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异常出汗需留心,体虚多汗要这么补

导读: 4种异常出汗应警惕 体虚多汗该怎么补 血虚 阴虚 阳虚 气血两虚

  出汗本来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情,尤其天气炎热,很多人更是爱出汗,这时集体会通过汗液的蒸发把体温降低到正常的水平,虽说出汗有益健康,但是如果汗出得太多也不是什么好事,如果你常常有出虚汗的症状,那么就需要警惕了。

 

 4种异常出汗应警惕

  从中医角度来看,汗是津液的代谢产物,血汗同源,因此出汗过多会耗气,伤及津液而损心血。

  头面部出汗多。老人和产后身体虚弱的女性,会有头汗过多的情况,多属于气虚。头顶出汗,宜滋肾清肺,可用麦冬等泡水喝;适当吃一点百合粳米粥,可以润肺止汗。每当吃饭时,就头汗淋漓,身体发热,这种要以泻胃火为主,并注意不要吃得太过油腻,多吃新鲜蔬菜,清淡饮食。也有人是因为湿气太重,额头部位爱出汗,平时要多吃利水排湿的食物,如薏米、山药、地瓜、冬瓜。

  手心脚心出汗多。平时手心容易出汗,脚汗、腋窝汗也出得厉害。《伤寒明理论》指出,“多由脾胃湿蒸,旁达四肢手足所致。”这种出汗一般是脾胃、肠道不适的表现。如果伴有口干、牙龈肿痛,可服用清胃热的牛黄清胃丸、清胃黄连丸等。如果伴随腹部胀满疼痛,大便不通,多属于肠道内有积粪的热证,可服用通便药。此外,也有一些外用的方法,比如用白矾或者葛根煎汤泡脚,或者用黄芪防风煎汤来洗手,时间久了,也会有所改善。 白天动一动就大汗。白天不活动或轻微活动的情况下,就汗出不止。这些人常有身体虚弱、说话语声较低、食欲差、易感冒等特点,中医认为是气虚的表现。饮食上多食用山药、豆浆、牛羊肉、扁豆、栗子、核桃仁等,也可用党参或黄芪炖鸡以补益机体,缓解气虚。还可通过动作舒缓、动静结合的运动增强体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推荐一款黄芪红枣汤,黄芪30克,红枣20枚,猪瘦肉100克,水煎服。适用于气虚不固之自汗。

  半夜出汗多。这种情况多见于50岁左右的中年人和65岁以上的老人。入睡后,在半夜或黎明时分,胸部、背部、大腿等地方出汗,出汗量较多,睡着出汗,醒来汗止,中医称“盗汗”。这些人常有失眠、手脚心热、心烦、两颊潮红、口咽干燥等特点,多为肾阴虚而肝火旺所致。应禁食辛辣动火食物,切勿饮酒,并多吃一些新鲜蔬菜,注意劳逸结合。被褥、铺板、睡衣等,应经常拆洗或晾晒,以保持干燥,并应经常洗澡,以减少汗液对皮肤的刺激。 另外,低血糖、甲亢、糖尿病等疾病也可引起多汗,应及时到医院治疗。

  

体虚多汗该怎么补

  气虚

气虚的最主要表现就是盗汗,头晕,食欲不振,胃功能差等。

气虚的病人平时要多吃鸡肉,猪肉,糯米,豆类,鱼类等食物,以促进补虚。同时要少吃或不吃山楂,柚子,菊花茶,胡椒,薄荷 ,茶叶,烟酒,芥菜,橘子等食物。

推荐食补方式:玉珍鸡,用清理好的老母鸡一只然后在其肚子里加入桂圆,红枣,莲子,枸杞子一起蒸熟,喝汤吃肉,就具有补气养精之功效。鹌鹑同黄芪一起蒸熟常吃也可补气虚。

血虚

主要症状就是头晕脑花,失眠多梦,大便干燥,女性则会经血量过少。

血虚的病人,平时可适当的多吃些黑芝麻,桂圆肉,鸡肉,猪肝,红糖,红豆等。

血虚的病人日常要少吃海藻,白酒,菊花,生萝卜,大蒜等食物。

推荐食补方式:乌鸡炖当归,当归,黄芪都是补虚的良药,用当归,黄芪等一起同乌鸡一起炖煮,吃其肉喝其汤就可起到补血虚的作用。阿胶糯米粥,用阿胶同 米一起熬成粥可大补气虚,特别适合失眠多梦者食疗食用。

阴虚

阴虚就是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的虚火旺,其主要症状为怕热,容易手气,大便干燥,盗汗,腰酸背痛等。

阴虚的病人日常可适当的多吃燕窝,百合,枸杞子,梨,鸭肉等一些具有滋阴润肺物,同时还可适当的利用一些补阴虚的药物如生地,麦冬,玉竹,冬虫夏草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阴虚病人日常还要尽量少吃肉桂,胡椒,红参,狗肉,羊肉,炒花生,爆米花,生姜,韭菜,大蒜,花椒等食物。

