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得支原体肺炎的原因

小儿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一种全身性疾病,多以肺炎为主要表现,占小儿肺炎的20%,有的伴心肌炎,肝炎等。小儿支原体肺炎是学龄前儿童重要的致病原,中国医科大学材料统计7~10岁年龄组肺炎支原体感染高达75%,文献报道支原体肺炎占所有肺炎总数的10%~33%。常年可发病,以秋冬季较多,4~6年可呈一次流行,多见于5~18岁,但近年来发现发病年龄组已有变小的趋势,有报道最小年龄为37天,发病率有所升高,肺外合并症增多。

肺炎支原体是介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种微生物,主要经飞沫传播。肺炎支原体侵入呼吸道黏膜后,通过其特殊的结构,紧密吸附于易感宿主的细胞膜的受体上,在其表现增殖并释放毒性物质,如过氧化氢,酶,膜脂类等,造成组织损伤。肺炎支原体可经血行播散至全身任何器官;另外,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可产生自身抗体,导致多系统免疫损伤,引起多个系统的功能异常。

小儿支原体肺炎有什么症状?

患儿感染支原体肺炎后,常常有发热,即高、中度发热、低热,热程1-3周,刺激性咳嗽为突出表现,酷似百日咳,带有粘稠痰;婴幼儿发病急,病程长,病情较重,以呼吸困难、喘憋较突出。

部分出现全身多个系统的表现,心肌炎时出现胸闷、心跳、心慌、气促、发热,有的常常自觉气短、叹息;肝炎时出现胃口差、呕吐、腹部不适;脑膜炎时可出现神志变化、呕吐、头痛、抽搐等,也有出现各种皮疹。

肺炎支支原体感染有轻有重,表现不一,轻者症状只有反复咳嗽,常常被患者及家长忽视,部分可导致过敏性咳嗽,因此,咳嗽2周以上,有条件者应查胸片、支原体抗体,以确诊支原体肺炎。

小儿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一种全身性疾病,多以肺炎为主要表现,占小儿肺炎的20%,有的伴心肌炎,肝炎等,过去成为非典型肺炎。现在,随着诊断技术的发展,其检出率增高,发现也是小儿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日益受到重视。

诊断小儿支原体肺炎常用的检查项目有:

一、外周血 白细胞计数大多正常,可有增多,但也有白细胞减少者。

二、血生化 血沉增快,多为轻、中度增快。抗“O”抗体滴度正常。部分病儿血清转氨酶、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增高。

三、MP检测 早期患儿可用PCR法检测患儿痰等分泌物及肺组织中MP-16SRDNA或P1黏附蛋白基因,亦可从痰、鼻分泌物、咽拭子中分离培养出MP。

四、血清抗体检测 血清抗体可通过补体结合试验、间接血球凝集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等方法测定,或通过检测抗原得到早期诊断。

五、痰、鼻和喉拭子培养 可获肺炎支原体,但需时约3周,同时可用抗血清抑制其生长,也可借红细胞的溶血来证实阴性培养。发病后2周,约半数病例产生抗体。

六、红细胞冷凝集试验阳性,滴定效价在1∶32以上,恢复期 效价4倍增加的意义大。40~50%病例的链球菌MG凝集试验阳性,血中出现MG链球菌凝集素效价为1∶40或更高,滴度逐步增至4倍则更有意义。

七、X线检查 X线改变分为4种:

1、以肺门阴影增浓为突出;

2、支气管肺炎改变;

3、间质性肺炎改变;

4、均一的实变影。体征轻微而胸片阴影显著,是本病特征之一。有时伴胸腔积液,肺部X线变化较快也是其特点之一。

(1)呈支气管肺炎改变多:胸部摄片多表现为单侧病变,约占80%以上,大多数在下叶,有时仅为肺门阴影增重,多数呈不整齐淡薄片状或云雾状肺浸润,从肺门向外延至肺野,尤以 肺下叶为常见,呈支气管肺炎的改变。

(2)均一的实变影:少数呈均匀的实变阴影,类似大叶性肺炎实变影;可见肺不张;往往一处已消散而他处有新的浸润发生。

(3)间质性肺炎改变:有时呈双侧弥漫网状或结节样浸润阴影,呈间质性肺炎的改变,而不伴有肺段或肺叶实变。

(4)肺门阴影增浓:大部分患儿有肺门淋巴结肿大或肺门阴影增宽。

八、心电图和B超 必要时应检查心电图和B超,以明确有无心肌损害和肝脏损害。

支原体感染除了累及肺部外,可伴有肺外的表现,也有单以肺外表现为首发症状。故儿童如有发热、咳嗽,合并其他器官的症状,如心跳快、气短叹息等,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早期治疗,避免各器官继续受损。

如发现患儿伴有心跳、胸闷、气促等症状时,须注意患儿并发心肌炎的可能,应让小儿卧床休息,停止进行剧烈的体力运动,避免加重心脏损害。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西医治疗方法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包括一般治疗、对症治疗、抗生素的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肺外并发症的治疗。

