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异家庭对孩子教养的误区

离异家庭对孩子教养的误区

误区之一:把孩子当作出气筒“你怎么和你那个坏老子一样”“你真没出息,都是被你妈妈宠的。”

有些离了婚的妈妈或者爸爸虽然在离婚时力争对孩子的抚养权,但却只是为了不让对方得逞,或将孩子视为“人质”,通过控制孩子来报复对方。在这样的家庭中,妈妈或爸爸常对孩子过于严厉,百般挑剔,动辄指责孩子的某个特点;很少对孩子的痛苦和孤独加以慰藉,甚至将自己生活的不顺都归罪于另一方和孩子。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不可能获得积极的成长动力,也不可能正确地看待和应对自己的处境,甚至思想感情和道德认知会产生严重缺陷。

误区之二:溺爱过分,包办代替“宝贝,世界上只有妈妈最爱你了!”

一些父母在离婚后,觉得有愧于子女,于是就把无限的爱都傾在儿女身上。在教育上放松了要求,在行为上过分溺爱,对孩子的事包办代替,生活上有求必应,情感上加倍满足,犯错误时舍不得批评,孩子不肯上进时总有借口,“谁叫他没有大树可依呢?”

天真、幼小和“一张白纸”的孩子,最需要家长经常性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但是溺爱却成了家庭中教育、引导孩子的障碍。孩子常常是在不知道错还是对的心理状态下干自己想干的一切,无法成为一个明辨是非、敢于担当、有责任感的人。

误区之三:放任自流,撒手不管“我累死了,你还缠着不放,去吧,自己去做吧,别烦人了!”

这样的声音时常在单亲家庭中萦绕。这一类父母大多对孩子缺乏责任感,漠不关心是自己的行为准则。虽然他们也扬言自己爱孩子,然而事实上并没有真正的爱。既没有与孩子共同体验忧乐,也谈不上过问孩子的学习如何。

另一类家长对孩子放任自流,是因为他们坚持成长是孩子自己的事,孩子会自己克服困难。这类家长与溺爱包办一样是走向另一个极端。因为孩子的自控力,意志和责任心是比较弱的,需要加以培养,毕竟孩子年幼,有很多困难需要家长帮助的。

误区之四:对孩子期望值过高“你怎么这么不用功啊,你怎么对得起我啊?”“你可要给妈妈争口气啊,给你那死鬼老爸看看!”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中国父母普遍的心态。离异的家长更是希望通过孩子的成功来证明自己的能力:瞧,我一个人也能把孩子带好!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是急功近利的做法往往会导致态度简单、粗暴和生硬。

态度生硬,批评过多会导致孩子发现情感障碍及逆反心理、恐惧心理。甚至拒绝家长任何合理的要求。而这些心理问题往往又会恶性循环,影响孩子正常的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

误区之五:将孩子扔给祖父母“孩子,我忙死了,你去外婆家住一段日子!”

离异后的男女要独自承担事业、家庭的重担,很自然地就将教养孩子的任务转移给自己的父母。隔代教育最常见的弊端就是:当孩子没有了爹,或没有了娘时,特别容易使老人将爱意调浓,而造成溺爱。这样的孩子往往霸道、一意孤行;还有的老人容易对孩子的缺点“护短”,与孩子的父母教育方法、教育态度不一致。生活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孩子容易形成两面人格,阻碍其独立意识的形成和独立行为的发展。

误区之六:将孩子当作生活的惟一重心“宝宝,你可要争气了,你是妈妈惟一的依靠了!”“妈妈以后就全靠你了!”

有些妈妈在离婚前就缺乏独立自我、职业目标和社会生活,离婚后,又陡然失去了丈夫这一重要生活支点,会把孩子变成自己生活的惟一目标,这样会使孩子的心理负担过重,压力过 大,影响孩子的心理。

误区之七:阻止另一方与孩子往来

“孩子,你爸爸不要我们了,我们也不要再见他了。”“宝贝,我们俩相依为命,没有你妈妈也照样过得好。”

很多家庭离异后,都千方百计阻止另一方与孩子往来。但是父母双方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角色功能是不可相互替代。特别是在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过程中,孩子是通过对与自己性别相同的一方父母的认同机制来完成这一过程的。如果一方角色的长期缺失,会对孩子的双性气质的平衡、各种不同兴趣、能力与思维方式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误区之八:教孩子憎恨对方“你爸爸是个坏人,世界上最坏的人”“我们现在这么可怜,都是你爸爸造成的!”

