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类人不能喝蜂蜜 巧吃蜂蜜能治11种常见病!

很多人都知道喝蜂蜜有好处,但是你知道吗,有这三种人是不宜喝蜂蜜的。当然蜂蜜也可以治以下这些疾病哦。下面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吧!

蜂蜜是人类最为熟悉的蜂产品,其由蜜蜂从植物花朵中采集花蜜回巢辛勤酿造而成。其色香味质因采集的花卉、季节以及地区不同而各具特色。主要含有60多种人体所需的无机物和有机物、葡萄糖、果糖、酶值、蛋白质以及18种氨基酸。但是,目前认为有三种人不适合喝蜂蜜。

1岁以内婴幼儿不适合食用蜂蜜:蜂蜜在酿造、运输过程中,容易受到肉毒杆菌的污染,因为蜜蜂在采取花粉过程中有可能把被肉毒杆菌污染的花粉和蜜带回蜂箱。肉毒杆菌芽孢适应能力很强,在100℃的高温下仍然可以存活。由于婴儿胃肠功能较弱,肝脏的解毒功能又差,尤其是小于6个月的婴儿,肉毒杆菌容易在肠道中繁殖并产生毒素,从而引起中毒。

中毒症状常发生于吃完蜂蜜或含有蜂蜜食品后的8~36小时,症状常包括便秘、疲倦、食欲减退。虽然婴儿发生肉毒杆菌感染的几率很小,但医生还是建议:在孩子满1岁以前,不要给他吃蜂蜜及其制品。此外,专家还提醒,1岁以上的婴幼儿喝蜂蜜也要慎重,食用的量与大人相比要适当减少。

糖尿病人不能服用蜂蜜:每百克蜂蜜碳水化合物中葡萄糖约为35克,果糖40克左右,蔗糖约2克,糊精约1克。葡萄糖和果糖均为单糖,进入肠道后无需消化可直接被吸收入血,使血糖升高,蔗糖和糊精略经水解后即可被吸收,因此,蜂蜜的升血糖作用特别明显。

肝硬化患者不能喝蜂蜜:一般来说乙肝患者非常适宜喝蜂蜜,因为蜂蜜提供的单糖不需要肝脏分解合成,可以降低肝脏的负担,但是肝硬化患者却不能喝蜂蜜,因为会加重肝脏的纤维化。

感冒了多半会咳嗽,而蜂蜜有止咳的作用,于是很多人感冒时会喝蜂蜜缓解咳嗽症状。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药剂科教授孙广红提醒大家,感冒药最好不要和蜂蜜一起喝。

蜂蜜具有润肺止咳的作用,适用于肺燥咳嗽。如果咳嗽少痰,或痰少而黏,或者干咳无痰,可以冲蜂蜜喝。但如果正在服用退烧药或含退烧成分的感冒药,不宜同时服用蜂蜜。

很多感冒药,如泰诺、快克、感立克、感冒清等都含有解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它遇到蜂蜜会形成一种复合物,影响机体对其的吸收速率,从而减弱退烧作用。

同理,凡是含蜂蜜的中成药,如止咳糖浆、川贝枇杷膏等都不宜和上述感冒药同服。另外,蜂蜜主要通过润肺来达到止咳作用,感冒引起的咳嗽多因外感所致,不宜滋补,最好不要喝蜂蜜。蜂蜜不可多服。蜂蜜中的葡萄糖和果糖属于单糖,一次进食过多,可使血糖升高。目前没有一个标准的说法,但正常情况下成人每天1-2匙约20克左右为宜。

