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睡眠养生法,早卧早起防四禁忌

导读: 秋分宜早卧早起 睡时姿势因人而异 睡前四大禁忌 睡时注意 一、不要过多言谈 二、不要睡时掩面 三、不要睡时张口 四、不要睡时吹风 五、不要开灯睡觉 六、穿得过多

现代都市生活灯火通明,不夜天的生活,造就了很多亚健康和不健康的身心状态。中医认为,秋分时节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附向收敛、闭藏,秋分以后,起居作息要相应调整。那么人们在睡眠方面,应做好哪些的调整?

秋分宜早卧早起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以养“收”气;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祖国医学认为,人体的生理活动要适应自然界阴阳的变化,因此,秋季要特别重视保养内守之阴气,起居睡眠有其原则。

睡时姿势因人而异

中医认为:侧身屈膝而卧,可使精气不散。长寿老人一般睡眠时都呈侧卧。而以右侧弓形卧位最多。正符合古人所言的:“卧如弓。”正确的睡眠姿势为一手曲肘放在枕前,一手自然放在大腿上,右侧卧,微曲双腿,全身放松。这样脊柱自然形成弓形,四肢容易自由变动,且全身肌肉可得到充分放松,胸部受压最小,不容易出鼾声。

需要指出的是,秋季睡眠姿势的选择也须因人而异。如有些疾病患者却不宜采用右侧卧的方式。

心衰患者,则宜采用半卧位。脑血栓患者,侧卧会加大血流障碍,易导致血栓再发,而宜仰卧。胃溃疡患者,右侧卧,会大大增加胃部流向食管的酸性液体的回流量,引起胃部灼痛,而宜左侧卧。高血压患者,宜加枕平卧,枕头一般高15厘米左右。

肺气肿患者宜仰卧,头部略高,双手向上微伸,以保持呼吸通畅。

睡前四大禁忌

一忌睡前进食。中医对失眠有一个诊断叫做“胃不和则卧不安”。意思就是如果晚饭吃得过多的话,会增加肠胃负担,导致胃的功能出现障碍,就会影响到睡眠。老百姓有句俗话说:“不能吃压炕头饭”,也就是说不能晚上临睡前吃得太多、吃得太饱。睡前如果实在太饿,可以少量进食,休息一会儿再睡。

二忌饮茶。茶中的咖啡碱能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兴奋,睡前喝浓茶会让人难以人睡,同时饮用过多的茶会使夜间尿频,影响睡眠质量。

三忌情绪激动。睡前情感起伏会引起气血紊乱,导致失眠,还会对身体造成损害。所以睡前力戒忧愁焦虑或情绪激动,特别是不宜大动肝火。

四忌过度娱乐。睡前如果进行过度娱乐活动,尤其是长时间紧张刺激的活动,会使人的神经持续兴奋,使人难以入睡。

睡时注意

“六不要”

一、不要过多言谈

卧躺时过多说话易伤肺气,也会使人精神兴奋,影响入睡。

二、不要睡时掩面

睡时用被捂住面部会使人呼吸困难,身体会因之而缺氧,对身体健康极为不利。

三、不要睡时张口

睡觉闭口是保养元气的最好方法。如果张大嘴巴呼吸,吸人的冷空气和灰尘会伤及肺脏,胃也会因之着凉。

四、不要睡时吹风

秋分时节,天气转凉,早晚温差大,人体免疫力也会下降,这时细菌极易入侵,人也容易生病。尤其是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受冷后就会引发胃肠道疾病而出现反酸、腹胀、腹泻、腹痛等症,或使原来的胃病加重。所以患有慢性胃炎的人,秋分过后要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适时增添衣服,夜晚睡觉盖好被子。

五、不要开灯睡觉

俗语说“睡觉不点灯,早起头不晕”,反之点灯睡觉则危害健康。首先,开着灯睡觉睡眠会不稳,睡眠不稳,则精神差,精力不济。其次,晚上开灯容易使眼睛得不到休息,造成第二天眼部酸涩、肿胀。

六、穿得过多

秋 季还不是十分寒冷,穿得过多睡觉,一方面不利于血液循环,降低睡眠质量。另一方面,穿得过多容易流汗、不盖被子,同样受凉,引起疾病。

立秋养生:早睡早起忌贪凉莫悲秋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亦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一叶而知秋”的成语。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立秋之后自然界的阳气开始收敛、沉降,人应当开始做好保养阳气的准备。中医指出,立秋养生,凡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精神情志,皆以 “养”和“收”为原则。

饮食调养:“少辛多酸”慎进补

立秋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也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立秋时节为人体最适宜进补的时候,人们可以根据这一节气的特点,科学地摄取营养和调整饮食,以补充夏季的消耗,但不能“乱补”。

