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专家:夏天养生最需养脾胃清暑祛湿热

专家:中国国医大师周仲瑛中医临床传承博士刘兴烈


(刘兴烈博士)

随着夏天到来,人们的情绪也随着天气的变热,变得烦燥不安。随之而来的还有很多“季节”病。近日常有人说自己湿热,有疲倦,口干,口中含沙感,大便粘滞。很多人都知道,在夏天这个暑热与湿邪同时出现的季节,预防湿热尤为重要。那么夏季为什么会容易湿热?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有湿热的症状?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应该如何调理身体呢?家庭医生在线近日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中国国医大师周仲瑛中医临床传承博士、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中医科业务骨干刘兴烈医生。

刘兴烈博士说,湿热是湿与热合邪所形成的不同于湿也不同于热的复合致病因素,既可以从外感受,也可以由内而生,常以脾胃为中心,病机表现多阴阳交错,寒热并见,临床涉及面广,可以引起诸多病症。随着全球气温的不断攀升,天热下逼,地湿上蒸,气交之中湿热日盛;加之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相当部分人渐变成“膏粱之躯”,酒肉及各种保健品、营养品、补品不绝于口,湿热也容易从内而生;内外相合,故目前湿热病最为多见,也最为难治。值得指出的是,现代随着自然环境与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变,如工业废气大量排放、城市光污染现象等使气候变暖;生活和工作场所空调普遍使用,容易使人体汗液排泄不畅,热郁体内,也导致湿热的发生。其次,由于湿热互化互生,胶结为患,缠绵难解,所以前人曾经以“如油入面,难分难解”来描述湿热病情的复杂和顽固性。第三,湿热以脾胃为中心,上蒸下注,可以导致多脏腑受损,造成一身表里上下交互为患,诸如胃肠湿热、肝胆湿热、膀胱湿热等等。第四,湿热致病,具有阴阳二重性,容易夹痰夹瘀,变症百出。基于此,值于夏季,暑气当令,尤其警惕湿热的危害性,建议多请教有一定经验的医师,进一步辨识自己罹患的湿热情况,调理身体。

谈到如何去判断自己是否有湿热的症状。刘兴烈博士指出,湿热病证的临床表现多样,有以黄疸为主,有以脘痞呕恶为主,有以头身困重为主,临床表现多样,涉及到常见西医命名的疾病有消化性溃疡、急性胃肠炎、慢性胃炎、慢性腹泻、胆囊炎、胆石症、前列腺炎、尿路感染、肾炎、痛风、尿路结石、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高脂血症、宫颈炎、盆腔炎、带状疱疹、湿疹、痤疮、黄褐斑、肿瘤、感冒等等;还有一些功能性疾病、心身疾病、亚健康状态者。

湿热虽然为病多端,但主要表现有如下症状:身热不扬(测体温有时很高,或午后身热,或汗出而发热不退。)、口粘不渴、胸闷脘痞、头重身困、纳呆呕恶、黄疸、尿黄与大便不爽、舌苔腻、脉多濡数等

对于湿热的调理,刘兴烈博士指出,需要针对不同的患者、不同时令、不同水土,结合家庭、社会,拟出个体化一体化并举的调理方案。例如,对于夏季围手术期后续治疗的结直肠患者,在已做通患者和家属的思想工作后,扣紧患者具体符合病机,除考虑使用中药汤剂、中成药、藏成药、针灸推拿等外,还可以制定个体化7天饮食疗法方案,例如:

周一服用炖品:

海带1两、眉豆1两、鸡爪3个、瘦肉一两、生姜3片、紫苏叶1两、加500ML纯净水炖2小时。适温食用。

周二吃药粥:

小黄米2两、薏米2两、芡实1两、山药3两、荷叶3克。煮粥,晚上 食用。

周三“探茶”:

