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如何治疗儿童厌食症

儿童厌食症是需要及早进行改善的,需要纠正平时的不良习惯,需要按时吃饭,少量多餐,这样身体才可以得到好转。如果孩子的情况没有好转,或者是对某些食物不爱吃,家长需要通过做游戏,或者是改变饭菜的颜色,做法来吸引宝宝,必要的时候可以用药。

厌食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病症,是指较长期的食欲减退或消失、食量减少为主要症状而言。多发生于1~6岁小儿,长期的,严重者可造成营养不良及多种维生素与微量元素缺乏,影响小儿生长发育,造成小儿“面黄肌瘦、个子矮小”。那么,中医如何治疗儿童厌食症?
  中医治疗小儿厌食有很多种方法,体弱多病儿童可用中药进行辨证分析,专方、专药与针灸推拿的方法进行治疗均可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轻微儿童厌食症,临床治疗一般3-4周,配合中药与小儿推拿或摩腹进行治疗,即绿色疗法,2-3周有明显改善。严重厌食症,需加心理调理,时间略长,需2-3个月。儿童厌食症对其生长发育、免疫力、性格、成长等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儿童进食不定量、挑食偏食、食用肉类鱼虾类食物的频率少、父母强制儿童进食、进食时训斥儿童、儿童患有消化道疾病、近2周患有呼吸道感染,微量元素缺乏及某些内分泌素不足,服用药物影响,维生素A或生素D中毒也表现有厌食。
  宣传科学育儿知识,做到合理喂养。4个月以内的婴儿最好采用纯母乳喂养。纯母乳喂养的小儿很少有厌食。按顺序合理添加辅食,不要操之过急。小儿饮食以主副食为主,不加乱加额外的“营养食品”。
  定时、按顿进食,饭前不吃零食(包括饮料),以免血糖升高影响食欲。饭后吃水果。睡醒午觉可以集中吃些糕点和糖果。家长要注意经常变换饮食的花样品种、荤素搭配、不要偏食。要保持轻松愉快的进食情绪。因种种原因,即使有几次进食不好,也不要着急,不要威协恐吓小儿进食,也不要乞求进食。一顿不吃、不必顾虑,也不要再用零食补充,下顿饿了自然会吃。

中医解说儿童厌食症的四个原因,儿童厌食怎么治疗


厌食症是中医所说的脾胃病(即消化系统病)。儿童厌食症的原因很多,在中医方面,如何解释儿童厌食症的原因呢?一起调查一下,对症疗法有治疗效果。

中医解释厌食症的原因

乳食不节

儿童喂养的原则是乳贵有时,食贵有节。饮食不规则,没有节制,脾胃受伤,纳运化功能减弱,食欲不振,乳食厌恶。

痰湿繁殖

乳母过冷,儿童喜欢吃冷瓜果,脾阳受伤,痰湿内生,阻碍中州,影响脾胃消化功能,厌食。

虫积伤脾

小儿脾胃虚弱,食不洁饮食或有吮手指的习惯易患肠道虫证。虫积扰乱脾胃气机,影响消化吸收而致厌食。

脾胃虚弱

小儿禀赋不足,后天失养,致使脾胃虚弱,或疾病迁延,损伤脾胃,使消化功能下降而致厌食。

厌食症的中医治疗

症状轻者

厌食时间不长,病情也不重,儿童颜色、成长速度不受影响,用中药烹饪脾胃有效。

如小儿胃宝、儿康宁、脾可欣、健儿消食片、化积口服液、王氏保赤丹、一捻金等。可以选出适合宝宝病情的1-2种,耐心地服药2-3周。同时纠正孩子吃零食、排食、偏食的不良饮食习惯,脾胃功能逐渐恢复。

温暖的提示-关于选择哪种中药比较好,请有经验的中医医生判断。这些药的构成不同,必须对症治疗。

症状重者

婴儿长时间厌食,颜色差,身高体重不符合标准,生长发育受到影响。而且总是感冒,免疫功能下降,必须认真用中药补脾胃。一般服药1~3个月就有效。

中医解读厌食症的四大症状,厌食症该如何治疗


厌食症属于中医所说的脾胃病,小时候常见,主要症状有呕吐、食欲不振、腹泻、便秘、腹胀、腹痛和便血。那么,在中医方面,如何解读厌食症的症状呢?中医重视对症治疗,厌食症有什么症状呢?

1、乳食发病:有伤乳伤食史。伤乳呕吐乳片,口有酸味,腹胀,大便酸味,舌质红,苔白腻,脉弦滑。受伤的孩子呕吐酸食物残渣,腹痛拒绝按压,大便臭,舌苔白腻,脉弦滑,指纹多见紫滞。

治疗原则:消食导滞。

2、痰湿滋生:形体消瘦或虚胖,不思饮食,呕吐痰涎,大便稀,面无光泽而苍白,舌苔白腻,脉濡滑,指纹淡红。

治疗原则:健脾干湿痰。

3、虫子伤脾:颜色苍黄,肌肉瘦弱,精神不安,不想吃饭,喜欢异物,睡觉时磨牙,腹痛腹胀,大便不调,巩膜上有蓝斑,脸上有白斑,嘴唇上有白斑等。

治疗原则:健脾驱虫。

4、脾胃虚弱:精神疲劳,全身无力,不想吃奶,拒绝吃奶,身体瘦,脸色苍白,大便薄,夹着奶渣,舌质淡,苔白,脉弱。

治疗原则:益气健脾和中。

中医专家注意到厌食症患者的注意事项

进行适当的室外活动,晒太阳,增加体质。

饮食应定期定量,防止偏食、挑食,尽量母乳喂养,立即添加辅助食品。食品结构合理,保证营养。

虫类损伤脾型厌食的治疗,应配合服用除虫药。

本文Hash:5d84feaeec8bec82793a68ddbae31a45b76099ea

声明:此文由 nihao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lady女性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