蜂蜜不宜加热服用。蜂蜜中含有人体代谢中期起重要作用的酶,如淀粉酶等,加热后会失去活性,营养价值消失。固以不超过50摄氏度得温开水调服。

蜂蜜最好饭前1—1.5小时或饭后2—3小时服用,可以避免刺激肠胃。另外存放时避免接触金属物品。蜂蜜呈酸性,保存时,不要使用金属容器,以免发生化学反应。

巧吃蜂蜜能治11种常见病

适应症:干燥上火。

用梨蒸水,然后加入2勺左右的蜂蜜,可达到润肺润燥的功效;或用银木耳炖汤,再加入适量蜂蜜也能润肺止咳。

适应症:便秘。

用大米50—100克,香蕉200克,蜂蜜适量。将大米熬粥后,加入切成小段的香蕉,然后加入蜂蜜,待凉后食用,可润肠通便。

适应症:高血压。

用鲜芹菜100—150克,蜂蜜适量。将芹菜洗净捣烂取汁,加蜂蜜炖服。每日服用一次可有效降血压。

适应症:冠心病。

丹参10克、首乌10克,水煎取汁,冲蜂蜜1—2勺内服,对治疗冠心病有帮助。

适应症:抵抗力低下。

早上起床后和晚上睡觉前,喝牛奶时加入一小勺蜂蜜,可起到抗疲劳、增强抵抗力的效果;或用灵芝10克煎水后,取汁加入蜂蜜也可起到增强抵抗力的效果,特别适合癌症患者手术后食用;此外,用人参泡水,加入蜂蜜1勺,能益气补气。

适应症:眼睛干。

用菊花3克和枸杞10克,将二者泡水后,加入2勺蜂蜜,可明目、养肝肾。

适应症:月经过多。

用适量红枣加蜂蜜熬粥,能起到补血益气的功效。

适应症:慢性咽炎。

用麦冬10克、桔梗10克、甘草3克泡水后,加入蜂蜜,对缓解慢性咽炎有帮助。

适应症:腰痛肾虚。

用核桃5个、蜂蜜2勺,将核桃仁加水煮15分钟,加入蜂蜜可补肾健脑;或用油将核桃炒黄,然后加入鸡蛋,再加入蜂蜜,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适应症:美容养颜。

用蜂蜜和燕窝一起煎水喝,可达到美容养颜的效果;此外,用蜂蜜和其他食品如葡萄汁等一起做面膜也能取得很好的美容效果。

适应症:心烦气躁。

用百合100克、粳米100克熬粥后,加入蜂蜜,在晚上睡觉前喝,可养心安神;或用玫瑰花泡水后,加入蜂蜜,可舒肝益气,心情舒畅。

糖尿病患者不能服用蜂蜜水?三种人不应该喝蜂蜜水


自古以来,蜂蜜一直是养生家最受尊敬的食物之一。细数一下,吃蜂蜜的好处出乎意料。是公认的保健养生的好食材,以甜美的口感深受大众喜爱。但是,就像所有的东西都有正反两方面一样,无论多么好的食物,别人的补药也许是你的毒药。

蜂蜜的好处

1、抗疲劳、防止过敏:

蜂蜜产生的能量比牛奶高约5倍,可以在短时间内补充人体的能量,消除人体的疲劳和饥饿。经常服用可以使人精神焕发,提高记忆力。蜂蜜可以缓解花粉等引起的过敏症,长期服用,缓解哮喘的发作。每天喝一勺蜂蜜可有效减少哮喘、瘙痒、咳嗽及干眼等季节性过敏症状发生概率。

2、消积食,清肠道:

蜂蜜可促使胃酸正常分泌,增强肠蠕动,能显著缩短排便时间。若有积食,可以每天早晚空腹喝一杯蜂蜜水。蜂蜜引泻效果好,没有副作用,但不要吃得太多。不那样的话,可能会引起腹泻。习惯性便秘者可以早晚用温水冲洗蜂蜜。

3、润肺止咳:

蜂蜜润肺,具有一定的止咳作用。

喝蜂蜜有禁忌

1、糖尿病患者不能服用蜂蜜:每百克蜂蜜碳水化合物中葡萄糖约35克,果糖约40克,蔗糖约2克,糊精约1克。葡萄糖和果糖均为单糖,进入肠道后无需消化可直接被吸收入血,使血糖升高,蔗糖和糊精略经水解后即可被吸收,因此,蜂蜜的升血糖作用特别明显。从这一点来看,糖尿病人是不能服用蜂蜜的。

2、肝硬化患者不能喝蜂蜜:一般乙型肝炎患者非常适合喝蜂蜜。蜂蜜提供的单糖不需要肝分解合成,可以减轻肝脏的负担,但肝硬化患者不能喝蜂蜜。因为肝脏的纤维化会加重。

3、服用感冒药的人:感冒咳嗽多,蜂蜜有止咳作用,很多人感冒时喝蜂蜜缓和咳嗽症状。但是感冒药最好不要和蜂蜜一起喝。许多感冒药物,如泰诺、快克、感冒清等含有解热镇痛药物对乙酰氨基酚,蜂蜜形成复合物,影响机体对其吸收速度,减弱退烧作用。

