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如何看秋季胃肠疾病高发?

中医如何看秋季胃肠疾病高发?

  天气日渐寒冷,这时医院里因肠胃不适而前来就诊的病人明显增多。很多人都知道秋冬是肠胃疾病高发的季节,面对这个动不动就闹情绪的“问题儿童”,很多人都感到束手无策。“三分治,七分养”,中医对于养胃治胃有其独到的见解,越来越多的人向中医寻找养胃的方法。从中医角度来说,为什么胃肠疾病偏好发于秋冬季呢?

  秋冬胃肠疾病高发的原因

  1、秋冬气温较低,过往有肠胃病史的人容易因气血亏虚,造成脾胃不适。而且现在开始早晚温度差距增大,有些体质虚弱的人适应不了温度的改变,也容易冷到肚子,俗称“冻肚”。

  2、秋冬季节天气寒冷,一般人的食欲都会比夏季好,再加上秋收时节物产丰富,很多人在饮食方面会稍加放纵,常会造成肠胃道的负担。而气温偏低,食物放置一段时间后很快就冷了,若不注意很容易就造成肠胃炎。

  3、秋冬时节,大地萧瑟,许多人常会莫名的情绪低落,患有消化性溃疡的患者,病情常随着情绪起伏而变化,有研究证明,心情与胃炎、十二指肠溃疡等症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

家庭医生在线专稿,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来自家庭医生在线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020-37617988 。

春季疾病多发,中医讲解倒春寒如何养生

气温回升大家都感到了融融暖意,但是早晚温差比较大,气候并不能说多暖和,“倒春寒”就在此时到来,给我们的身体带来各种疾病以及不好的影响。

春季是常见病的多发季节,特别是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类风湿关节炎等过敏性疾病,一遇到气温突变,或者粉尘飞扬,症状就会出现;再加上“倒春寒”往往容易让身体抵抗力下降,因此不可小视,应该在平时生活中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抵抗力。

中医讲堂:倒春寒

倒春寒,是指初春(一般指3月)气温回升较快,而在春季后期(一般指4月或5月)气温较正常年份偏低的天气现象。长期阴雨天气或频繁的冷空气侵袭,抑或持续冷高压控制下晴朗夜晚的强辐射冷却易造成倒春寒。初春气候多变。如果冷空气较强,可使气温猛降至10℃以下,甚至雨雪天气。此时经常是白天阳光和煦,让人有一种“暖风熏得游人醉”的感觉,早晚却寒气袭人,让人倍觉“春寒料峭”。这种使人难以适应的“善变”天气,就是通常所说的倒春寒。对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极易造成不利影响。

倒春寒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心脑血管病发病增加老年人热平衡的能力较差,其循环系统很容易受到倒春寒的刺激。交感神经受寒冷刺激后,兴奋度增高,全身皮肤表层毛细血管收缩,使血流阻力增大,导致血压升高。另外,天气突变会引起地球磁场的改变,诱发人体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由于老年人及心脑血管病患者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可能发生血压突然升高、脑梗塞、脑出血或心肌梗死。国外一项试验表明,让一组63~70岁的老人在室温为6℃的人工气候室里静坐看电视或看书,两小时后,老年人血压普遍升高了25毫米汞柱左右。而在同样条件下,青年人血压的变化很小。这说明低温容易使老年人的血管收缩。

早春时节,一些爱美的年轻姑娘早早就穿起了五颜六色的裙子。但女性膝关节对冷空气刺激较为敏感,遭受冷空气袭击以后,关节局部容易出现麻木、酸痛等症状,久而久之,容易发生风湿性关节炎。

容易流行呼吸系统传染病由于早春气候寒冷,空气干燥,呼吸道黏膜的防御功能会受到直接影响,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可乘虚而入,造成流感、腮腺炎等传染病流行。资料表明,在冬春交替的季节,麻疹、白喉、百日咳、猩红热、气管炎等呼吸系统传染病的发病率,远高于其他季节。

倒春寒如何饮食

春季养肝忌酸涩、油腻和酒春季为肝火旺的季节,春季养生重点在于养肝。肝火旺,则容易出现脾胃虚弱的病症,中医认为,“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也就是说,春季要少食酸,多增甘。酸性食物吃多了会使肝火更旺,而性味甘平的食物就可有效调节肝火。如果多吃些山药、蓬蒿、马兰头、韭菜、鸡肝等,对于清肝可起到恰到好处的作用。而肉类等油腻食物在春季不宜过多进食。酒精是肝的头号大敌,饮酒过度也会使脂肪堆积在肝脏,引起脂肪肝。建议春季养肝要做到忌酸涩、忌油腻和忌酒。值得提醒的还包括,春季的新鲜水果一定要等它熟透转甜才能食用,不熟的水果太酸,吃多了也易伤肝。除此之外,春季还应忌吃羊肉、海鱼、虾等好发食物,注意摄取维生素、无机盐和优质蛋白质。医学研究还表明,缺乏足够的维生素B容易引起春困,维生素同时也可增强机体免疫力。

