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新生儿母乳喂养后出现黄疸的病因病机

新生儿母乳喂养后出现黄疸极有可能是母乳性黄疸引起。究其原因,目前认为主要是因为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肠-肝循环增加有关,这种学说较为成熟,并得到验证,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D)在发病机制中起主要作用。由于母乳是由人体本身造成,推测主要原因与发病机制主要如下。

新生儿母乳喂养后出现黄疸的病因:

1。母乳中含有孕3α-20β二醇,母乳性黄疸患儿母亲母乳中含有孕3α-20β二醇抑制了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

2。母乳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母乳性黄疸患儿母亲母乳中不饱和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增高,对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产生抑制。

3。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高,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大大高于牛奶及配方奶,使已结合的胆红素再分解,小肠重吸收增加,至肠-肝循环增加。β-葡萄糖醛酸苷酶在其中起主要作用。

新生儿母乳喂养后出现黄疸的发病机制:

1。新生儿肠道内β-GD丰富,肠道内β-GD主要来源为母乳(新生儿自身也可产生,正常肠道菌群建立后也可产生,但产生较少),β-GD分解结合胆红素,还原为未结合胆红素,经小肠再吸收进入肠-肝循环,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增多,引起黄疸。

2。肠内β-GD活性高,新生儿小肠β-GD活性高,为成人的10倍。

3。胆红素排泄少,新生儿摄入不足,肠内蠕动减少或开奶延迟,肠道菌群建立晚,缺乏转化胆红素的菌群,可使结合胆红素排泄减少。

4。胆红素重吸收多,有人发现母乳中有特殊的脂肪酸、胆固醇,促进了未结合胆红素的重吸收。

新生儿母乳喂养后出现黄疸的主因

新生儿很容易母乳喂养后出现黄疸的症状,是新生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专家认为,黄疸一般分为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只要超出生理性黄疸的范围就称为病理性黄疸。通常新生儿在出生两天后,就可以用肉眼看出皮肤有点黄,在3~5天到达高峰,7~10天多半就会消失,这时黄疸指数(血清胆红素值)一般不超过15mg/dL就属正常范围。新生儿很容易母乳喂养后出现黄疸的原因很多,病因不同症状不同。

新生儿很容易母乳喂养后出现黄疸,这主要是由于体内胆红素浓度升高而引起的。因为新生儿不需要那么多的红血球。红血球被破坏的代谢产物就是胆红素,如果胆红素太高,即“高胆红素症”,会引起黄疸。一般胆红素分为直接型与间接型,直接型的胆红素主要是肝脏胆道的问题;间接型的黄疸是由于红血球破坏过多,使胆红素太高,这可能会造成脑部核黄疸,所以都需注意。

诊断新生儿母乳喂养后出现黄疸的方法

母乳性黄疸特征为新生儿母乳喂养后出现黄疸,可持续数周到数月,而其他方面正常。分为早发型(母乳喂养性黄疸)和晚发型(母乳性黄疸),早发型与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出现时间及达到高峰值的时间相似,但母乳性黄疸的最高值要超过生理性黄疸;迟发型者常在生理性黄疸之后黄疸渐趋明显,也就是说新生儿母乳喂养后出现黄疸常在出生后7~14天出现。

无论是早发型或迟发型母乳性黄疸,一旦停喂母乳3~5天后,黄疸减退;若再开始母乳喂养,大多黄疸不再出现,少数黄疸又会重新出现。随着月龄的增长,黄疸可逐渐消退,有如下特点有助诊断:

1。黄疸不消退在生理性黄疸期间,即出生后2天~2周发生,但不随生理性黄疸的消失而消失;

2。黄疸程度以轻、中度为主(≥342μmol/L),重度少见,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多见。一般情况下,婴儿除黄疸外完全健康,吃奶好、大小便正常、体重增长满意、肝脾不大、肝功能正常、HBsAg 阴性;

4。停母乳后黄疸迅速消退,停母乳48~72h后黄疸明显减轻,胆红素迅速下降为原水平的50%左右,重新哺乳,血清胆红素将在1~2天内回升17.1~51.3μmol/L(1~3mg/dl),然后持续一段时间后缓慢下降,不停母乳胆红素也会自行降至正常。

诊断新生儿母乳喂养后出现黄疸的方法:

1。排除病理性黄疸,目前尚缺乏特殊实验室检测手段以确诊母乳性黄疸,主要用排除法,首先排除各种病因引起的病理性黄疸,如母婴ABO血型不合、败血症、窒息、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半乳糖血症及遗传性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缺乏症等疾病进行逐一排除;

2。具有母乳性黄疸特点,黄疸在3~8天出现,且为轻、中度黄疸,停喂母乳后黄疸很快消退,部分患儿再喂母乳后黄疸再现有利于确诊。

本文Hash:fe079d9f1dbaa5e695cee24c9b23b4f5511bbdc2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lady女性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