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宫颈癌走出四种误区

宫颈癌,这一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的女性恶性肿瘤,每年会夺去全世界近30万女性的生命。

近年来,宫颈癌发病率的不断增高及发病年龄的年轻化,唤起了人们对这一疾病的关注。然而目前,仍有不少女性对宫颈癌的认识存在误区。

宫颈癌其实并不可怕,它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

误区一:感染HPV=宫颈癌

宫颈癌的发生和一种叫作人乳头瘤的病毒(HPV)关系密切。研究表明,持续感染高危类型的人乳头瘤病毒,是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发生的必要因素。绝大多数宫颈癌患者的体内都能检测出这种病毒。

凡是有性生活的女性都有可能通过性接触而感染HPV病毒。约有80%的女性在其一生中都感染过这类病毒。

然而,感染了HPV并不一定会患宫颈癌,因为每个健康女性体内都有一定的免疫力。研究证实,感染HPV后,大多数女性的免疫系统可以把进入体内的HPV清除。只有少数女性由于无法消灭进入体内的HPV,造成HPV持续感染,才有可能引起宫颈癌前病变。其中有部分患者会进一步发展成为宫颈癌,这一过程约5到10年。

感染HPV后是否会进展为宫颈癌,还与HPV的类型有关。HPV病毒大约有100多种亚型,女性生殖道感染HPV最常见的类型分别是6、11、16、18型,其中HPV6和HPV11型属于低危型,而HPV16和18型则属于高危型,来自世界各国的宫颈癌研究发现,HPV16型和HPV18型在宫颈癌患者中的感染率最高。

误区二:宫颈糜烂会变成癌

许多女性都存在这样的误解,以为宫颈糜烂会引起宫颈癌,因而对宫颈糜烂感到非常恐惧。这两者其实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从医学上来说,女性宫颈管内的柱状上皮外翻,替代宫颈鳞状上皮,医生在检查时,会发现宫颈局部充血呈现红色,就称其为 “宫颈糜烂”。糜烂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烂”,它可以是一种生理现象,育龄期女性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宫颈管内柱状上皮外翻,替代宫颈鳞状上皮,呈现出“糜烂”状。而女性在青春发育期前和绝经期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相对低,所以“糜烂”也少见。

值得注意的是,宫颈糜烂也可以是一种常见的炎症状态。早期宫颈癌在外观上和宫颈糜烂的表现非常相似,容易混淆。因此,如果在妇科检查中发现宫颈糜烂,不能掉以轻心,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细胞学检查及活组织检查来明确诊断,排除宫颈癌的可能,并正确治疗。

误区三:不重视妇科检查

从感染HPV病毒,到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一个渐进的自然病程,一般长达5到10年左右。因此,女性只要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完全有可能及时发现疾病的“苗头”,并将其扼杀在萌芽阶段。目前,早期宫颈癌患者经治疗后,其五年生存率可达到85%到90%。

育龄期女性务必不能忽视每年进行妇科检查,包括巴氏涂片或液基细胞学(TCT)检查等宫颈细胞学检查,是发现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的重要方法。尤其是以下宫颈癌的易发人群,更不可掉以轻心:

持续感染高危类型的HPV病毒者,即HPV病毒检测发现HPV16、HPV18呈阳性者;

性行为因素不良者,包括开始性生活的年龄过早、多个性伴侣、性卫生不良等都会使患宫颈癌的发病危险增加;

早婚早育、多产多孕的女性;

性病患者,无论男方或女方患有生殖道湿疣、梅毒、淋病等都会增加女方患宫颈癌的几率;

免疫功能低下、吸烟、营养不良者。

误区四:“蛛丝马迹”视而不见

宫颈癌在早期可能不会引起患者任何的不适,有些症状也非常容易被忽视。育龄期女性应该学会关注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有时虽然只 “蛛丝马迹”,却有可能藏有隐患。

接触性出血主要是指在性生活后出血或在妇科检查、大小便后出血。即使是一次、量少,也应提高警惕。

白带异常多数宫颈癌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白带增多。因此,女性平时应该关注白带的性状、量的多少和有无臭味。尤其是当发现大量水样或黏液性白带时,必须引起注意。

注意“蛛丝马迹”,走出四种误区远离宫颈癌

走出四种误区远离宫颈癌

    宫颈癌,这一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的女性恶性肿瘤,每年会夺去全世界近30万女性的生命。

  近年来,宫颈癌发病率的不断增高及发病年龄的年轻化,唤起了人们对这一疾病的关注。然而目前,仍有不少女性对宫颈癌的认识存在误区。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刘惜时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宫颈癌其实并不可怕,它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

  误区一:感染HPV=宫颈癌

  宫颈癌的发生和一种叫作人乳头瘤的病毒(HPV)关系密切。研究表明,持续感染高危类型的人乳头瘤病毒,是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发生的必要因素。绝大多数宫颈癌患者的体内都能检测出这种病毒。

