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逆的艾灸疗法

技术一

艾灸穴位:中脘、膻中、期门,关元、神阙、天枢(双)、建里、足三里(双)。

操作规程:艾炷隔姜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穴灸3~5壮,每日灸1次,重证可每日灸治2次。

主治:呃声短促而不得续,口干咽燥,烦躁不安,不思饮食,或食后饱胀,大便干结,舌质红,苔少而干,脉细数。

技术二

艾灸穴位:膈俞(双)、脾俞(双)、胃俞(双)、中脘、足三里(双)

操作规程:①艾条温和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穴每次灸10~15分钟,以穴位表面皮肤出现红晕为度,每日灸1次。②艾炷隔姜灸: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穴灸5~7壮,每日灸1次,重证可每日灸治2次。

主治:呃声低长无力,气不得续,脘腹不舒,喜温喜按,神疲乏力,面色苍白,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技术三

艾灸穴位:内关(双)、膻中、中脘、足三里(双)、隔俞(双)、关元、气海。

操作规程:①艾条温和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个穴每次灸10~15分钟,以穴位表面皮肤出现红晕为度,每日灸1次。②艾炷隔姜灸: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穴灸5~7壮,每日灸1次,重证可每日灸治2次。

主治:呃声低长无力,气不得续,泛吐淸水,脘腹不舒,喜温喜按,面色苍白,手足不温,食少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技术四

艾灸穴位:中脘、足三里(双)、丰隆(双)、合谷(双)、太冲(双)、期门(双)。

操作规程:①艾条温和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个穴每次灸10~15分钟,以穴位表面皮肤出现红晕为度,每日灸1次。②艾炷隔姜灸: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穴灸5~7壮,每日灸1次,重证可每日灸治2次。

主治:肝气犯胃。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胸胁满闷,脘腹胀满,纳减嗳气,肠鸣矢气,苔满白,肪弦。

技术五

艾灸穴位:膈俞(双)、内关(双)、天突、膻中、行间(双)、内庭(双)、中脘、足三里(双)。

操作规程:①艾条温和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穴每次灸10~15分

钟,以穴位表面皮肤出现红晕力度,每日灸1次。②艾炷隔姜灸: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穴灸5~7壮,每日灸1次,重证可每日灸治2次。

主治: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胸胁满闷,脘腹胀满,纳食减少,肠鸣矢气,舌淡,苔薄白,脉弦。

技术六

艾灸穴位:膈俞(双)、内关(双)、天突、膻中、关元、气海、足三里(双)。

操作规程:①艾条温和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穴每次灸10~15分钟,以穴位表面皮肤出现红晕为度,每日灸1次。②艾炷隔姜灸: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穴灸5~7壮,每日灸1次,重证可每日灸治2次。

主治:脾肾阳虚。呃声低长无力,气不得续,泛吐清水,脘腹胀满,喜温喜按,食少乏力,大便溏薄,腰膝酸软,四肢欠温,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技术七

艾灸穴位:中脘、足三里(双)、膈俞(双)、梁门(双)、内关(双)。

操作规程:①艾条雀啄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10~15分钟,重证每日可灸2次。②隔姜灸: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穴灸5~10壮,艾炷如黄豆大,每日灸1~2次。③温针灸: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

主治:胃腑寒冷。呃声沉缓有力,胸膈及胃脘不舒,得热则减,遇寒则甚,进食减少,口淡不渴,舌苔白,脉迟缓。

技术八

艾灸穴位: 关(双)、膈俞(双)、巨阐、期门(双)、牢隆(双)、太冲(双)。

操作规程:①艾条温和灸:每次选用3~6个穴位,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灸1~2次。②隔姜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穴灸5~7壮,艾炷如黄豆大,每日灸1次。③温针灸:每次选用2~4穴位,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

主治:痰浊中阻。呃声洪亮有力,呕吐痰涎,脘腹胀满,不欲饮食,头眩心悸,舌淡,苔白腻,脉弦滑。

疣的艾灸疗法

技术一

艾灸穴位:养老、外关、丘墟、外踝点(双)。

操作规程:①艾炷灸:每日灸2~3次,每次3~5壮,可配合鸦胆子5粒捣碎贴敷疣上,再以艾炷灸,或艾条悬灸。②温和灸:取其温经通络、祛湿除疣之功,每日灸1次,每次选2~3穴及局部循经配穴,每次灸3~5分钟。

