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连接父子脐带


孩子成长的早期环境直接影响到他成年后的感情关系和婚姻关系,决定了他与别人相处的安全感。如果他从小就没有形成良好的依恋关系,他将来和别人建立亲密和信赖关系会有障碍。例如,与人的疏远感、亲密不安、信赖不足等。孩子刚出生的时候第一本能反应就是寻找母亲的乳头,这是他与这个世界的第一个紧密的、安全的联系。一岁半前,小孩要最大限度地与妈妈相处,以建立妈妈和小孩的依恋安全感,假如此时,妈妈不可以照料小孩,那麼这种安全感就很难建立起来,小孩的心里会充满对失去爱意的恐惧,导致他产生那样的念头:——连妈妈都拒绝我,避开我,那麼全世界都不安全。

很多父母把幼儿“粘人”视为缺点,学前专家特别指出,低幼儿“粘人”不仅不是坏习惯,适当粘人的宝宝还直接有利于将来的沟通和交流。

上海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曹子芳教授指出,0至1岁半的婴儿大多对父母有依恋感。如果到了这个年龄的宝宝还没有对家人产生依恋感,那么就会影响宝宝未来的生活。所以这段时间的宝宝最好自己带。在当今社会,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大多数父母无法全天候抚养和照顾孩子。许多家庭只能邀请保姆或祖父母照顾婴儿的日常生活,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关系疏远了。很多父母还引以为自豪,认为自己生了个不会“粘人”、大大方方的好宝宝。

殊不知,家庭才是最能够给每个孩子温暖和勇气的地方,而提供这些力量的就是婴幼儿和母亲之间温暖、亲密、连续不断的关系——适度的依恋(也就是“粘人现象”)。这不仅可以促使幼儿找到满足感,而且还可以帮助幼儿享受愉悦感。适度的依恋有利于建立一个人的信任度和自我信任感,未来可以成功地与伴侣、后代相处。因此,专家提醒,如果在婴幼儿时期,宝宝还没有产生适度的“粘人性”,将来就可能很难和别人沟通,影响他今后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

孩子是这个世界上的小天使,每对父母都有养育他们的责任,除了生活上的照顾,心理上的养育也很重要,这也关系到孩子将来基本的心理素质的培养。父母适当参与带养孩子,是十分必要的。爸爸妈妈们,工作诚可贵,育儿价更高,尽可能抽出时间到孩子身边,陪伴孩子成长吧,这是我们能给他们的一生中最好的礼物。

孩子的安全感来自母亲 价值感来自父亲

一位母亲这样描述丈夫与儿子的关系:

有时,我觉得丈夫与儿子之间的关系像一个谜,他们总是扭在一起打打闹闹、你追我赶、互相挠痒痒。他们之间打闹的性质与我和儿子之间完全不同。我觉得他们之间有一种特殊的语言。

例如,当丈夫与儿子打闹之后,他们会一同躺在床上,摸摸对方的肚子,然后安静地休息一会儿。但一旦他们其中一个人有了小动作,另外一个人就会马上进入警觉状态,就好像他们心有灵犀一般。

母爱给男孩满足感父爱给男孩方向感

父亲和儿子之间确实有一种属于父与子之间的语言。他们在一起可以不分长幼地打闹、可以不断触碰对方的身体……行为学家表示,父与子在打闹中所进行的身体之间的接触是父子之间所进行的一种深层次的沟通。正是由于这种深层次沟通的存在,男孩知道,他将要成长为像父亲那样的男人。在父亲身上,他们能看到自己的未来,他们会自觉地以父亲为榜样。

每个男孩的成长都需要家长的爱,但父爱与母爱完全不同。母爱细腻、温柔,在母爱中,男孩能得到满足感;而父爱博大、粗犷,在父爱中,男孩能找到方向感。

如果一个小男孩长时间接触不到父亲,或者感受不到父爱,他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进而会迷失方向。例如,长期接触不到父亲的男孩会产生女性化倾向。另外,在长期感受不到父爱的情况下,很多小男孩为了使自己有机会与父亲进行深层次的沟通,常常会用一些坏行为,如撒谎、偷盗、打架等,来吸引父亲的眼球。当然,还有很多小男孩不惜伤害自己,以赢得父亲的关注。

男孩是需要父亲的,他们需要从父亲身上看到自己的定位,他们需要模仿父亲的行为来使自己成长为男子汉。所以,为了男孩的健康成长,父亲千万不要以“工作忙”为理由而忽视了儿子。

父亲的行为、语言以及思想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男孩,但并不是所有的父亲都能成功地承担“儿子榜样”这一角色。很多父亲就常常在无意识中把错误的思想和行为传达给了儿子。