推荐食疗方法:银耳红枣粥:用银耳同红枣,百合,莲子一起煮成粥喝可补阴虚。甲鱼二子汤:用甲鱼同女贞子,枸杞子一起熬成汤喝。

阳虚

阳虚就是比气虚更加严重的一种体虚,因此阳虚不仅会有气虚的症状,同时还会更加的严重一点,甚至会有表现为怕泠,一晚上睡到天亮,手脚还是冰冷的,平时喜欢吃热的食物,经常会有腰酸背痛等表现。

阳虚的病人,日常可以适当的多吃一些狗肉,羊肉,海参,桂圆,虾等补阳戏的食物,另外像杜仲,肉桂,海马等也都是补阳虚首选的药物之一。阳虚病人要减少鸭肉,甜瓜,阿胶,牛奶,发菜,罗汉果,生茄子,丝瓜,冬瓜,柚子等寒凉食物的摄入。

推荐食疗方法:韭菜白米虾:用韭菜,虾仁起炒着吃,可补阳虚。

气血两虚

气血两虚也叫阴阳两虚,气血两虚指的就是没有慢性疾病,但是整个人看起来又疾病缠身,因此在补虚的时候要考虑到补气又要补阴,在补虚之时要注意阴阳并补,滋阴补肾的原则进行进补。

气血两虚者日常在进补之时要考虑到各种问题,避免虚不受补,避免不虚而补,要注意日常的均衡饮食就可以。

4种异常出汗警惕体虚,体虚多汗的治疗方法

  出汗本来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情,尤其天气炎热,很多人更是爱出汗,这时集体会通过汗液的蒸发把体温降低到正常的水平,虽说出汗有益健康,但是如果汗出得太多也不是什么好事,如果你常常有出虚汗的症状,那么就需要警惕了。

 

 4种异常出汗应警惕

  从中医角度来看,汗是津液的代谢产物,血汗同源,因此出汗过多会耗气,伤及津液而损心血。

  头面部出汗多。老人和产后身体虚弱的女性,会有头汗过多的情况,多属于气虚。头顶出汗,宜滋肾清肺,可用麦冬等泡水喝;适当吃一点百合粳米粥,可以润肺止汗。每当吃饭时,就头汗淋漓,身体发热,这种要以泻胃火为主,并注意不要吃得太过油腻,多吃新鲜蔬菜,清淡饮食。也有人是因为湿气太重,额头部位爱出汗,平时要多吃利水排湿的食物,如薏米、山药、地瓜、冬瓜。

  手心脚心出汗多。平时手心容易出汗,脚汗、腋窝汗也出得厉害。《伤寒明理论》指出,“多由脾胃湿蒸,旁达四肢手足所致。”这种出汗一般是脾胃、肠道不适的表现。如果伴有口干、牙龈肿痛,可服用清胃热的牛黄清胃丸、清胃黄连丸等。如果伴随腹部胀满疼痛,大便不通,多属于肠道内有积粪的热证,可服用通便药。此外,也有一些外用的方法,比如用白矾或者葛根煎汤泡脚,或者用黄芪防风煎汤来洗手,时间久了,也会有所改善。 白天动一动就大汗。白天不活动或轻微活动的情况下,就汗出不止。这些人常有身体虚弱、说话语声较低、食欲差、易感冒等特点,中医认为是气虚的表现。饮食上多食用山药、豆浆、牛羊肉、扁豆、栗子、核桃仁等,也可用党参或黄芪炖鸡以补益机体,缓解气虚。还可通过动作舒缓、动静结合的运动增强体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推荐一款黄芪红枣汤,黄芪30克,红枣20枚,猪瘦肉100克,水煎服。适用于气虚不固之自汗。

  半夜出汗多。这种情况多见于50岁左右的中年人和65岁以上的老人。入睡后,在半夜或黎明时分,胸部、背部、大腿等地方出汗,出汗量较多,睡着出汗,醒来汗止,中医称“盗汗”。这些人常有失眠、手脚心热、心烦、两颊潮红、口咽干燥等特点,多为肾阴虚而肝火旺所致。应禁食辛辣动火食物,切勿饮酒,并多吃一些新鲜蔬菜,注意劳逸结合。被褥、铺板、睡衣等,应经常拆洗或晾晒,以保持干燥,并应经常洗澡,以减少汗液对皮肤的刺激。 另外,低血糖、甲亢、糖尿病等疾病也可引起多汗,应及时到医院治疗。

  

体虚多汗该怎么补

  体虚还可能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两虚,不同的症状,所采用的治疗方法是不同的,因此,一定要及时找经验丰富的老中医问诊,辨证施治。

  

气虚

  症状:倦怠、乏力、面色苍白、短气、懒言、月经量多、色淡、舌质淡、脉濡细。

  食补方案:气虚者食补可用瘦肉白参适量加水炖汁,生黄芪炖母鸡。

  药补方案:可用党参膏、参芪膏每次一匙每天二次。

 