在立秋过后,很多“苦夏”、在夏天里食欲比较差的人,食欲逐渐好转,因此主动或被动地开始贴秋膘;一些老人更讲究主动贴秋膘。不过专家提醒人们,不要急着贴秋膘。因为此时人的胃肠功能较弱,还没有调理过来,如果吃太多的肉类等高蛋白食品,会增加肠胃负担,影响胃肠功能。因此吃肉要适当,最好等到天真正凉下来以后,再多增加肉食。那些患有胃肠道疾病、高血脂、慢性中风等疾病的人,不宜摄入肉食太多。

立秋进补的原则是“少辛多酸”,尽量少吃葱、姜、蒜、韭菜、辣椒等辛味之品以及辛辣、油炸、酒和干燥的膨化食品等辛味之物,适当多食酸味水果和蔬菜以助养肝。要适当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清热、利湿的食物或药物,可使体内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另能调理脾胃功能,为中、晚秋乃至冬季健康奠定基础。

与肉食相比,叶类、花菜和部分瓜果蔬菜的淡补功效更为突出,如茄子、鲜藕、绿豆芽、丝瓜、黄瓜、冬瓜、苦瓜等清淡食物都具有清暑化湿的功效。中医养生还提倡立秋后每天早晨喝粥,粥利于健脾,可助脾胃滋阴,平衡健旺的阳气。

立秋之后还要谨记“秋瓜坏肚”。不论西瓜或香瓜、菜瓜,都不能任意多吃,否则会损伤脾胃阳气。夏令大量食瓜虽不至于造成脾胃疾患,却已使肠胃抗病力有所下降。立秋后再大量生食瓜果,势必更助湿邪,损伤脾阳,腹泻、下痢等急慢性胃肠道疾病就随之发生。

秋天的主要气候特点是干燥,空气中缺少水分,人体同样缺少水分。古代就有对付秋燥的饮食良方:“朝朝盐水,晚晚蜜汤。”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则喝蜜水,这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养生、抗拒衰老的饮食良方。

起居调养:“早睡早起”忌贪凉

立秋之季已是天高气爽之时,应开始“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睡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之太过。秋季适当早起,还可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对于预防脑血栓等缺血性疾病发病有一定意义。

立秋时节,暑热未尽,虽有凉风时至,但天气变化无常,早晚温差大,白天仍然炎热。此节气中多加强夜里的睡眠时间很有道理,正好借此以补偿夏日的睡眠不足。秋季早睡,完全符合“养收之道”的养生原则。一般来说,秋季以晚9点至10点入睡,早晨5点至6点起床比较合适。睡前可吃些养心阴的食物,如冰糖百合莲子羹、小米红枣粥、藕粉或桂圆肉水等,有益健康;睡前用温水泡脚,可助睡眠。

“秋冻”,是顺应秋季自然收敛的养生需要的。适当秋冻可保证机体从夏热顺利过渡到秋凉,提高身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和抗寒能力,从而激发机体逐渐适应 冷环境,这对冬季常见的各种疾病,尤其是呼吸道疾病能起到积极的预防作用。专家建议,在温差变化不是很大的初秋别忙着加衣,特别是青壮年,原则是 “使身体略感凉意,但不感觉寒冷”。秋天也是锻炼孩子御寒能力的最好时段,增强他们的抗病能力,预防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专家提醒,初秋别给孩子穿得太厚,孩子极易因出汗而把内衣浸湿,待安静下来后,风一吹,就易感冒伤风。而应根据孩子的年龄、体质和气温变化灵活掌握“秋冻”,使其逐渐适应。但自身调节能力较差的幼儿、御寒能力减弱的老人、患有气管炎、胃炎、慢性病,以及体温调节功能差的人不适宜“秋冻”。

同时,入秋之后,昼夜温差大,而人体免疫力极大降低。长时间吹空调、风扇,或是在比较凉的夜间睡凉席,都可能导致局部酸疼、腹泻等问题。而关节炎、颈椎病、肩周炎、椎间盘突出等疾病,很容易因受凉而复发。

精神调养:安神养气莫悲秋

秋风秋雨使人愁,这并不完全是审美和心理方面的原因,也有着一定的生理原因。大脑底部的松果体,能分泌褪黑激素,它能诱人睡眠,使人意志消沉,抑郁不欢。夏日,由于阳光充足,这种褪黑激素分泌较少。入秋后,日照时间减少,强度减弱,这种激素分泌增多,情绪自然就容易消极,精神也容易萎靡不振。此外,在低温条件下,人的新陈代谢和生理机能处于受抑状态,易导致内分泌功能紊乱,从而进一步导致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出现心慌心悸、失眠多梦等症状。