一位幼儿园老师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情:当我把孩子们的餐具都洗好时,一个小男孩正好在我身边。我请他帮我整理餐具,没想到却遭到了这个小家伙的严词拒绝。他一本正经地对我说:“不,我不能帮你做这些事情,因为这些事情是女人做的,我爸爸从来都不做这些事情。”看,这就是父亲的作用。一个刚刚有了性别意识的小男孩,就已经在主动模仿父亲的行为,他不自觉地把父亲当成了自己的榜样。

生活中,如果父亲很少帮妻子做家务,那么当母亲要求男孩帮自己做一些家务时,男孩就会理所应当地拒绝。因为在他们的头脑中已经产生了这样的思想:做家务都是女人的事情,男人有权不去帮忙。

不同年龄段男孩的父亲应树立不同榜样形象

作为男孩的父亲,如果你对做男孩的榜样还没有足够的信心,不妨借鉴以下几种观点和方法:

一、面对幼儿期的男孩,帮他们完成对母亲的依恋

曾有心理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母亲的爱让我们迷恋,但母亲过度的爱却会使一个男孩长不大,使他永远停留在小男孩的状态。的确,有很多这样的小男孩,他们不喜欢与别人接触,整天寸步不离母亲,甚至到了上学的年龄,还整天跟在妈妈后面,不肯去幼儿园或学校。

心理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这样的男孩长大后很难融入集体。而且,不管是与人相处还是做其他事情,常常会被强大的自卑心理包围。

事实上,这些男孩长大之后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往往是由于没有很好地完成幼儿期的心理发展任务造成的。

幼儿期,男孩需要完成的心理任务很多,最主要的一点是完成对母亲的亲密分离。即让他们从对妈妈一个人的依恋中走出来,开始接纳爸爸和其他人。这一时期,爸爸的任务是巨大的,需要爸爸抽出更多的时间来陪男孩,鼓励他与自己沟通。

对于幼儿期的孩子来讲,父亲的关爱意味着一种特殊的意义。

一位成年男性曾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情:我的父亲将近70岁了,一次,我们一起翻那些老照片。忽然,翻到了我3岁时的那张照片,父亲抱着我把我举过了头顶,我脸上的笑容很灿烂,也很自豪。

我把这张照片放入我的钱夹内。之后,父亲第一次跟我谈起了他与他的父亲之间的关系:“我的父亲从来没有抱过我,我甚至都没有在他的腿上坐过……”说到这里,父亲已经是泪流满面了。

我能深深地感受到,即使现在父亲即将70岁了,但他仍对小时候父亲没有抱过他而感到遗憾。

那么,父亲应该如何向儿子表达关爱之情呢?还是让我们来听听这些小男孩自己的心声吧:

“我喜欢爸爸带我出门,这样我会因为爸爸在身边而感到很自豪!”

“我喜欢坐在爸爸的腿上,让他不停地颤我,有他那大大的手掌扶着我,我一点也不害怕。”

“我喜欢爸爸把我举过头顶,这样我能感觉到爸爸的力量,我觉得他就是一个力大无比的神仙。”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要想让儿子成功地摆脱对母亲的依恋也不难,当然,这主要需要爸爸的配合。其实,爸爸需要做的也很简单:在显示自己男性力量的同时,对儿子多些关注和细心的爱护就可以了。

二、面对儿童期的男孩,明确规则,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

一位幽默的父亲曾这样说:“要想与儿子很好地相处,一定要学会摔跤!”

这位父亲所要表达的意思是,男孩喜欢父亲与自己打成一片。其实,这也正是很多心理学家都在研究的一个问题:为什么父亲和儿子在一起总喜欢打打闹闹,甚至是打成一团呢?

心理学家表示,男孩在与父亲的打闹中所学到的东西,对他们以后的成长具有深远的意义。在与爸爸的打闹中,爸爸能让他们明白,任何事情都是有规则的。

一位父亲说:儿子4岁时,我喜欢给他挠痒痒,他也喜欢我这样做,每当做这个动作的时候,我们父子俩就会围着整个房间跑来跑去。但有一次,我看儿子躺在床上,便过去给他挠痒痒。那天儿子也许不高兴,他没有像平时那样“咯咯”笑,而是狠狠地踹了我一脚。

我被儿子的反应惊呆了,但我并没有冲他发脾气或指责他,而是平静地对他说:“你受了伤会痛,爸爸受了伤也会痛,如果爸爸受了伤,那以后就不能陪你玩了。所以,我们需要制定一些规则,例如,不允许使劲踢别人、打别人,或是抓别人!你能遵守这样的规则吗?”

