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发烧护理千万别犯五种错,如何正确护理

宝宝发烧的时候,是不是都吓坏了各位爸爸妈妈呢!所以这个时候,父母对宝宝的护理比平时来得更加细致、认真、谨慎。可是很多的父母在护理患儿时,会出现下面6种错误。

护理患儿5种错误:

错误一 没把握测体温时间

孩子的平均正常体温是37℃,但一天中会有上下变化。有的宝宝在短短的数小时内体温会上下相差近2摄氏度。通常清晨体温最低,下午或傍晚达到最高。有时体育锻炼、情绪兴奋激动、进食和周围环境等因素也会导致体温升高。有些父母就会选择在这种“高温”时刻,给宝宝测体温,结果当然偏差很大了。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父母在宝宝完全平静下来,或是在吃完一顿热菜热饭30分钟之后,才测量体温。另外,向医生叙述孩子病情时,应告诉医生你是在一天中的哪段时间给孩子量体温。

错误二 用耳朵测温法

有些父母为了图方便,或者是不了解,就用耳朵温度计给宝宝测量温度。说句实在话,耳朵温度计对3岁以下的幼童不太适合。

为不满5岁的宝宝测量体温的最精确的方法是采用直肠测量法。爸爸妈妈可以在带孩子上医院看病时,请医生为你作示范操作。在孩子大约5岁左右时,基本上可以用口腔温度计为他量体温。当孩子腹泻、恶心、呕吐或熟睡时,也可以采用腋下体温测量法。就医时应该告诉医生你是用什么方法为孩子量体温的。

错误三 只关注发烧症状

体温本身并不是观察宝宝疾病最关键之处。对大人来说,体温的高低通常反映出疾病的轻重程度。可是,宝宝可并非如此,因为他们的身体对温度的控制还不完善。有的孩子在感染轻微疾病时,发烧也达40℃,然而在得更严重的疾病时只有38.3℃。

所以,宝宝发烧时,家长更应观察他的脸色、神态和行动。一个体温为38.3℃却脸色灰白、安静得有点反常的孩子,也许比一个体温为39.4℃但仍能满屋子乱窜乱闹的孩子病得重。如果发烧的孩子出现以下症状,不管体温如何,都应请医生诊断:

错误四 宝宝体温反弹时,过分焦躁不安

比体重反弹更让妈妈焦虑的,是宝宝的体温反弹。这个时候,妈妈那个紧张担忧的样子让旁人也都坐立不安了。其实,小编想告诉妈妈:不用那么着急的。

退烧药并不能治愈那些引起宝宝发烧的疾病,只是能在2到4小时内降低孩子的体温。此后,孩子的体温会反弹。父母要有准备,接受孩子体温反复的现实。

错误五 忽视简易退烧法

宝宝发烧是大事,妈妈也就想当然以为这类大事没有“大药”,是没法儿解决的。于是就狂给宝宝塞药,而忽视了一些简易又有用的退烧方法。殊不知,这些“容易被人遗忘”的退烧法,效果显着、简单可行,又能实实在在帮助孩子康复的方法。

虽然宝宝发烧家长很着急,但是也千万不要犯上面的几种错误,一定要正确的护理:

发烧是儿童的常见症状之一,许多疾病都可以引起发烧,它是患病时的一种防御性反应。孩子发烧时的饮食护理十分重要。正常情况下,儿童消耗的水分就比成人多,发烧时更加明显,在服药退热的过程中,更会丢失大量的水分及盐分,使尿量减少,影响体内毒素的排出。因此,发烧的小儿首先应供给充足的水分,其次要补充各种营养物质。

半岁以内的婴儿,如果原来采用母乳喂养,应该继续。母乳易于消化,能保证营养需求,而且其中含水量达87%,可以补充水分。若是人工喂养的婴儿,可喂稀释的脱脂奶,即2份或3份奶加 1份水(2:1或3:1),摄入量可与平时相等。此时,虽然婴儿实际吃下去的奶量有所减少,但补充了水分,更利于消化、吸收。发烧时以饮白开水为好,也可以适当兑些鲜水果汁,以补充人体需要的维生素C。饮水量以保持正常尿量及口唇滋润为度,不必过多。

