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教你“千杯不醉”的诀窍

导读: 本文来自家庭医生在线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020-37617988 。

  

  中医古书就记载了饮酒不醉的神奇药方,如今现在医学工作者据此配制成细粉剂型,可在饮酒中兼服,且无任何毒副作用。

  中草药解酒醉,有独特的效果,常见的解酒食物有:葛花、葛根、葛谷(葛的种子),俗话说千杯不醉葛根花,这就是说葛根具有很好地解酒功效。一是可以直接买葛根花泡茶喝,在酒桌上就可以备上。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直接买葛根泡水喝,可促进排尿。此外草果、高良姜也有消食醒酒之功。

  古代书籍中还记录“饮酒不醉”的神奇药方。清代无名氏之载:“饮酒欲不醉者,服硼砂末少许。七夕日采石菖蒲,末服之,饮酒不醉。大醉者,以冷水浸发即解。”又:“饮酒先服食盐一匕,饮必倍。”或:“清水漱口,饮虽多不乱。”

  现代医学工作者吸取传统医学中的精粹,研制成“酒仙乐”(又名解酒灵),用人参、天麻、黄连、黄柏、黄芩、葛花、葛根、元胡、麝香等二十余种中草药配伍而成,经过加工炮制成为细粉剂型。可在饮酒时服,亦可在饮酒过程中兼服,还可在酒后服用。此药为天然动植物制品,经有关部门检验,对人体一般无毒无害,副作用也几乎未出现。

  据国外消息,美国官方有关机构对中国传统的解酒药方也正在进行各种研究,一旦通过各种毒理性实验,则可推向市场。

本文来自家庭医生在线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020-37617988 。

千杯不醉的人的秘诀 关于安全喝白酒的量


我们都见过千杯不醉的人,虽然多数人喝多了酒都会酩酊大醉,但这些人却会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一样精神抖擞。在旁人看来,他们喝得似乎是饮料,而不是烈酒。这种能喝的人其实并不少见。最近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即使豪饮一番,仍有接近四分之一的人可以免受醉酒之苦。然而,他们似乎大都不愿意透露自己的秘诀。好酒量究竟源自好基因,还是源自酒的种类,抑或其他神奇的方法?下面跟随了解一下吧!

在各个文化里面都有酒。在早期,酒是珍贵的东西,都是用于奉献给神灵、祭祀、朝拜。人们喝了酒以后会有精神的愉悦感,这和很多地方出现了烟草、咖啡、茶叶一样,都可以让人产生一定程度的愉悦感。世界各地的酒,由于各个地方文明的发展进度不一样,要求不一样,产生的酒也不一样。比如说葡萄酒,它是佐餐酒,也就是说不同的酒配不同的食物。像吃牛肉要喝红酒,因为它里面的单宁成分有助于牛肉的消化;吃鱼虾的时候要喝白葡萄酒,它可以解腥气。葡萄酒可以让食物变得更加美味、更加容易消化。

为什么说西洋的酒配中国菜不适合呢?

因为西餐中大虾就是大虾,牛排就是牛排,而中国菜是各种食材炒在一起,你说是以海鲜为主?蔬菜为主?还是肉类为主?所以,不像国外,酒有一种佐餐助消化的作用。在中国的很多场合,人们喜欢喝的是白酒,就直接跳过佐餐这个阶段了。如果一桌子都是大老爷们儿,大家都在喝白酒的时候,往往菜吃得比较少;而如果都是妇孺,那可能一桌菜都吃光了。因为喝白酒往往会抑制胃口。

但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喝白酒呢?

因为喝白酒会直接产生一种微醺的感觉,直接就有精神兴奋的作用。而红酒除了佐餐以外要喝得多一点,才会有兴奋的感觉。所以,当酒精变成了直接从精神上享受的时候,就没有佐餐的作用了。

那为什么有些人喝酒容易醉,有些人喝酒不容易醉呢?

那是因为人体分解酒精的酶有多有少,释放的速度不一样。有一个字叫“醋”,左边一个“酉”字,右边个“昔”字,“酉”字一看就知道是酒的意思,而“昔”字上面是一个“廿”也就是“20”的意思,底下一划,再底下一个“日”字,就是“21 日”。古代有这样的说法:酒酿不好,酸了就变醋。其实就是说酒酿得过头了,21日就变成醋。化学上来说,酒叫乙醇,醋叫乙酸。乙醇脱氢变乙醛,再脱氢就变成乙酸。也就是说,酒最后会变成醋。酒喝进去以后也是这样的过程。酒到了体内,肝脏的乙醇脱氢酶,把乙醇脱掉一个氢,乙醇就变成了乙醛,然后再经过乙醛脱氢酶脱掉一个氢变成乙酸。经过这么一分析,好像喝酒也挺没劲儿的,酒喝进去以后全变成醋了。确实,有些人(这些化学反应)变得快,就酒量大,有些人变得慢,就酒量小。

而有些人脸容易红,是怎么回事呢?