主治:初起为一个针尖至绿豆大的疣状生物,呈半球形或多角形,突出表面,色呈灰白或污黄,表面蓬松枯槁,状如花蕊,粗糙而坚硬。

技术二

艾灸穴位:中渚、丘墟、曲池、鱼际、阿是穴。

操作规程:艾条灸。灸阿是穴15分钟左右,其余穴位浑法艾炷灸,每穴灸3~5壮,每日或隔日灸1次。

主治:颜面、手背、前臂及肩胛等部,出现表面光滑的芝麻至黄豆大小的扁平丘,淡红色、褐色或正常皮肤颜色,数目较多,散在分布,或簇集成群,亦可互相融合,偶有瘙痒感。

技术三

艾灸穴位:阿是穴。

操作规程:①艾条灸:在患处取穴。若多个疣体可选母疣或最先发者为主穴,熏灸10~15分钟,每曰灸1次。

②温针灸:适用于扁疣,局部选穴,视疣体大小,插入3~5根银针,置艾炷针柄上点燃灸之,每次灸2~3壮。

③艾炷灸:将艾炷做成略大于抚体的艾炷,置患处点燃施灸,稍有温热感即移去,每日灸1次,每次灸2~3壮。

④艾炷隔蒜灸:将艾绒做成略大于疣体的艾炷,置患处点燃施灸,稍有温热感即移去,每日灸1次,每次灸2~3壮。

⑤鸦胆子仁天灸:取鸦胆子适量,捣如泥膏状。先在胶布上剪一个与疣体大小相同的圆洞。将胶布套住抚体以保护周围皮肤,然后把鸦胆子泥敷于疣体上,上盖纱布,胶布固定,每次敷灸1天,3日1次。

⑥灯火灸:将点燃的一端对准疣的顶部,进行直接灸灼,感觉灼热疼痛时,可移动灯心的位置或稍稍缓和灸灼,如此反复施灸,在灸灼中可见统顶部塌陷,渐渐至焦枯状,直至灯心稍稍一触及优体,即有灼热疼痛感为度。灸后5~10天可以脱痂而愈。灸后3~5天内灸处避免接触水,以防感染。

主治:各种庞。

痛经的艾灸疗法


技术1

灸穴:次、关元、地机、至阴、血海(双)、中极、足三里(双)。

操作规程:①艾条温和灸:每穴每次悬起灸10~15分钟,或实按灸7~10次。每天或隔日1次,3-5次为1个疗程。②艾线隔姜灸,每穴灸治7~10壮,艾线如枣核大小。每天一次3~5次是一个疗程。③针灸:每穴15~20分钟,每天1~2次。

主治:经行不畅,腹胀拒绝按压,经色紫红夹有血块,经后膨胀缓解。

技术二

灸穴:次料(双)、关元、神阙、至阴、子宫、脾俞(双)、肾俞(双)、生命门(双)。

操作规程:①艾条温和灸:每个穴位每次悬挂灸10~15分钟或实际灸7~10次。每日或隔日1次,3~5次为一个疗秆。②艾线隔姜灸:每穴灸治7~10壮,艾线如枣核大小。每日1次,3~5次为一个疗程。③艾线隔附子灸:取适量生附子,切成约0.3cm厚的薄片,放在中极穴或关元穴上,放置枣核大的艾线灸,艾线燃烧后更换炉子,灸直到皮肤红晕5cm以上,盖上纱布,固定胶布。几个小时后立即起泡,直径可达1~2cm。局部疱疹者应按常规处理,该方法应在月经来潮前5~7天使用。④温针灸: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灸1~2次。

主治: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头晕耳鸣,腰酸腿软,小便清长,而色晦暗,舌淡,苔薄,脉沉细。

技术三

艾灸穴位:关元、气海、中极、水道(双)、地机(双)。

操作规程:①温针腹泻法:中极、水道可以使用2~2.5英寸毫针,进行呼吸补充腹泻法(吸入呼出,一进三退深浅),然后将艾条放置在毫针的方向盘上,点击后急速燃烧,燃烧后针冷却,进行腹泻法。②隔物灸:以姜片或附子饼均可,或将温灸器置于穴上,艾炷隔物灸,每穴10壮,体壮脉实若可酌情加3~5壮。③艾条悬灸:雷火神针灸条好,崔啄悬灸法,可按穴施用,直到疼痛停止。

主治:月经前或月经期小腹冷痛拒绝按压,热时疼痛减少,月经血量少,颜色暗,怕冷,脸色白,舌头暗,苔白,脉沉。

技术四

灸穴:次料(双)、地机(双)、阴陵泉(双)。

操作规程:①毫针刺泻法:次髎穴以2.5寸针为宜,找准第2对骶骨孔,顺其解剖部位其孔道外斜方向进针令针感传至会阴,腰骶为佳。这个穴位正确施治,可以看到止痛的效果。阴陵泉、地板机采用2英寸毫针迎接腹泻法,受到严重刺激,利湿热毒尽快从下一个诀窍中除去。②艾条悬灸:以雀啄泻法施于穴上,或在针刺后稍行温通,或云热者禁忌。

主治:月经前或月经期小腹灼痛拒绝按压,腰骶骨疼痛连接,平时小腹疼痛恶化,月经前疼痛增加,月经量多或月经期长,经色紫红,质稠或血块,平素带最多,黄稠臭移动,伴低热,小便黄红,舌红

本文Hash:a962e258915f81d54d7fe547501e7dcad987a934

声明:此文由 梦相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lady女性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