在“倒春寒”的天气里,不妨可以吃点味儿冲的食物,对身体有好处,可以起到预防疾病的大作用呢。由于气候的突变,“倒春寒”让患病的增多,特别是老人和 孩更容易发病。一般老人、或原来患病的,常发作的有哮喘、支气管炎、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而小孩,则更多表现为各种呼吸道感染,特别是患上重感冒、支气管炎、鼻炎等疾病的。气候与人的健康关系密切。在“倒春寒”天气里,最大特点是春季的多发传染病与低气温交织,极易导致各种伤寒、感冒病症。

倒春寒多吃味儿冲食物

在这个“倒春寒”的气候条件下,中医认为食可疏风散寒,帮助人体杀菌防病。中医食疗建议要预防伤寒、感冒,要在饮食上增加大蒜、洋葱、芹菜等味儿冲食物,具体介绍如下:

大蒜中医认为性味辛、温,功效为行滞气,暖脾胃,消症积,解毒,杀虫。既可疏风散寒,又能杀菌防病。其中,大蒜含有挥发性辣素,可消除积存在血管中的脂质。

洋葱中医认为性味辛、平、甘温,有杀灭多种病菌的功用,其所含有前列腺素,有舒张血管及降低血压的功能。其中含有的二烯丙基二硫物及少量硫氨基酸,有促使血凝块溶解的作用。

芹菜性味甘、凉,无毒,入肺、胃、肝经,含芫荽甙、挥发油、甘露醇、烟酸等,有利尿镇痉、理胃中湿浊、除心下烦热的功能。

不过,儿童可能会对这些气味食物抵触。这时可把芹菜做饺子馅吃蘸蒜酱,也可以用碎洋葱做成炒饭。

此外,将洋葱、蒜、芹菜等加热时间长一些可减少气味,但烹饪越长,气味中的健康物质保留越少。

初夏乍热呼吸道疾病高发,中医如何防治?

  进入五月,气温明显升高,雨水增多,天气多变,气温也一天比一天高,人们应该做好预防夏季疾病的准备,比如呼吸道传染病和肠道传染病病需特别注意。

  专家提醒市民应注意以下几种呼吸道疾病:

  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眼结膜炎、口腔麻疹粘膜斑和皮肤红色斑丘疹,症状重者可并发肺炎、心肌炎。发病主要以儿童为主,易在幼儿园、托儿所、小学等集体单位出现暴发。部分青壮年亦可感染发病。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咽痛、皮肤瘀点、瘀斑、颈部强直、喷射性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危及生命。感染以儿童为主,部分青少年、成年人亦可感染发病。

  夏季呼吸道疾病的中医治疗特点:

  根据辩证,治疗通常以清暑化湿,表里双解,清热解表或解表散寒等等为主要治疗方法。

  常用的药物有藿香正气、十滴水、清暑益气、六一散、银翘散、姜糖水等。

  治疗风热感冒常用的中成药:银翘解毒丸(片)、羚翘解毒丸、桑菊感冒片、板兰根冲剂等。如发热较重、咽喉肿痛明显,可以配服双黄连口服液(冲剂)、清热解毒口服液。这些药具有较好的清热解毒作用。患风热感冒者要多饮水、饮食宜清淡,可以喝萝卜汤或梨汤。

  治疗暑湿感冒常用的中成药:藿香正气丸(水)藿香正气丸是藿香正气散的新型制剂。本方乃是祛暑化湿的常用方药,尤其对长夏湿阻较重的暑湿症,治疗功效尤为突出。对于非暑天感冒而见脾胃湿阻症者,亦有较佳治疗作用。清暑益气丸或汤,益气清暑、健脾祛湿,对于气虚体弱、感受暑湿的感冒,投用本方,既清补又燥湿,效如桴鼓。六一散,组成为滑石同甘草,本方伤暑所致的身热、心烦、小便不利等有效,十滴水有健胃驱风之功,用于因伤暑引起的头晕,恶心,腹痛,胃肠不适有治疗作用。六一散及十滴水外用还可治疗痱子。风油精能清暑解毒,利湿除烦,镇痛驱风。可治疗中暑引起的头昏、头痛,夏天夜晚因贪凉引起的腹痛等。对头昏、头痛可外涂少许于前额及两侧太阳穴;对腹痛则可外涂于肚脐和尾骶部,或取风油精2~3滴,温水送服。

本文Hash:08400f61bd8b0d37c3e5baf58329057612896286

声明:此文由 Scarlett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lady女性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