专家认为,要克服悲秋情绪,在精神调养上,应培养乐观豁达的胸襟,保持心情舒畅,因势利导,宣泄积郁之情。要少一些怀旧情绪,多想想美好的未来,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以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宜安养神气,宁神定志,忌抑郁恼怒,保持愉快的心情,以使肺气清肃,保养肝脏。对呼吸系统来说,大笑能使肺扩张,人在笑中还会不自觉地进行深呼吸,清理呼吸道,使呼吸通畅。人在开怀大笑时,可吸收更多的氧气进入身体,随着流畅的血液行遍全身,让身体的每个细胞都能获得充足的氧气。

运动调养:轻松平缓不过度

立秋后,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好时期。秋季养生不能离开“收、养”这一原则,要把保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运动也应顺应这一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宜选择轻松平缓的项目。尤其是老年人、儿童和体质虚弱者,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

专家建议,登山是立秋之后户外运动的不错选择。登山能增强人体的呼吸和血液循环功能,使人的肺活量及心脏收缩力增大,对哮喘等疾病还可以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并能降低血糖,增加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爬山时温度变化较为明显,可使人的体温调节机制不断处于紧张状态,从而提高人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此外,立秋后郊游登山能使人吸收空气中更多的负氧离子,对人的神经系统具有良好的营养和调节安抚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有骨关节炎的患者不宜进行此项运动。对年老体弱者,也不可一味强调登山的保健效果。高血压、冠心病等患者更要量力而行,以防不测。同时,入秋后可逐渐进行一些步行、太极拳、洗冷水浴等耐寒锻炼,有助于提高人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提高心血管系统的功能。秋季人体的柔韧性和肌肉的伸展度下降,运动前要热身以舒展肢体,运动中不应突然加大运动量。

春分节气如何预防疾病?六种方法早起早睡,养肝


春分节气如何养生?春分要注意预防疾病,从现在开始逐渐预防春分容易得到的疾病容易发生的症状。所以从现在开始就要养护春分,保持健康。春分节气如何预防疾病保护健康?让我们和小编一起看看。

1.防止旧病复发

古谚语:百草复发,旧病复发。可见立春后是病多发的季节。春季多发病有肺炎、肝炎、流脑、麻疹、腮腺炎、过敏性哮喘、心梗、精神病等。因此,对于肝炎、过敏性哮喘、心肌梗塞等患者,应特别注意康复和预防。

2.早起早睡以养肝

《黄帝内经》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立春开始后,自然界充满活力,万物充满活力。这时,人们应该适应自然界充满活力的景象,早睡早起,早上散步,放松身体,情志不能随着春天的生气而违背。这就是适应春天的养生方法。如果你违背了这个方法,你就会损伤你的肝脏,因为这是春季生养的基础。因此,春天以舒适的身体、传达情志为养生方法。

3.不要过早减少衣服

春天不要减少衣服,秋天不要戴帽子。立春的气温还没有变暖,不要早点减少冬装。冬天穿几个月的棉衣,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天的环境温度相对平衡。从冬天转移到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大,过早减少冬装,气温下降就难以适应,身体抵抗力下降。病原菌乘虚袭机体,容易引起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和冬春传染病。

4.每天梳头100次

养生论说:春三月,每天梳头1200次。春天每天梳头是很好的养生保健方法。因为春季是自然阳气萌生升发的季节,此时人体阳气也顺应自然,具有向上向外升发的特点,表现为毛孔逐渐舒展,代谢旺盛,生长迅速。因此,春天梳头符合这个春天养生的要求,具有宣传抑郁、疏利血气、传达阳气的重要作用。

5.不吃补品和盐

很多人崇尚冬季补品,立春后补品应适度。一年四季都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特点。人生于自然,应顺应自然规律。冬天根据个人体质适量补充,符合冬藏养生原则。但是,在立春的这个时期,无论是食物补充还是药物补充,补充量都会逐渐减少,适应即将到来的春天的舒适、上升、条达的季节特征。与此同时,减少盐的摄取量也很重要。咸味进入肾脏,吃盐过多容易伤害肾气,不利于保养阳气。

6.多吃韭菜香菜

春天阳气初生,饮食调养不仅要提高阳气,还要投入脏腑,适当吃辛甘发散的东西,不要吃酸味。酸味进入肝脏,具有收敛性,不利于阳气生发和肝气疏散。食物可以选择辛辣的葱、香菜、花生、韭菜、虾等,不要吃辛辣的东西。

韭菜虾皮炒鸡蛋是立春季节的好药膳。韭菜洗净,鸡蛋2~3个,虾皮适量。韭菜切小段,鸡蛋破壳后打匀。炒锅上火,植物油烧温热后,放入虾皮煸炒至香。然后倒入均匀的鸡蛋,鸡蛋炒得稍微固定一下,然后倒入韭菜。炒一会儿盐,姜末,味精,再炒一会儿就行了。韭菜辛温发散,有助于人体阳气生发,舒畅,鸡蛋养血,此菜滋肝养血,阳气生发,适合立春食用。

本文Hash:a69a402f99001e0449f28f2f48c9a0c3a4b94dbe

声明:此文由 梦相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lady女性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