因为他们体内缺少第二种酶。当乙醇变成乙醛,乙醛有强烈的扩血管作用,会引起脸红,浑身皮肤发红。如果他们缺少乙醛脱氢酶,乙醛就没办法变成乙酸。乙醛在体内大量蓄积后就出现了这些副反应。所以,喝了酒脸容易通红的人其实不适合喝酒,乙醛的毒性比乙醇要大得多,情愿酒精多一点,也不要乙醛多。

如果非得喝点酒,又不想醉,该怎么办呢?

首先,要搞清楚酒精的吸收。酒精不像其他食物要到小肠才吸收,酒精在胃里就被吸收了。如果空腹喝酒,酒精马上就吸收、入血,一会儿就“上头”了。所以,如果想让酒精吸收得缓慢一点,可以在喝酒之前先吃点东西,比如喝杯酸奶、吃点饭、吃点麦片等,都有一定的作用。当然,作用最好的是吃点油炸或者油腻的东西。受胃排空的影响,吃进去碳水化合物或者喝杯水,一会儿就排空了;如果是吃点油腻的东西,可能需要两三个小时才能排空,能帮你“垫一垫”,让酒精吸收缓慢,不要在胃里就吸收了,而是慢慢地到小肠再吸收,这样酒精浓度就不会一下子增高而醉酒了。

如果酒精进入小肠,已经吸收了以后,它还有一个挥发作用。怎么挥发掉呢?

通过说话、唱歌!有些人喝了酒以后喜欢唱歌,比如蒙古族,唱一个“长调”,喝口酒再唱个“长调”。通过唱长调把酒精挥发掉,最多能散发30%

的酒精。也就是你喝进去的酒精30% 可以通过说话、唱歌来挥发掉。

那还有没有别的办法能让我们喝进去的酒精早点排出呢?

可以先通过汗液排出!如果你觉得不太能喝酒,又非得喝一点儿的话,可以把空调温度调得高一点、热一点。喝了酒会更热一点,就会出汗,出汗以后一部分的酒精就随之排出了。

有没有碰到过这种情况:一个醉酒之人,可能3m 之外就能闻到酒气。就是因为排出的汗会带出一部分的酒精。据统计,出汗最多能排出20% 的酒精!

如果前两个步骤已经完成,一半的酒精就被挥发、排出了。再加上一半的酒精在胃里被“挡”住,没有吸收。这样的话,你的酒量就可能变大了。

其实,这不是在纵容大家喝酒,一定要告诉大家:喝酒多了非常有害健康!要记住3 个“五”!如果每天喝酒超过50g

酒精,相当于白酒100g,每周超过5天,连续5年,患酒精性肝硬化的可能性就会高很多!

那么,安全喝酒量是多少呢?

每天少于20g 酒精,相当于1两不到的白酒,2罐啤酒,或者是红酒150~200mL。这样的酒精量有益健康,也不会出什么问题。

总结一下:如果实在需要喝酒,就用我教你的一“垫”、二“唱”、三“出汗”,加快酒精的排出,让人体减少因酒精而引起的危害。

穴位该如何丈量,中医教你取穴九诀窍

在进行针灸或者按摩时,我们经常会说到穴位,自然也会谈到取穴,但是取穴有什么方法,如何找到正确的穴位呢,让中医来告诉我们,如何取穴才能做到万无一失。

穴位该如何丈量

对很多人来说穴位按摩最头痛的是不知道如何正确取穴,对于描述穴位位置的“寸”更是不知所云。中医取穴时所说的“寸”并不是日常生活中度量长度所用的寸,它是指“同身寸”——也就是以患者本人体表的某些部位(比如手指)折定分寸,作为量取穴位的长度单位,所以这里的寸只是一种相对值,每个人的值都不一样。介绍大家一种简单笼统的取穴方式:你的拇指关节的宽度,就是你自己的一寸;将你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者四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这四指并拢的宽度,就是你自己的3寸。

取穴方法:手指该如何取穴

1、中指同身寸

以被按摩者的中指屈曲时,中节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1寸,称中指同身寸。用于四肢及脊背的横寸折算。