稍大孩子发烧时的饮食以流质、半流质为主。常用的流质有牛奶、米汤、绿豆汤、少油的荤汤及各种鲜果汁等。夏季喝些绿豆汤(加少量糖),既清凉解暑又有利于补充水分。发烧伴有腹泻、呕吐,但症状较轻的,可以让其少量多次服用自制口服糖盐水。配制比例为500毫升水或米汤中加一平匙糖和半啤酒瓶盖食盐。1岁左右小儿,4小时内可服500毫升。同时还可适当进食一些补充电解质的食物,比如柑橘、香蕉等水果(含钾、钠较多),奶类与豆浆等(含钙丰富),米汤或面食(含镁较多)。症状较重者,应暂时禁食,以减轻胃肠道负担,同时请医生诊治。

孩子体温下降,食欲好转时,可改半流质饮食,如藕粉、代乳粉、粥、鸡蛋羹、面片汤等。以清淡、易消化为原则,少量多餐。不必盲目忌口,以防营养不良,抵抗力下降。伴有咳嗽、多痰的小儿,由于不会咯痰,往往咽到胃里,剧烈咳嗽还会引起胃部不适,若进食过多,容易出现呕吐。因此,家长要特别注意,不宜让孩子过量进食,不宜吃海鲜或过咸、过油腻的菜肴,以防引起过敏或刺激呼吸道,加重症状。

宝宝发烧期间吃什么好:

小米粥:以植物蛋白及碳水化合物为主,不但营养丰富,热量适中,最适合病弱的幼儿食用。

牛奶米汤:米汤含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可提供充足水分及热量,容易被肠胃消化,而且米汤的碳水化合物,可使牛奶中的酪蛋白不易消化分子变成易于消化及吸收的分子。牛奶米汤的制法非常简单,只需将米略洗,加入清水煲烂,滤去米渣,加入牛奶调匀即可。

宝宝发烧要精心 护理千万别犯6个错


宝宝发烧的时候,是不是都吓坏了各位爸爸妈妈呢!所以这个时候,父母对宝宝的护理比平时来得更加细致、认真、谨慎。不过,在护理的过程中,爸爸妈妈常常会犯下一些错误,自己都没有察觉,或许说养成一种习惯,但这种习惯对于照顾发烧宝宝是不好的。今天,小编就列举一些在护理发烧宝宝时,爸爸妈妈易犯下的错误,各位爸爸妈妈引以为鉴哦!

错误一没把握测体温时间

孩子的平均正常体温是37℃,但一天中会有上下变化。有的宝宝在短短的数小时内体温会上下相差近2摄氏度。通常清晨体温最低,下午或傍晚达到最高。有时体育锻炼、情绪兴奋激动、进食和周围环境等因素也会导致体温升高。有些父母就会选择在这种“高温”时刻,给宝宝测体温,结果当然偏差很大了。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父母在宝宝完全平静下来,或是在吃完一顿热菜热饭30分钟之后,才测量体温。另外,向医生叙述孩子病情时,应告诉医生你是在一天中的哪段时间给孩子量体温。

错误二用耳朵测温法

有些父母为了图方便,或者是不了解,就用耳朵温度计给宝宝测量温度。说句实在话,耳朵温度计对3岁以下的幼童不太适合。

为不满5岁的宝宝测量体温的最精确的方法是采用直肠测量法。爸爸妈妈可以在带孩子上医院看病时,请医生为你作示范操作。在孩子大约5岁左右时,基本上可以用口腔温度计为他量体温。当孩子腹泻、恶心、呕吐或熟睡时,也可以采用腋下体温测量法。就医时应该告诉医生你是用什么方法为孩子量体温的。

错误三只关注发烧症状

体温本身并不是观察宝宝疾病最关键之处。对大人来说,体温的高低通常反映出疾病的轻重程度。可是,宝宝可并非如此,因为他们的身体对温度的控制还不完善。有的孩子在感染轻微疾病时,发烧也达40℃,然而在得更严重的疾病时只有38、3℃。

所以,宝宝发烧时,家长更应观察他的脸色、神态和行动。一个体温为38、3℃却脸色灰白、安静得有点反常的孩子,也许比一个体温为39、4℃但仍能满屋子乱窜乱闹的孩子病得重。如果发烧的孩子出现以下症状,不管体温如何,都应请医生诊断:

1、一直哭闹不停,不管谁来安慰都没有用;

2、很难被唤醒;

3、如果有人想触碰或者移动孩子,他就哭闹;

