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导致皮肤发黄的诊断

皮肤发黄是黄疸的主要症状。黄疸不是肝炎的必有症状,肝炎有的情况下出现黄疸,也有的情况下出现黄疸,黄疸只是一种常见的临床表现,是由于血清的胆红素浓度增高,使巩膜、皮肤、粘膜、体液和其它组织染成黄色。患黄疸型肝炎的病人会出现巩膜皮肤发黄、尿似浓茶、大便却发白。

这是因为在人体胆红素的代谢过程中,肝细胞承担着许多重要任务。首先是衰老红细胞形成的间接胆红素随血循环运到肝细胞表面时,肝细胞膜微绒毛将其摄取,进入胞质内,与Y、Z蛋白固定结合后送至滑面内质网中,靠其中葡萄糖醛酸基移换酶的催化作用,使间接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成直接胆红素(色素Ⅰ、Ⅱ混合物);在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等参与下,直接胆红素排泄到毛细胆管中去。可见肝细胞具有摄取、结合、排泄胆红素的功能。

随着黄疸加深,尿液、汗水、精液、痰液以及乳汁斗可以黄染,抽出的胸腔积液、腹水也含有胆红素,但是唾液和脑脊液,由于含蛋白量较少,一般不致染成黄色。

黄疸型肝炎出现皮肤发黄的鉴别诊断

多种疾病可引起皮肤发黄,尤以黄疸型肝炎最为突出。黄疸型肝炎就是我们体内的胆红素数量超出了正常值,使得其他的器官受到的黄色渲染的现象,当患者出现皮肤发黄的症状时,应及时去医院诊断,避免与以下疾病弄混。

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此病可出现黄疸。但这些患者有发热、咽峡炎、浅表淋巴结肿大,周围血白细胞增高并有异形淋巴细胞(>10%)。血清噬异凝集试验阳性及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人类疱疹病毒4型 )抗体IgM阳性等即可确诊;

2、钩端螺旋体病:在流行区,当病人出现黄疸时首先要考虑此病,病人血和尿中可找到病原体,血清钩端螺旋体凝集溶解试验阳性等,即可与肝炎鉴别;

3、药物性肝炎:病人有服药史,服用消炎痛、苯巴比妥类、碘胺类、水杨酸类,卡巴胂等,可致中毒性肝炎。此时胃肠道症状不明显,黄疸出现前无发热,血清丙氨酸氨基酸转移酶明显升高,但各项肝炎病毒标志物检验隐形可资鉴别;

4、胆管结石:较多见于中年女性,常有反复发作的急性腹部绞痛史,并发射至肩背部黄疸与腹痛发作有关,显间接性。B超及胆道造影可见结石影;

5、胰、胆肿瘤:老年人多见。胰头癌骑兵缓慢,胆总管癌以你发病,患者明显消瘦,上、中腹部区疼痛持续加重,B超、CT及磁共振检查可探及中午、胆囊肿大或胆管扩张等可明确诊断;

6、其他:肝脓肿、回归热、败血症及孕妇怀孕后期出现的黄疸相鉴别。

新生儿黄疸继发核黄疸的中医分类诊断

核黄疸是新生儿黄疸的严重情况表现,中医一般将新生儿黄疸分为阴黄和阳黄。具体诊断分型如下,

阳黄是热毒实邪所为,其黄如桔色鲜明。阴黄为寒湿所致,其黄色晦暗。但临床发现仅用阴黄、阳黄尚不能全面反映其复杂病情,所以临床一般将小儿黄疸分为湿热型、热毒型、瘀滞型、脾湿型四种。

湿热型黄疸可见到小儿皮肤黄而鲜明,其色如枯色,伴见发热、烦躁、啼哭、口渴、呕吐、尿黄、便秘等症状,常用茵陈、栀子、大黄、黄芩、车前子、竹茹、陈皮等中药治疗,伴见高热、烦躁喘促,或抽搐、或昏迷,并且有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此型—般病情较重,多为核黄疸病人。中成药可灌服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汤药可用水牛角、生石膏、炒栀子、黄连、茵陈、菖蒲、大黄、钩藤等药,水煎服。若患儿已昏迷则中药灌不进去时,可用茵陈、栀子、大黄、甘草煎汤,保留灌肠,一日一次,或采用针灸,西药抢救等办法综合治疗。

瘀滞型黄疸可见面目及全身发黄,黄色较深且晦暗,并逐渐加重,身体消瘦,饮食减少,大便溏稀,并伴有皮肤出血而见瘀斑瘀点等,中医认为此为热邪深入,伤及脾胃,瘀阻血分,因此治疗要活血化瘀,养肝健脾,中药可用柴胡、赤芍、白芍、当归、桃仁、红花、川芎、佛手、陈皮、茯苓、山药、鸡血藤等药物。

脾湿型黄疸的小儿皮肤发黄,日久不易退,其色晦暗,面色无华,体质消瘦,乏力纳少,大便溏软,四肢欠温,治疗可用健脾化湿、和中之法,中药可用茵陈、白术、干姜、党参、山药、茯苓、佛手、菖蒲、郁金、焦山楂等,中成药可用健脾丸,地茵合剂等。

本文Hash:f42c163dd098cb33b477f53650159dff5533dd80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lady女性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