2、拇指同身寸

以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1寸,称拇指同身寸。适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穴。

3、横指同身寸

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相并,以中指第2节为准,量取四指之横度作为3寸,称横指同身寸。多用于下肢、下腹部和背部的横寸折算。

中医取穴的九个诀窍

1、肘膝关节以下,属于经脉的根部和本部,是“特定穴”比较集中的地方,特定穴的临床意义很大,奥妙无穷,针灸文献中不乏记载,兹不赘述。

2、头面部属于经脉的结部和标部,是交会穴比较密集之处, 全身103个交会穴,位于头面部即有38个之多。这一特点提示了该部穴位主病范围的广泛性。有人说:头面部穴位能治它处病证者多矣。例如:水沟、素髎治厥脱;眉冲、攒竹治哕;晴明、天柱疗腰腿痛;风池、风府治卒中;迎香治蛔厥;下关疗跟痛;翳风起足痿;听宫除三痹;通天宣鼻窍;玉枕治目疾;神庭治癫狂;百会举陷气等等。验之临床,都有得心应手之妙。近些年来比较盛行的头针、耳针、眼针、鼻针、面针等疗法,在临床上所积累的新经验,也说明头面部经、穴在主病范围方面有着很大的潜力。

3、我们的颈部起到链接身体各个部位的桥梁作用,因此,颈部的穴位在治病的时候就非常关键了,比如说天突、大椎、天鼎、人迎、扶突、天窗、天柱等等这些比较大的穴位,刺激这些穴位可以真正治疗比较重大的疾病。天突穴位是治疗噎嗝、哮喘、咳嗽、气厥这些病症的,天柱穴可以治疗肩膀、背部、和腰部的酸痛,对于头重脚轻也有很好的效果。

4、任、督两脉是躯干部经脉的纲维,总括一身阴阳,其中也有几个主要穴位,疗效各有千秋。长强治癫狂、痔疾;中枢治胃胀、脊强;至阳治膈塞皖痞;神道治惊悸、失眠;气海、水分治腹胀痛泄;巨阙、中脘治心胃之恙,关元、神阔,扶阳固脱甚效;膻中、鸠尾,理气宽胸最灵。

我们的颈部起到链接身体各个部位的桥梁作用,因此,颈部的穴位在治病的时候就非常关键了

5、 奇穴是经穴的补充和发展,临床价值亦不可低估。例如:印堂治惊风;太阳治头痛;百劳治咳嗽;腰奇治癫痫,鹤顶治膝冷;十宣治厥、热;四缝治疳积等等,临证都很有效。此外,华佗夹脊穴察足太阳与督脉之气,治疗内脏疾病有独到之功。其主病范围,可参照同水平之背俞穴掌握,而其疗效及针刺的安全性,却又较背俞穴为优。

6、 以门、海、冲、关、池、泉、溪、谷命名的穴位,针感一般比较明显, 疗效也较突出。

7、 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他们都有一套自己的方法来治病救人,拿中医针灸来说,每一个病症都有它相对应的穴位来进行治疗的。我们自古以来都有很多记载针灸穴位的相关的书籍,里面的讲诉都很详细,很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学习。

8、临证点穴,虽有文献可考,但也不宜过分拘泥。揉按体察,指下有空软或突起之感,而患者自诉舒适或酸痛,此处是穴。于此下针,容易得气和行气;一旦气至病所,多能获效。

9、穴位配伍,应该本乎阴阳。下为阴,上为阳;右为阴,左为阳;腹为阴,背为阳;里为阴,表为阳。无论任何疾病,究其根源,不外阴阳失和;针灸治病,也总不离调和阴阳。因此,临证配穴,除要考虑经脉的本经循行、相关脉象、所主病候、标本根结、别络所属、经筋皮部,及经脉之间的表里联系、同名联系、交接联系、生克联系;气衔联系、奇正联系之外,充分注意到阴阳配伍的原则,对于提高临床疗效是很有帮助的。譬如临证拟取二穴,则最好按照一上一下,或一左一右,或一腹一背,或一表一里的原则去选取最恰当的穴位。这样可以充分发挥穴位局部、邻近、远端及全身的治疗作用,因而可以取得最好的临床疗效。

以上是常见的取穴方法,以及穴位的一些保健作用。如果不甚确定,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确认再行按摩针灸。

本文Hash:ff5787b740f304389145d1886f40c2e102ce1f14

声明:此文由 Mik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lady女性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