4、脖子僵硬,不灵活;

5、手臂、大腿或身体的其它部位出现不能控制的抽动、痉挛;

6、神志不清,行动怪异(看见或听见不存在的东西,说些很奇怪的话或行动反常);

7、呼吸时伴有杂音;

8、不能吞咽任何食物,并不住地流口水;

9、皮肤上出现紫色的斑点;

10、肤色灰白或呈暗蓝色;

11、脉搏微弱却快、急(不满1岁的孩子每分钟脉搏超过160跳,年满1岁的孩子每分钟超过120跳);

12、排尿时有灼烧或疼痛感;

13、腹泻时大便中带血。

所以,各位爸爸妈妈可要学会察言观色,不要单单关注宝宝的体温而已。

错误四宝宝体温反弹时,过分焦躁不安

比体重反弹更让妈妈焦虑的,是宝宝的体温反弹。这个时候,妈妈那个紧张担忧的样子让旁人也都坐立不安了。其实,小编想告诉妈妈:不用那么着急的。

退烧药并不能治愈那些引起宝宝发烧的疾病,只是能在2到4小时内降低孩子的体温。此后,孩子的体温会反弹。父母要有准备,接受孩子体温反复的现实。

错误五忽视简易退烧法

宝宝发烧是大事,妈妈也就想当然以为这类大事没有“大药”,是没法儿解决的。于是就狂给宝宝塞药,而忽视了一些简易又有用的退烧方法。殊不知,这些“容易被人遗忘”的退烧法,效果显着、简单可行,又能实实在在帮助孩子康复的方法。那么,有哪些简易退烧法呢­

方法一海绵擦身浴

一次10到15分钟的海绵擦身可以使发烧的孩子恢复得更快。只要将孩子放在盛有温水的浴盆里,用海绵吸水擦拭他的手臂、大腿和身体,水分的蒸发会使小身体感到凉爽,从而有助体温下降。

Tips:不要使用冷水,那只会令孩子发抖、哆嗦,反而会使体温升高。也不要用海绵蘸酒精为孩子擦身,酒精的气味会过分刺激已经生病的孩子。

方法二轻薄、透气的衣服

把孩子包裹在厚重的衣服里只会使病情更糟。应该为孩子穿上轻薄、柔软的衣物,使他能通过皮肤散发体热。孩子睡觉时,盖上薄软的毯子或被单就可以了。

方法三凉爽的房间

孩子的房间应保持清凉、透气,可使用风扇通风,使他能通过皮肤散发体热。

Tips:但是房间不能太冷,以孩子感觉舒适为宜。

方法四大量补充液体

发烧的孩子呼吸快而短促,会通过口部的水气蒸发失去许多体内水分。为了预防脱水,必须让孩子不断地吮饮凉爽的清水或饮料(不太热也不太冷),而不是一下子灌下大量的液体。由于发烧的孩子胃口不佳,可以为他准备一些有营养的鸡汤、骨头汤、水果等。

错误六随随便便上医院

宝宝发烧,不少爸爸妈妈第一个反应就是:抱上孩子,以“第一宇宙速度”,飞奔医院。其实,上医院也是要看情况。

发热即送院对宝宝的危害

a、非发烧病症送院,宝宝无故接受药物治疗

如果宝宝是正常的体温升高,盲目送宝宝上医院,而有些妈妈还坚持地让医生开下一堆的药单子,生怕宝宝吃少了一点会病情恶化。这种无缘无故的治疗,只会降低宝宝的抵抗力,动不动就成了药罐子……

b、发烧宝宝送院时耽误病情

发烧火速送院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父母有没有想过,在没采取任何保护或者降温措施的情况下,就把宝宝抱到寒风中不停地吹,还一路吹到了医院,路上的粉尘以及寒风只会让宝宝的病情加重……

c、打针吃药,造成药物依赖

一般把宝宝送到医院的时候,医生或多或少会首先开出一些药物,让宝宝的发烧炎症尽快退下。但是其实有些低烧是可以通过家庭的降温护理达到退烧的目的,而不必让宝宝再受一层折磨,降低抗病能力的……

d、医院病毒集中,宝宝病情加重

医院当然是治疗病症的地方,如果贸然地把宝宝送院,让宝宝多接触一层病毒的感染,只会让正受病毒折磨的宝宝更加痛苦,增加感染其他病毒的机会。家庭护理不见效时,送院才是最后的策略……

