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补阿胶要防“火毒”

阿胶是补血止血、润肺养阴的名贵中药。主产山东、浙江、河北、河南、江苏等。以山东省东阿县的产品最著名。实验研究证明,阿胶能促进血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生成,作用优于铁;改善体内钙平衡,促进钙的吸收和在体内的存留。预防和治疗进行性肌营养障碍;可使血压生高而抗休克。由于现存制作工艺的局限性,新制成的阿胶总带有一些火毒,因而进服新鲜阿胶会使人产生火气亢盛及各种肿毒症状。

很多人认为补药“有病治病, 无病强身”,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滥用补药也会出现副作用。有些人特别是孕妇喜用阿胶来滋补五脏、调养身体。但有些人在服用阿胶之后,也会出现火气亢盛的表现,如鼻腔、口唇等部位出现许多热疮,或眼睛干涩、发红、眼眵增多,甚至出现喉咙干痛及大便秘结或大便带血等症状。

产生上述症状的原因是由于服用了新鲜的阿胶所致。从中医理论来看,刚制成的阿胶即新阿胶不宜服用,须将其置于阴干处放置三年以上,直至火毒自行消尽后,方可服用。此种阿胶称陈阿胶。陈阿胶外观呈暗色无光泽,质地脆弱,用力碰击易碎裂;而新鲜阿胶与之相反,外观光亮,久击不碎。另外,阿胶性滋腻,影响饮食的消化,所以脾胃虚弱便溏者不宜服用。

老年人进补阿胶要慎重

进入老年期以后,肠胃的消化功能日渐减弱,表现在饮食量减少,吸收能力差,尤其是对难消化的食物。而胶类中药一般比较黏腻,难以吸收。因此,老年人要慎用。

阿胶补血止血,滋阴润燥。主要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肌痿无力,心烦不眠,虚风内动,肺燥咳嗽,劳嗽咯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妊娠胎漏等证。是中医治疗血虚症的首选药物,也是妇科的首选药物。但是,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者慎服。

阿胶是驴皮熬制的胶块,具有补血止血、滋阴润肺的作用,对于气血不足的老年人来说,适量服用是比较理想的补品。但由于阿胶黏腻,故体内有瘀滞、脾胃虚弱、消化不良及有表证的老年人不宜服用。

如果老年人体内多有瘀滞(如高黏血症、高脂血症),应用活血化瘀的当归、红花、三七之类药物治疗时,如过量服用胶类中药,不但不能化去瘀滞之血,反而使瘀血更严重。

对于高血压病、动脉硬化患者更不宜使用,因为胶类中药能使血流速度减慢,从而使血管中脂肪微粒沉积在血管壁上,造成更加严重的瘀滞。

如果老年人脾胃虚弱,平时容易消化不良,应该选用白术、神曲、谷芽等健脾消食的药物来治疗,此时如果不当服用胶类中药,更会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以致出现食欲不振、脘腹胀满,甚至呕吐等。

冬季进补先要引补,谨防进补五误区

  冬意渐浓,进补又成了热点。冬进补是老广们顺应时令,调理身体的好传统,但冬进补也要得法,不得法则可能南辕北辙,在养生的道路上越走越偏远。那么冬进补该如何补呢?

 

 很多进补方法存在误区:

  误区一:进补过急

  很多老百姓急吼吼的就开始了进补大餐。可大餐过后,却常又觉得肠胃不适。于是有的人便认为自己虚不受补,放弃了进补计划。其实问题不在于进补的食物上,而在于进补的方法不对头。冬季进补时,最好先做引补,调整好脾胃功能,为大补做好准备,这样就可以避免进补的不耐受反应,使得进补事半功倍。什么是引补呢?就是先把脾胃功能调好,可吃吃些健脾开胃药物,如党参、太子参,炒意苡仁,山药、莲子,砂仁等。

 

 误区二:补不对症

  根据各人的体质来选择补品和进补方式,在进补之前应先了解自己的体质。有的老百姓不辨体质,看到别人进补什么自己也跟风,或者根据个人想象给自己下结论,结果往往达不到进补的效果。中医把人的体质分为九种:有平和质、阳虚质、阴虚质、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血瘀质、特禀质。而这个体质往往不是单一的,常常是几种体质的混合,如可能既有阳虚,又有气虚,同时还有痰湿症。这就和单纯的阳虚或气虚的进步法不同。辨证错了,很有可能导致后面进补医治的错误。

  伤风感冒时不能进补,不管是温补的人参、鹿茸,还是清补的沙参、玉竹,还是平补的枸杞、燕窝,都一概不能食用。等感冒完全好了之后,再行进补。

  误区三:剂量欠妥

  进补的药材,必须遵循的量要少,持续时间长的原则。例如:人参每人每次不超过5克,每周服1~2次。阿胶每人每次不超过10克。剂量小了不奏效,剂量大了则会出现副反应。如有的老百姓喜欢一次用药材较多,导致出现“上火”,也有的老百姓每次吃一点,全家人一起用。有个老人家,听说黄芪补气,每次煲汤,不管什么汤,都要放两片黄芪,然后煮上4升水,全家人一起喝两天。这样的用法起不了什么效果。

  误区四:服法不当

  尽管药食同源,药材可以制作成食物入膳,但药材也是药,进补要遵循服药的原则,不能用浓茶送药,如吃人参、花旗参喝浓茶等。同时也要注意中药的“十八反”、“十九畏”,以免药物相互作用,给人体带来伤害。

  误区五:忽视食补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很多老百姓重视进补的方剂,而忽视了日常饮食里,也有很多效果上好的进补材料。如羊肉是治疗气血两亏的上好食品,雪梨则可以滋阴润燥,是养阴的好帮手等等。药补在于扶正,食补在于养生,两者不可或缺。

 

 那么,为了避免进补的误区,冬季进补应该遵循哪些原则呢?

  第一,冬季进补应“因证用补”。证有阴阳虚实、表里寒热。证不同,进补也应不同。寒证,热性食材就是补;热证,寒性食材就是补;阴虚当用补阴的食材或药物;阳虚当用补阳的食材或药物。只有因证用补,才能发挥进补的保健作用,因此,进补一定要在具有执业资格的中医师和中药师指导下,因证用补。

  第二,冬季进补应“因人而补”。因人的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禀赋不同,进补时也应有所差异。寒症的人或阳气不足者,忌吃寒凉性食品;热症或阴虚之人,忌吃温热性食品。小儿体质娇嫩,选择原料不宜大寒大热,老人多肝肾不足,用药不宜温燥,孕妇恐动胎气,不 用活血滑利之品。这都是在进补中应注意的。

  第三,冬季进补应“因地而补”。不同的地区,气候条件、生活习惯有一定差异,人体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亦有不同,有的地方潮湿,饮食多温燥辛辣,有的地方寒冷,饮食多热而滋腻,而南方的广东饮食则多清凉甘淡,在进补选料时也是同样的道理。

  “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但是,无论是采用食补、药膳、药酒和膏方补中的哪一种,都要注意因证用补、因人而补及因地而补。凡内热重、肝火旺的病人或体虚者,有高血压病而血压持续在较高水平,或经常有出血倾向,有口疮及大便秘结者,不宜进食红参、鹿茸及热力较强的补品。有些人体内有较重的湿热、积滞、痰浊时,不能骤然进补,应当先服几贴“开路”中药,清理一下,然后再进补。总之,进补要务必注意针对性,这样服用补食、补膏、补酒,才能达到冬令进补的目的。

本文Hash:1a4992d31f387d267138cb927ca3427ce58f3882

声明:此文由 梦相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lady女性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