绿茶3克、熟普洱3克、荷叶3克、咖啡3克、茉莉花3克;上午煮茶,适温饮用;同时聆听轻松音乐。

周四饮用新鲜果蔬汁:

胡萝卜2条、奇异果2个、生姜3片、土豆半斤、新鲜玉米2条。鲜榨果汁,温饮作用。

周五食用六谷粥:

芡实30克、黑豆30克、黄豆30克、薏苡仁30克、玉米30克、小黄米30克。所有原料淘净,以清水浸泡8小时后,加适量水以大火煮开,然后小火慢煮,至原料熟软,熄火,适温饮用。

周六享受守宫蛋黄粉:

蝎子3克、守宫3克、猪大肠2两,食盐适量;清水炖2小时;适温,加入蛋黄粉6克,空腹服用。

周日吃鸽肉红枣饭:

肥大乳鸽1只、大枣10枚、香菇3个,生姜3片、枸杞30克、莲蓬15克;大米、白糖、黄酒、茶籽油适量。乳鸽洗干净切块,与其他材料混匀,加适量水,文火焖熟。晚餐食用,但不宜过饱。

如此安排类似饮食给肿瘤患者,可以使患者感受生活快乐无穷,大大有益于提高生活质量。

最后,刘兴烈博士还指出,除了符合个体的饮食调理,少吃煎炸、辛辣刺激的食物之外,还需要注意利用每天夜间黄金时段23点到3点,是最佳的熟睡时间;切忌熬夜,容易导致消耗元气,湿热滋生。除此之外,刘兴烈博士特别提醒的是,湿热体质的人群情绪会比较急躁,常常心烦易怒。故应学会正确对待喜与忧、苦与乐、顺与逆,保持稳定的心态。

家庭医生在线(www.familydoctor.com.cn)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

本文指导医生: 刘兴烈 刘兴烈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中医科 副教授  副主任医师  擅长疾病: 运用中医药、孙惠卿刺激神经疗法、针灸、膏滋药治疗肾病、肿瘤、肝胆胃肠慢性病、慢性肺病、糖尿病、脑病、... [详细]

中医推荐夏季养生吃什么?消暑的三豆粥祛湿清热解毒

转眼炎热的夏季就快速的到来,在漫长的高温季节里,养生食物通常是随着季节不同,而选择的食物也有所不同。现在生活压力太大,大家更加重视健康养生,特别是四季养生,那么中医推荐夏季养生吃什么呢?

为大家讲解中医推荐夏季养生吃什么

1凉拌秋葵

秋葵,是炎热的夏季中可以经常食用的食材,秋葵具有十分好的保健作用的蔬菜。秋葵含有丰富的粘性物质,能够提高胃肠道的蠕动作用,同时对人体的关节起到一定的润滑效果,秋葵的食用方法也比较多,有凉拌、也可以清炒煮汤等。凉拌更是最简单的做法了,把秋葵入沸水里汆熟,配上自己喜爱的调味,即可享用。

2 姜汁西瓜饮

夏日里的西瓜,最清凉解暑,所以大夏天最热门 。但是西瓜性凉,是不能多吃的,特别是胃肠道不好的人员,更需要注意的,但是如果喝一杯姜汁西瓜饮就影响不大了,用生姜汁来中和西瓜的寒性,可以选择嫩姜在使用,嫩姜的辣味比较小。做法也是非常方便的,在用榨汁机压制西瓜的时,只要放进生姜片就可以了。

3 消暑的三豆粥

盛夏的时节很多人喜欢喝绿豆粥绿豆汤,通常绿豆以外,还可以再加入一些黑豆和赤小豆,熬制以后就成了三豆粥,功效更是显著,而且不需要担心绿豆的寒凉性质。三豆粥是从扁鹊的“三豆饮”演变来的。“三豆饮”是中医中一道著名的处方,黑豆、绿豆、赤小豆皆有祛湿利水、清热解毒的功效凉。对于夏季深受热邪、湿邪困扰的人来说,非常合适。如果不喜欢喝粥,也可以磨成豆浆喝,效果是一样的。