儿子似乎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因为我看到他在点头。

其实,父亲与男孩相处的过程,就是向他们传输各种基础规则的过程。受体内睾丸素的影响,任何一个男孩都可以被称为“破坏大王”、“带有攻击性的机器”。如果家长对他们的这种破坏性和攻击性听之任之,任其发展,那男孩真的会变成人见人怕的破坏性“机器”;但如果家长对他们的这种破坏性和攻击性进行强行压制,那男孩天生的探索欲望和创造欲望就会逐渐泯灭。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告诉他们规则是什么,让他们自己去把握行为的“度”。在这一过程中,男孩学到的不仅仅是生活技巧,还有自控力,他们开始学习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了。

三、面对青春期的男孩,让他们感觉到道德约束的力量

大家都说青春期的男孩容易变“坏”,有心理学家表示,青春期的男孩是否会变“坏”,与他们是否与父亲在一起有很大的关系。

一位心理学家曾在一所中学里进行了调查。他发现这些初中的男孩子都是以“群”而居的。一般情况下,爱学习的男孩们总会在一起玩儿,而那些爱打架、调皮的男孩总在一起。

心理学家想深入了解这个现象,便问那些爱学习的男孩:

“你为什么不喜欢跟他们一起玩?”

“因为我跟他们不是一路人。我们都是有父亲的人,他们要么没父亲,要么不跟父亲生活在一起,所以,他们总会干坏事。”

孩子们的这种观点是正确的。人类行为学研究表明,劳改所里80%的“少年犯”都属于这样一种情况:他们要么没有父亲,要么不与父亲生活在一起,要么就经常得不到父亲的关注。由此可见,对于青春期的男孩来讲,父亲就像一股道德的力量,他在时刻束缚着儿子的行为。

男孩进入了青春期,母亲的管教似乎已经对他们不起作用了。有时,为了让母亲看清这种局势,他们甚至常常向母亲的权力挑战。这时候,父亲最需要做的是与母亲站在一起,两个人用同样的态度教育儿子。在尊重女性方面,男孩需要父亲给他们做出榜样。

当然,要想让青春期的男孩认同家长的教育,父亲必须要和母亲达成统一战线。并且,在这一过程中,父亲的态度一定要真诚。如果父亲并不想帮助妻子,而是逢场作戏式,那男孩就会越来越不尊重母亲,甚至还会越来越多地向母亲的权力发出挑战。

其实,当男孩进入了青春期,不是母亲的力量变弱了,而是男孩的“翅膀”变硬了。这时候,他们需要父亲给他们约束的力量,并为他们指引方向,所以,在这一阶段,男孩是否会变“坏”,大部分原因取决于父亲。

新生儿脐带的安全,宝宝脐带的安全


一别小看新生儿的脐部,若接生时消毒不严格,或家长护理时不注意,就会引起脐部发炎、出血、渗出、有脓液、脐轮红肿等。若有上述症状出现,尤其是脐轮红肿,有脓性分泌物,那就是脐炎,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这是因为脐带结扎后留有脐血管断口,由于脐部感染时有细菌繁殖,细菌及其毒素很快就进入脐血管的断口处并进入血循环引起菌血症。

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缺乏,有可能很快地由菌血症发展为败血症甚至脓毒血症。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新生儿血脑屏障功能差,约有30%~50%的败血症患儿合并化脓性脑膜炎,病势凶险,死亡率高,幸存者也常有合并症,如硬脑膜下积液、低钠综合征、失明、失聪、癫痫或痴呆等。

新生儿一旦患败血症,临床症状极不典型,不像成人那样有高热,而是表现为少吃、少哭、少动或不吃、不哭、不动、黄疸加深,缺乏医学知识的母亲往往没有引起警觉。

正因为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症状很不典型,后果又十分严重,所以要努力做好预防工作。新生儿败血症除了产后脐部及皮肤感染外,在产前及产时都可由于细菌侵入而发病,因此孕妇在产前要防治感染性疾病,加强围产期保健,分娩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有些孕妇突然分娩,由于消毒措施跟不上,很可能引起新生儿产时感染,因此对新生儿要预防性的用抗生素并严密观察。

为了防止脐部感染,新生儿出院后,医院给带回稀碘酒、龙胆紫、双氧水及消毒棉球等。母亲可用上药给婴儿脐部消毒。同时尿布要勤换消毒,尿布不要覆盖在脐部,以免厌氧菌生长繁殖。预防脐炎,最好能为小儿创造一个洁净的、近乎无菌的环境,母婴最好采用抗菌系列产品,如抗菌织物制成的床上用品、内裤、毛巾及婴儿尿布等。

本文Hash:ec693ee36e1d1a992fa69a9cbc21fca17b36e236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lady女性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