一、一般治疗

1、呼吸道隔离:对患儿或有密切接触史的小儿,应尽可能做到呼吸道隔离。对住院患儿应尽可能将急性期与恢复期的患儿分开,细菌性感染与病毒性感染分开。以防止再感染和交叉感染。

2、护理: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保持室温在18~20℃,相对湿度宜在60%。

应注重休息、护理。供给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及足够的液体,多饮水,少量多次进食,给予足量的维生素和蛋白质。

保持口腔卫生及呼吸道通畅,经常给患儿翻身、拍背、变换体位,减少肺淤血,以利炎症吸收及痰液的排出。必要时可适当吸痰,消除黏稠分泌物。

必要时可服小量退热药,及服用中药。

3、氧疗:适用于病情严重有缺氧表现者,或气道梗阻现象严重者。

二、对症处理

1、祛痰:

目的:使痰液变稀薄,易于排出,减少细菌感染。

方法:加强翻身、拍背,雾化、吸痰,选用溴己新(必嗽平)、乙酰半胱氨酸(痰易净)等祛痰药。

2、止咳:

频繁剧烈的咳嗽影响患儿的睡眠和休息时,可适当给予镇静药水合氯醛或苯巴比妥。

酌情给予小剂量可待因镇咳,但次数不宜过多。

3、止喘:

对喘憋严重者,可选用支气管扩张药。

氨茶碱口服4~6mg/(kg·d)6h一次,吸入沙丁胺醇(舒喘灵)等。

三、抗生素的应用

应选用能抑制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

常用药物: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类、四环素类、林可霉素、克林霉素(氯林可霉素)、万古霉素及磺胺类如磺胺甲噁唑(SMZ)等。

支原体首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敏感,红霉素为首选药物。

1、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常用药物:红霉素、螺旋霉素、麦迪霉素、吉他霉素(白霉素)等。

A。红霉素:为首选药物,使用广泛,疗效肯定。

疗效:可消除支原体肺炎的症状和体征,但消除支原体肺炎效果不理想,不能消除肺炎支原体的寄居。

用法:常用剂量为50mg/(kg·d),轻者分3次口服治疗即可,重症可考虑静脉给药,疗程一般主张不少于2~3周,停药过早易于复发,常用口服剂有依托红霉素(无味红霉素)及红霉素肠溶片。

副作用:对胃肠道刺激大,可引起血胆红素素及转氨酶增高。

B。其他大环内酯类药物:罗红霉素及克拉霉素(甲红霉素)、阿奇霉素、吉他霉素(白霉素)、乙酰麦迪霉素(美欧卡霉素)、利福平和乙酰螺旋霉素。

2、氟喹酮类:

机制:通过抑制DNA旋转酶,阻断DNA复制发挥抗菌作用。

特点:抗菌谱广,对MP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在肺及支气管分泌物中浓度高,能穿透细胞壁,半衰期长达6.7~7.4h。

环丙沙星(环丙氟哌酸):10~15mg/(kg·d),分2~3次口服,也可分次静滴。

氧氟沙星:10~15mg/(kg·d),分2~3次口服、疗程2~3周。

3、四环素类抗生素:

有肯定疗效,但其毒副作用较多。

主要副作用:与钙相结合,影响骨骼和牙的生长

禁忌症:不宜在7岁以前儿童时期应用。

4、氯霉素和磺胺类:

特点:疗程较长,毒副作用较多,不宜长时间用药,较少用于治疗MP感染。

四、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适用于重症患儿:急性期病情发展迅速严重的MP肺炎或肺部病变迁延而出现肺不张、肺间质纤维化、支气管扩张或有肺外并发症者

常用药 :

地塞米松0.1~0.25mg/(kg·d)静滴。

泼尼松(强的松)1~2mg/(kg·d),分次口服,一般疗程3~5天。

氢化可的松或琥珀酸氢化可的松,每次5~10mg/kg静滴。

注意事项:应用激素时注意排除结核等感染。

五、治疗肺外并发症

根据病情使用激素,针对不同的并发症采用不同的对症处理办法。

小儿肺炎形成的具体原因

1、宫内感染:

宫内感染主要是通过胎盘传播,主要的病原体为病毒,如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肠道病毒等,常由母亲妊娠期间原发感染或潜伏感染复燃、病原体经血行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引起胎儿肺、肝、脑等多系统感染。因此,肺炎通常为宫内全身感染的一部分,疾病严重程度与宫内感染时间有关。孕母细菌、克雷伯菌、原虫或支原体等感染也可经胎盘感染胎儿,但较少见。

2、分娩过程中感染:

分娩时胎儿通过产道吸入污染的羊水或母亲宫颈分泌物感染肺炎。常见病原体为大肠埃希菌、肺炎链球菌、克雷伯菌、李斯特菌、E族溶血性链球菌等,也有病毒、解脲支原体或沙眼衣原体。早产、滞产、产道检查过多更易诱发感染。

3、出生后感染:

远较上述两种途径发生率高,主要感染途径呼吸道途径、血行感染、医源性途径。

本文Hash:dfcc846916250f64f310007a745104d945495da0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lady女性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