  刘惜时教授指出,凡是有性生活的女性都有可能通过性接触而感染HPV病毒。约有80%的女性在其一生中都感染过这类病毒。

  然而,感染了HPV并不一定会患宫颈癌,因为每个健康女性体内都有一定的免疫力。研究证实,感染HPV后,大多数女性的免疫系统可以把进入体内的HPV清除。只有少数女性由于无法消灭进入体内的HPV,造成HPV持续感染,才有可能引起宫颈癌前病变。其中有部分患者会进一步发展成为宫颈癌,这一过程约5到10年。

  感染HPV后是否会进展为宫颈癌,还与HPV的类型有关。HPV病毒大约有100多种亚型,女性生殖道感染HPV最常见的类型分别是6、11、16、18型,其中HPV6和HPV11型属于低危型,而HPV16和18型则属于高危型,来自世界各国的宫颈癌研究发现,HPV16型和HPV18型在宫颈癌患者中的感染率最高。

  误区二:宫颈糜烂会变成癌

  许多女性都存在这样的误解,以为宫颈糜烂会引起宫颈癌,因而对宫颈糜烂感到非常恐惧。刘惜时教授告诉记者,这两者其实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从医学上来说,女性宫颈管内的柱状上皮外翻,替代宫颈鳞状上皮,医生在检查时,会发现宫颈局部充血呈现红色,就称其为 “宫颈糜烂”。糜烂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烂”,它可以是一种生理现象,育龄期女性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宫颈管内柱状上皮外翻,替代宫颈鳞状上皮,呈现出“糜烂”状。而女性在青春发育期前和绝经期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相对低,所以“糜烂”也少见。

  值得注意的是,宫颈糜烂也可以是一种常见的炎症状态。早期宫颈癌在外观上和宫颈糜烂的表现非常相似,容易混淆。因此,如果在妇科检查中发现宫颈糜烂,不能掉以轻心,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细胞学检查及活组织检查来明确诊断,排除宫颈癌的可能,并正确治疗。

${FDPageBreak}

  误区三:不重视妇科检查

  从感染HPV病毒,到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一个渐进的自然病程,一般长达5到10年左右。因此,女性只要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完全有可能及时发现疾病的“苗头”,并将其扼杀在萌芽阶段。目前,早期宫颈癌患者经治疗后,其五年生存率可达到85%到90%。

  刘惜时教授提醒,育龄期女性务必不能忽视每年进行妇科检查,包括巴氏涂片或液基细胞学(TCT)检查等宫颈细胞学检查,是发现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的重要方法。尤其是以下宫颈癌的易发人群,更不可掉以轻心:

  持续感染高危类型的HPV病毒者,即HPV病毒检测发现HPV16、HPV18呈阳性者;

  性行为因素不良者,包括开始性生活的年龄过早、多个性伴侣、性卫生不良等都会使患宫颈癌的发病危险增加;

  早婚早育、多产多孕的女性;

  性病患者,无论男方或女方患有生殖道湿疣、梅毒、淋病等都会增加女方患宫颈癌的几率;

  免疫功能低下、吸烟、营养不良者。

  误区四:“蛛丝马迹”视而不见

  宫颈癌在早期可能不会引起患者任何的不适,有些症状也非常容易被忽视。刘惜时教授建议,育龄期女性应该学会关注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有时虽然只是“蛛丝马迹”,却有可能藏有隐患。

  接触性出血 主要是指在性生活后出血或在妇科检查、大小便后出血。即使是一次、量少,也应提高警惕。

  白带异常多数宫颈癌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白带增多。因此,女性平时应该关注白带的性状、量的多少和有无臭味。尤其是当发现大量水样或黏液性白带时,必须引起注意。

本文来自家庭医生在线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020-37617988 。

宫颈癌的病情是如何进展的,预防宫颈癌就走出四个误区

女性肩负着家庭和社会的重大责任。女性生殖系统是孕育生命、繁衍后代的摇篮。伴随女性一生,生殖系统也经历着由幼稚期、青春期、性成熟期(育龄期)直到衰老(围绝经期、绝经期)的变化,同时也可能发生各种疾病。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主要是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宫颈癌(即子宫颈癌)在子宫颈唇和颈管部皆可发生。但宫颈癌好发于子宫颈外口两种上皮交接处,后唇较多,颈管次之,前唇又次之。最初,宫颈癌变仅局限于子宫颈粘膜上皮层内,没有浸润,称为原位癌。当癌侵入粘膜下间质时,称为浸润癌。

妇科肿瘤呈现年轻化趋势

妇科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50岁最为常见,并呈现年轻化趋势。宫颈癌是全球妇女恶性肿瘤中,仅次于乳腺癌的第二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中国女性中发病率居第一位。

全世界每年约有29万女性死于宫颈癌,其中我国约为5万人,且农村高于城市。专家介绍,普查对象和高危人群可这样确定:任何保持有性生活的妇女均作为普查的对象,每年均应进行一次宫颈细胞学检查,连续3次正常者可减少检查次数。