4、不经过精炼或放置的蜂蜜不能吃:不经过精炼的蜂蜜中有与蜂毒成分相同的物质,进入人体后会引起免疫反应。服用长期放置棉状物的枣花蜜也会产生严重的中毒反应。

100岁注意:美味的蜜水是这样制作的

原料:柠檬、蜂蜜

程序:

1、柠檬用盐洗外皮,去蜡,去污。也可以用盐水浸泡30分钟。然后把柠檬的两端去蒂,切成薄片(切柠檬的刀是有利的。否则,切是偏差,容易切)

2、准备无水无油的玻璃密封罐。

3、加一片柠檬,加一勺蜜;加一片柠檬,加一勺蜜。重复。直到把所有柠檬都腌进去。蜜一定要腌过柠檬片。

4、盖好盖子,放入冰箱冷藏室保存。

5、冲水的时候直接夹出一两片,再挖两勺蜂蜜柠檬汁,一起来用温水冲泡。(不能用热水,会破坏蜂蜜的营养成分)

6、泡一夜就能喝。三四天后味道会更好。

※特别注意:每次夹柠檬片和柠檬蜜的器具没有水,没有油,没有唾液,在冰箱里保存至少1个月以上也没有问题。

孕妇能喝蜂蜜吗?注意三种蜂蜜孕妇不能喝


蜂蜜健康食品,也适合孕妇孕期食用。蜂蜜具有清热、润肠、安神、补气等多种效果,孕妇适当饮用蜂蜜,有效预防便秘胎毒有效。但是,并非所有的蜂蜜都能喝。孕妇喝蜂蜜时,以下介绍的三种蜂蜜绝对不能喝。

孕妇不适合喝哪种蜂蜜

1、枣花蜜

怀孕期间容易便秘,枣花蜜不缓解便秘,反而增加便秘的蜂蜜。

2、益母草蜜

益母草蜜有活血调经的作用,对于妇科月经不调、经血过多、痛经闭经有很好的作用,但是孕妇不宜食用。就像桂圆活血胎气一样,益母草蜜也不适合孕妇服用。另一方面,益母草蜂蜜一个是益母草的小蜜源,花期短,很少有蜂场去采摘,市场上假货太多。

3、蜂王浆

孕妇不能吃蜂王浆。蜂王浆中的荷尔蒙刺激子宫,引起子宫收缩,妨碍子宫内胎儿的正常发育。

此外,孕妇不适合喷洒农药花的蜂蜜,如油菜蜂蜜、枣蜂蜜、荔枝蜂蜜。枣花蜜和荔枝蜜也是一等蜜,但怀孕时安全第一。

建议孕妇吃蜂蜜

建议孕妇吃槐花蜜、百花蜜、荆条蜜。与枣花蜜相比,槐花蜜和荆条蜜安全得多。这些花蜜,因为开花不需要结果,一般不会有人在花上喷药。而且,在这些植物生长的深山中,空气清新,安全无污染,适合孕妇。

另外一方面荆条蜜缓解便秘的效果最好,槐花蜜则利于清除血管内的垃圾。百花蜜营养最丰富,也适合孕妇。

作为孕妇,最好喝最好的蜂蜜,土蜂蜜比意大利蜂蜜好。土蜂蜜活性物质多,口感好,含水量低。如果买不到土蜂蜜,真的意味着蜂蜜也不错。

孕妇喝蜂蜜迟早不能喝蜂蜜水。原因是蜂蜜水中含有相应的糖分,而不是以单纯的水的形式存在,饮用后,体内蜂蜜中的糖分通过人体代谢变成葡萄糖被人体吸收利用,失去了清晨第一杯水清洁体内环境的作用。

但是,喝蜂蜜水的时间迟早也不是一般的说法,不适合所有人。例如,有些人大便困难,早起喝蜂蜜水有助于排便,早上起床喝蜂蜜水比较好。

蜂蜜忌热服用,会损失维生素,使生物酶失活,降低了原本蜂蜜的营养价值,使用凉白开水60度左右食蜜为佳。我的一般做法是用热水和冷白热水相同的温度冲走。

本文Hash:b9a25fb27e631b691c34da35cabc23f89edc9f77

声明:此文由 梦相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lady女性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