 血虚

  症状:面色萎黄或苍白,口唇瓜甲、牙龈色白,倦怠乏力、消瘦、失眠、心烦、月经量少或闭经,舌质淡,脉濡细。

  食补方案:炒猪肝,胡萝卜饭或生吃胡萝卜,阿胶于黄酒中浸泡24小时后隔水炖溶,加入花生米,冰糖边炖边搅拌或糊状后置冷成膏,每次一匙,每日二次。

  药补方案:十全大补膏,补气养血膏,八珍汤。

  

阴虚

  症状:午后潮热,面色潮红,消瘦,口 不欲饮,腰酸,膝软,月经量多,色暗红,舌质红,舌体瘦小,苔薄,脉濡细。

  食补方案:蜂蜜炖梨,西洋参泡茶(适用于气阴两虚者),老鸭汤。

  药补方案:六味地黄丸,乌鸡白凤丸,龟龄膏。

  阳虚

  症状:面色发白,乏力,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质淡胖而润,苔薄,脉沉缓。

  食补方案:当归生姜羊肉汤,牛骨髓汤等。

  药补方案:参鹿补膏,鹿茸片,金匮肾气丸等。

异常出汗需重视,手脚心多汗属阴虚

  现在各地气温均有所下降,虽说不如前几天那么炎热,但是仍然闷热,热天出汗很正常,但是如果在正常温度下,又没有经过剧烈运动,就大量出汗就说明你的身体可能存在了某种问题。中医常常根据病人出汗的时间、部位、多少和特点来判断身体的状况。

  按出汗时间分:

  无论冬夏,在白天不活动或轻微活动的情况下,常汗出不止。这些人常有身体虚弱、说话语声较低、食欲差、易感冒等特点,中医认为是气虚的表现。这类人饮食上可选择山药、豆浆、牛羊肉等,也可用党参或黄芪炖鸡或腔骨,以补益机体,缓解气虚。睡着出汗,醒来汗止,中医称为“盗汗”。这些人常有手脚心热、心烦、面部发红发热、口咽干燥等特点,中医认为是阴虚表现。这类人饮食上可选择百合、雪梨等滋阴之品,少吃羊肉、洋葱、葱、姜、蒜等热性食物,也可用沙参、麦冬、五味子或西洋参等泡水饮用。

  按出汗部位分:

  一是头汗过多

  若头面部多汗,同时觉得肢体沉重无力、上腹胀满、口渴等,多为积食,可通过减少进食量、吃清淡饮食缓解,也可吃点消化药。孩子睡眠时出现轻微头汗属正常现象;但若伴有睡眠不实、烦躁不安、易惊吓、头发稀少等表现,要及时诊治。此外,老人和产后身体虚弱的女性,也会有头汗过多的情况,多属于气虚。

  二是手足心多汗

  如果手足心多汗伴有手脚心热、口咽干燥等,多属于阴虚有热;若手足心多汗伴随腹部胀满疼痛,大便不通,多属于肠道内有积粪的热证,可服用通便药;若有手足心多汗伴随口干、牙龈肿痛等,多属于胃热,可服用清胃热的中药,如牛黄清胃丸、清胃黄连丸等。

  三是心窝、胸口多汗

  多见于一些脑力工作者,这些人常伴有精神倦怠、食欲不振、睡眠差,多梦的表现,属于思虑过度,导致心脾虚,可通过适当的运动,如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缓解压力,调节心情。

  此外,若在夏季闷热的环境中,出现大量出汗、口渴、头昏、胸闷、恶心、心慌、四肢无力、耳鸣、注意力不集中,体温升高的情况,一般属于中暑先兆,应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补充一些淡盐水,短时间内可恢复正常,症状不能恢复或严重者,要及时就医。

  传统中医学角度一些常见出汗现象的解释:

  1、自汗。不是因为天气闷热服用发汗药及其他刺激因素而经常出汗称“自汗”。自汗多因肺气虚弱、卫阳不固、津液外泄所致,故常伴有神疲、乏力、气短、畏寒等阳气虚损的症状。

  2、盗汗。入睡则汗出,醒后则汗止。盗汗多因阴虚而致,阴虚则阳亢,阴不御阳,津随液为汗,故常伴有五心烦热、失眠、口咽干燥等症状。常见于肺结核浸润期患者。

  3、绝汗。指病情危重,正气衰弱、阳气欲脱时,汗淋漓不止,多伴有呼吸急促、四肢厥冷、脉象微弱,时有时无等危症,是阳气将绝之象,多见于心衰、虚脱的病人。

  4、头汗。出汗仅限头部。多因上焦邪热,或中焦湿热郁蒸所致,多见于阳明热症和湿热症。

  5、偏汗。俗称“半身汗”。它见于左侧或右侧,上半身或下半身。皆为风痰或风湿之邪阻滞经脉,或营卫不周,或气血不和所致。

  6、冷汗。指畏寒、肢冷而出汗。汗前并不发热,口不渴,常伴有精神不振、面色苍白、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脉迟沉、舌淡等寒症表现。多因平素阳虚、卫气不足所致,也可因受惊吓引起。

  如果你也有以上的出汗情况,一定要及早发现、及早检查治疗,小病不治当心变大病。

本文Hash:d9b647ffa5aab52e1701db833be67785ba2456eb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lady女性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