那么,宝宝发烧到什么程度才需要立刻就医­以下是一些通常的标准。当然,如果家长们不放心,那么一发现孩子发烧就带他上医院就诊也无不可。

当孩子的体温达到以下度数,请立刻上医院就医:

3个月(或更小):37、9℃

3到6个月:38、3℃

6到12个月:39、4℃

如果在深夜,孩子的体温高于37℃,但未达到以上罗列的值,可以等到清晨再进行测量,以作决定。

看了上面的解释,爸爸妈妈是不是顿时大悟:原来我有这么多“错以为”。其实,宝宝发烧的时候,爸爸妈妈紧张焦虑是非常正常,不过在护理的过程中,其实我们可以尝试更多的方法,我们可以把护理做得更好,这样宝宝也恢复得更快。

宝宝发烧如何护理,家长千万别犯这两个错误

宝宝发烧了该如何护理呢?宝宝发烧是常见的一种情况,一旦发烧,家长们则是非常的担心。其实小儿发烧不用特别的害怕,只要精心的护理,小宝宝是可以尽快的退烧的。在护理发烧宝宝的同时,我们千万不要犯以下的错误。那么,护理发烧宝宝的错误方式有哪些?

错误一 没把握测体温时间

孩子的平均正常体温是37℃,但一天中会有上下变化。有的宝宝在短短的数小时内体温会上下相差近2摄氏度。通常清晨体温最低,下午或傍晚达到最高。有时体育锻炼、情绪兴奋激动、进食和周围环境等因素也会导致体温升高。有些父母就会选择在这种“高温”时刻,给宝宝测体温,结果当然偏差很大了。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父母在宝宝完全平静下来,或是在吃完一顿热菜热饭30分钟之后,才测量体温。另外,向医生叙述孩子病情时,应告诉医生你是在一天中的哪段时间给孩子量体温。

错误二 用耳朵测温法

有些父母为了图方便,或者是不了解,就用耳朵温度计给宝宝测量温度。说句实在话,耳朵温度计对3岁以下的幼童不太适合。

为不满5岁的宝宝测量体温的最精确的方法是采用直肠测量法。爸爸妈妈可以在带孩子上医院看病时,请医生为你作示范操作。在孩子大约5岁左右时,基本上可以用口腔温度计为他量体温。当孩子腹泻、恶心、呕吐或熟睡时,也可以采用腋下体温测量法。就医时应该告诉医生你是用什么方法为孩子量体温的。

要杜绝错误护理发烧孩子的情况,采取正确的措施进行照顾。那么,宝宝发烧如何护理?

引起小儿发热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可分为两大类,即感染性和非感染性。

1、感染性发热各种急性传染病像麻疹、猩红热、幼儿急疹、水痘、风疹、流感、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菌痢、伤寒均可伴有发热。上呼吸道感染、气管炎、肺炎、中耳炎、败血症、皮肤感染、尿路感染、化脓性脑膜炎等感染性疾病也会引起发热。

2、非感染性发热结缔组织病如风湿热、儿童类风湿病、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等均可有发热;此外,小儿脱水热、药物热、暑热症、肿瘤、白血病以及颅脑外伤后的中枢性发热均属于非感染性发热。

首先,室内的温度要控制在20℃-21℃之间,以此同时要让宝宝穿的轻便一些,也不要在宝宝身上盖太过多的被子,否则这样是会妨碍到宝宝皮肤散热。

继而,要给宝宝增加流食的摄取,因为宝宝发烧的时候热量的需求会提升,所以需要更多的热量。针对比较小的宝宝来说,可以给其多喂几次的母乳或者是配方奶粉,较大的宝宝,可以多供应一些流质的食物,比如稀释过后的果汁或者多汁的水果。

其次,若是有必要的时候,可以适当的给宝宝服用一些退烧药,服药的时间剂量最好要听从医生的建议。

最后,宝宝发烧,身体固然会发热,那么就可以使用温水来给宝宝擦浴,当宝宝的体温达到了38.5℃以下的时候,就要适当的给予温水或者是40%-50%的酒精给宝宝擦拭颈下,腋窝,大腿的位置,要尽量避免胸部和腹部的位置,否则会导致宝宝着凉。

本文Hash:bae0b5629f678d4a1497d546a1a15be204557118

声明:此文由 梦相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lady女性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