4 祛湿水

暑期湿度大,体内的湿气也随之累积,大暑宜祛湿。薏米的祛湿功效,大家都很熟悉。让人担心的是,薏米性微寒,不宜多食。今天推荐的是不寒凉的祛湿薏米水。将薏米放热锅里翻炒,炒至有点微微的焦,晾凉后装密封的容器中,经常取一些泡水喝。

温馨提示

现在由于生活节奏的变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养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而且不注重养生,这样是对自己身体的不负责任。我们应该关注养生,从健康的饮食开始。

三伏天养生:中医专家推荐四类食物解热防暑

入伏以来,各地均感受到热浪滚滚,北京也开启了“高烤”模式。外面焦阳似火,这时伴随暑热相关的一些疾病也随之而来,如:中暑、空调病、胃肠道疾病、过敏性皮肤病等。因此,在这潮湿闷热的日子,大家一定要注意养生,以防疾病入侵。中医专家介绍说,这个时节养生的基本原则是解热防暑、适当进补,食物以清淡、易消化为宜、少吃油腻和辛辣的食物。还要做好心理调节,要静心、安神、戒躁、息怒。

三伏天如何防暑降温?

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日子,体能消耗比较大。因此,提高身体素质很重要,以下几类食物可以让你轻松度过三伏天:

1、祛暑清热类,如绿豆、小米、西瓜、荸荠、鸭梨等,可配合同类中药香薷、藿香、芦根、薄荷、竹叶等泡茶饮用。

2、健脾利湿类,如百合、冬瓜、苦瓜等,可配合同类食物白术、茯苓、淮山药、白扁豆等做药膳食用。

3、生津止渴类,如山楂、柠檬、菠萝、葡萄、杏、梅等,同类中药有生地、麦冬、五味子等,可适当选用。

4、益气养阴类,如豆浆、豆腐、木耳等,若配合同类中药西洋参、太子参、黄芪、石斛、黄精等,煎汤代茶服用更佳。

三伏天,大家在防暑降温的同时还要注意这“三多”不妨多做些:

一、多补水

我们每天需要饮用的水在1200~1500毫升左右,很多人也注意到伏天出汗是最多的,所以更应该多补水。但如果经常补充的是市场上销售的纯净水、矿物质水和矿泉水这三种水,未必就健康了。比如,很多厂家生产的所谓矿物质水基本就是在纯净水的基础上人为地加入一些矿物质元素,比如镁元素,这种元素摄入过多会造成钙的流失。

二、适当晒背和腿

夏季防晒关注度很高,且不分男女老少。其实夏季过度防晒也并不好,因为阳光不仅是维生素D“活化剂”,也是天然“保健药”。晒太阳会促进维生素 D的生成及钙质吸收,预防骨质疏松。比如适当的晒后背可以调畅气血,晒晒腿脚有助于祛除体内的寒气。不过夏天阳光比较强,人们最好把晒太阳的上午时间提前一些,下午时间推迟一点。

三、多吃鱼

三伏天天气闷热潮湿,遇到多雨天气人的身体便很容易受湿邪影响,导致身体湿气重,很多人都知道薏米、红豆能祛湿,其实鲫鱼汤也是不错的祛湿佳品。对于身体瘦弱、食欲不振的人来说,草鱼肉嫩而不腻,开胃、滋补。

结语:

老话儿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卷鸡蛋”。主要也是提醒大家,夏天的饮食不可凑合,更多吃点蛋白质和B族维生素丰富的食品。由于夏季温度高,出汗比较多,会损失许多的蛋白质氨基酸和B族维生素,而面食更有利于补充营养。此外,饮食要做到:多酸多甘、补气去、新鲜干净、补水养生的原则。

本文Hash:4090fb1779f42c58dd86336d10fc8bab0cdfa5f1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lady女性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