现在的很多离婚案,都是以一方伤害了另一方的感情居多,被伤害的一方难免会鄙视、憎恨对方,也会仇视那个第三者。他们往往会把这种仇恨带给孩子。从小就有仇恨的孩子,长大后可能变得自暴自弃,充满仇恨情绪、自我和不信任他人。这样的孩子,不可能有幸福的未来。

教养孩子的四个误区


1.父母无法鼓励良好的行为

例如,上四年级的布莱恩给父亲看了他的成绩单,父亲坐在椅子上看了报纸。父亲没能奖励成绩好的儿子。

布莱恩:爸爸,我这学期取得了相当好的成绩。你想看我的成绩单吗?

爸爸:太好了先看报纸吧。问问妈妈,她今天给电话费了吗?

2.父母无意中惩罚了良好的行为

例如,8岁的萨拉想积极洗碗给母亲惊喜,母亲无意中说了伤害她的话。

萨拉:妈妈,我洗了碗。你高兴吗

妈妈:你也到了应该帮忙工作的时候了。放在炉子上的锅洗了吗?你忘了吗?

三.父母“无意中”奖励了不良行为

例:六岁的帕姆和她的父母一起露营,她们刚买完午餐回来,妈妈感到很热,又累又饿。

帕姆:我想在吃饭前去游泳。

母亲:我们要先吃饭,睡午觉,然后你才能去游泳。

帕姆:不让我去游泳就哭!

妈妈:啊,帕姆,千万不要。先去游泳吧。

4.父母无法处罚不良行为(需要温和处罚时)

例如,父母俩坐在客厅里,看着11岁的马克随便抓住弟弟的耳朵。父母两人均没有对马克的攻击行为进行训斥或使用任何形式的温和惩罚。

母亲:我希望你能管管你的儿子。

父亲:男孩子嘛!

早期家庭教育的误区及对策


目前,家庭教育尤其是早期家庭教育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早期家庭教育在儿童可持续发展中的独特价值终于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我们从很多教训中开始理性的冷静,但在感情上没有完全接受,变成了教育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可能有很多客观因素发挥作用,但在家庭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隐藏存在的心理误解是重要因素之一。

一、极端期待心理引发急功近利的教育行为

父母对孩子成长的期待心理极端化,必然会在认识上引发不合理的思维,忽视孩子发展的实际,产生急功近利的教育行为。为了满足心理期望(甚至虚荣心),混淆儿童心理上的可学(潜力)与教育学上的应学(能力)的本质差异,盲目地选择打着科学旗号的快速学习方案、神童培养计划。

二、庸俗功利心理引发成人中心的教学方式

任何教学都有一定的功利色彩,即对教学价值的追求。教育过程中庸俗的功利追求立竿见影的短期效果,以牺牲儿童的可持续发展为代价。这是典型的成人中心教育方式。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提前学习的人没有我,人有我,学习过度。一切都是为了优秀的人一等。

三、盲目比较心理引起无个性化教育

监护人以熟悉的同学和同龄儿童的优秀表现激发儿童的上进心,作为教育战略,如果适当使用,就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相当多的监护人比心理膨胀,忽视孩子的个性差异,随意选择评价标准,盲目比较,错位比较。结果,孩子的个性消失,成长为顺从的好兔子,或者孩子的个性扭曲,成长为反抗的坏狼。

教育过程中的心理错误主要来源于教育文化的缺陷和教育理念的偏差。目前,消除早期家庭教育存在的心理错误,必须从家庭教育文化建设和亲子教育开始。

关于家庭教育文化建设,一方面社区文化建设要以家庭为单位,优化家庭精神生活环境,净化家庭教育氛围,减轻家庭教育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净化教育市场,端正教育舆论导向,传播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将家长的教育热情视为宝贵的教育资源,转化为理性的教育行为,真正成为孩子成长的动力,而不是阻力。

关于父子教育,一方面加强亲情教育,利用血缘和亲情为纽带增强父母的教育责任感,另一方面加强父母的教育,确立父母的职业教育意识和职业教育能力。教育孩子是家长的天职,良好的教育意识和能力应该成为家长的自觉追求。

本文Hash:e2ffcae94353bc4eb0344a8c7a6ff24eea4430a5

声明:此文由 Scarlett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lady女性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