以下情况为高危人群:年龄>40岁;初次性生活年龄<18岁;宫颈中度、重度糜烂;本人或配偶性行为混乱、性卫生不良;男性伴有其他患宫颈癌的性伴侣;HPV、DNA检测持续阳性;尖锐湿疣或单纯疱疹病毒感染者。女性宫颈癌早期癌可无症状,一般表现阴道出血及阴道分泌物增多,阴道出血可表现为接触性出血、绝经后出血或不规则阴道流血。

宫颈癌的病情进展如何

女性罹患宫颈癌时其临床表现与病情早晚有关,早期浸润癌一般无症状,多在普查中发现。随病情进展主要表现有阴道出血和阴道排液。

1、阴道出血。当癌肿侵及间质内血管时开始出现流血,最早表现为性交后或双合诊检查后少量出血,称接触性出血。多种原因可导致接触性出血,如月经刚结束,由于子宫内膜刚修复,性交刺激可以引起出血,这是正常的情况;性交损伤阴道的黏膜或阴道口的皮肤亦可引起出血;宫颈疾病,如宫颈息肉,宫颈炎,也可引起接触性出血。在宫颈癌早期及癌前病变时,病灶处新生血管不成熟,或肿瘤细胞侵及间质内血管,多表现为受机械刺激时血管损伤出血,以后则可能有经间期或绝经后少量不规则出血。晚期病灶较大时则表现为多量出血,甚至因较大血管被侵蚀而引起致命大出血。

2、阴道排液。最初量不多,呈白色或淡黄色,无臭味。随着癌组织破溃和继发感染,阴道可排出大量米汤样、脓性或脓血性液体,伴恶臭。宫颈黏液性腺癌患者,由于癌灶分泌大量黏液,常诉大量水样或黏液样阴道排液。

3、晚期症状。若癌瘤侵犯盆腔结缔组织,压迫膀胱、直肠和坐骨神经以及影响淋巴和静脉回流时,可出现尿频、尿急、肛门坠胀、下肢肿痛等。癌瘤压迫或侵犯输尿管,可出现肾盂积水、尿毒症。终末期因长期消耗常出现恶液质。

预防宫颈癌就要走出四个误区

近年来,宫颈癌发病率的不断增高及发病年龄的年轻化,唤起了人们对这一疾病的关注。然而目前,仍有不少女性对宫颈癌的认识存在误区。

宫颈癌其实并不可怕,它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

误区一:感染HPV=宫颈癌

宫颈癌的发生和一种叫作人乳头瘤的病毒(HPV)关系密切。研究表明,持续感染高危类型的人乳头瘤病毒,是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发生的必要因素。绝大多数宫颈癌患者的体内都能检测出这种病 。

凡是有性生活的女性都有可能通过性接触而感染HPV病毒。约有80%的女性在其一生中都感染过这类病毒。

然而,感染了HPV并不一定会患宫颈癌,因为每个健康女性体内都有一定的免疫力。研究证实,感染HPV后,大多数女性的免疫系统可以把进入体内的HPV清除。只有少数女性由于无法消灭进入体内的HPV,造成HPV持续感染,才有可能引起宫颈癌前病变。其中有部分患者会进一步发展成为宫颈癌,这一过程约5到10年。

感染HPV后是否会进展为宫颈癌,还与HPV的类型有关。HPV病毒大约有100多种亚型,女性生殖道感染HPV最常见的类型分别是6、11、16、18型,其中HPV6和HPV11型属于低危型,而HPV16和18型则属于高危型,来自世界各国的宫颈癌研究发现,HPV16型和HPV18型在宫颈癌患者中的感染率最高。

误区二:宫颈糜烂会变成癌

许多女性都存在这样的误解,以为宫颈糜烂会引起宫颈癌,因而对宫颈糜烂感到非常恐惧。这两者其实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从医学上来说,女性宫颈管内的柱状上皮外翻,替代宫颈鳞状上皮,医生在检查时,会发现宫颈局部充血呈现红色,就称其为 “宫颈糜烂”。糜烂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烂”,它可以是一种生理现象,育龄期女性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宫颈管内柱状上皮外翻,替代宫颈鳞状上皮,呈现出“糜烂”状。而女性在青春发育期前和绝经期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相对低,所以“糜烂”也少见。

值得注意的是,宫颈糜烂也可以是一种常见的炎症状态。早期宫颈癌在外观上和宫颈糜烂的表现非常相似,容易混淆。因此,如果在妇科检查中发现宫颈糜烂,不能掉以轻心,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细胞学检查及活组织检查来明确诊断,排除宫颈癌的可能,并正确治疗。

误区三:不重视妇科检查

从感染HPV病毒,到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一个渐进的自然病程,一般长达5到10年左右。因此,女性只要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完全有可能及时发现疾病的“苗头”,并将其扼杀在萌芽阶段。目前,早期宫颈癌患者经治疗后,其五年生存率可达到85%到90%。

本文Hash:f8bcf6398d90f58fdb9d256b9a8d062c2b2e3bfb

声明:此文由 BitettFa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lady女性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