炒鸡蛋时一般都要放一些盐,而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经加热后,谷氨酸与氯化钠这两种物质会产生新的物质谷氨酸钠,即味精的主要成分,使鸡蛋呈现很纯正的鲜味。炒鸡蛋加味精如同画蛇添足,加多了反而不美。

小知识

味精的化学名称叫谷氨酸钠。它吸湿性强,易溶于水,说是溶于3000倍的水中,也仍能显出鲜味。味精还是一种很好的营养品,主要成分是由蛋白质分解出来的氨基酸,能被人体直接吸收。但是,谷氨酸钠在120℃以上会发生化学变化,有轻微的毒性。

鸡精和味精的区别

鸡精和味精是我们熟悉的调味品,有的人觉得两种调味品差不多,没啥区别,那么两者之间到底有何不同?

味精是一种很纯的鲜味剂,其最主要的成份是谷氨酸钠,以碳水化合物(淀粉、糖蜜等)为原料,经微生物发酵后提炼精制而成的。

而鸡精则是以新鲜鸡肉、鸡骨、鲜鸡蛋为基料,通过蒸煮、减压、提汁后,配以盐、糖、味精(谷氨酸钠)、香辛料、肌苷酸、鸟苷酸等物质复合而成的具有鸡的鲜味、香味的调味品。

在鲜度上,味精的鲜主要源于谷氨酸钠,而鸡精中除含有谷氨酸钠外还含有鲜味核苷酸作为增鲜剂,两者混合之后具有强烈的增鲜作用。 因此,鸡精的鲜度可以突破100度(以纯味精的鲜度为100作为基本准)极限:传统味精鲜度为99度,而鸡精鲜度则可达到150度以上。

从卫生安全角度来看。味精的主要成份为谷氨酸钠,在温度高于120℃时,会变为焦谷氨酸钠,不显鲜味且有轻微毒性,但适量食用基本无害。所以烹饪时不要在滚烫的锅中加入味精。而鸡精中虽然同样含有谷氨酸钠,但其含量较味精少得多,因此高温下产生焦谷氨酸钠的可能性很小。但鸡精由于含有核苷酸,而核苷酸的代谢产物是尿酸,所以鸡精对于痛风患者而言,应尽量少吃。

营养价值方面。味精是只含有单一的氨基酸谷氨酸钠的调味品,而鸡精是以新鲜鸡肉、鸡骨、鲜鸡蛋为基料,通过蒸煮、减压、提汁,配以味精(谷氨酸钠)、肌苷酸、鸟苷酸等物质复合而成,因此其中所含的营养也更加全面。

在使用上,因为鸡精高温时几乎不产生焦谷氨酸钠,所以鸡精在烧菜的过程中基本上无须考虑温度的高低。而且鸡精可以用于任何味精的使用场合,适量加入到菜肴、汤、面食中,均有较好的增鲜作用。

本文Hash:0abd8979b09b0d1e914918d59d014dd4bbc0717a

声明:此文由 Scarlett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lady女性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