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虾不能喝橙汁吗?

虾是一种常见海鲜,而橙汁是一种果汁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很多人好奇的是吃虾不能喝橙汁吗。这是肯定的,吃虾的时候再喝橙汁,很容易产生毒性反应,所以应该注意虾和橙汁的分开食用。

1.喝橙汁时不能吃龙虾:吃海鲜时不能吃含维生素c的食物或者饮料,两者加在一起会产生毒性反应,橙汁里面维生素c含量不多,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是以后建议还是少喝为好

2.多种海产品,如虾、蟹、蛤、牡蛎等,体内均含有化学元素砷。一般情况下含量很小,但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可能使这些动物体内砷的含量达到较高水平。虾体内所含弗的化学价是五价,一般情况下,五价砷对人体是没有害处的。理论上讲,高剂量的维生素C(一次性摄入维生素C超过500毫克)和五价砷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会转变为有毒的三价砷(即我们常说的“砒霜”),当三价砷达到一定剂量时可导致人体中毒。虾体内的砷由无害向有害“转化”的过程需要大剂量维生素C的参与。只有在大量吃虾的同时,一次性服用500毫克维生素C片,才可能导致“砒霜”中毒。

3.橙汁里含有很多维生素C,虾含有大量浓度较高的-五钾砷化合物。这种两种物质本身对人体并无毒害作用!但是两者一起服用后,由于化学作用,使原来无毒的-五钾砷,转变为有毒的三钾砷。指导意见:建议:虾和橙汁千万不要一起吃。如果吃多了,可能导致死亡的现象。

网上流传喝酒不能吃海带是真的吗?喝酒能不能吃海带?

网上流传喝酒不能吃海带是真的吗?喝酒能不能吃海带?不能吃的话,会是什么原因?

开封市中心医院全科副主任医师张艳凯回复:建议平时爱喝酒的人,最好在喝酒的时候不吃海带,不管是海带还是啤酒,都属于高嘌呤类的食物,所以针对尿酸偏高及痛风人群是不宜食用的。海带肉质厚,纤维少,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被称为“含碘之王”。另外,海带几乎不含脂肪及热量,维生素含量也微乎其微,但它所含的矿物质元素却极其丰富,如钾、钙、钠、镁、磷、硫、铁、锌、硒等多种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成分。喝酒的时候可以吃一些清淡的蔬菜,空腹的状态下最好别喝酒,很容易出现醉酒的症状。平时血压较高的人,可以适当的吃一些海带降压,海带表面甘露醇和碘乙酸,在浸泡时间过长及用力搓洗后会大量损失。因此,海带在食用前不易久泡或用力搓洗。孕妇及哺乳期要尽量少吃海带,以避免大量的碘进入胎儿(婴儿)体内,引起甲状腺功能障碍。

虾和牛肉能一起吃吗?虾不能和什么一起吃?

虾的蛋白质含量很丰富,但是吃虾时还是有很多禁忌的,很多食物不能和虾一起吃,如果不注意就很容易中毒,虾和牛肉能够一起吃,但是和维生素C的水果就不适合了。

一、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

虾肉中含有高浓度五价砷化合物,其本身对人体无害,但若同时服用大量维生素C时,五价砷会被还原成三价砷,也就是三氧化二砷,俗称砒霜,会导致急性砷中毒,严重者还会危及生命。因此吃虾时不要和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一起吃,如柠檬、柑橘等。

二、鞣酸含量较多的食物

因为虾肉含有较高的蛋白质、钙、磷等营养素,如果同含鞣酸量较高的食品一起吃,不仅会降低虾肉的营养成分,而且会使其中的钙类与鞣酸结合,生成一种不易消化的物质,导致呕吐、头晕、恶心、腹痛等症状。因此,茶叶和柿子、葡萄、石榴、山楂等含鞣酸较多的食物,不宜和虾一起吃。

三、不能和虾一起吃的其他食物

南瓜:虾和南瓜同食会引起痢疾,可以用黑豆、甘草解毒。

果汁:吃虾喝果汁会导致腹泻。

黄豆:虾和黄豆同食会消化不良。

红枣:虾皮和红枣同食会中毒。

金瓜:虾和金瓜同食会出现拉痢。

番茄:河虾与番茄同食容易出现食物中毒。

猪肉、鸡肉:海河虾子万万不可同猪肉、鸡肉同食,同食会产生肝肾衰竭。

四、虾的吃法有哪些?

茄汁明虾

原料:明虾半斤、青豆两勺、笋丝少许、生姜、葱、糖、番茄酱、生粉盐、味精适量。

做法:

1、大明虾剪去头须及长脚洗净沥干,笋、青豆洗净备用。

2、烧红锅,下油,爆香姜和葱,放入明虾两面煎至金黄五层熟,加入料酒,盐,少许清水加盖焖三分钟加番茄酱烧至汁浓,即可上盘。

3、烧红锅下油,笋丝及青豆翻炒加盐,味精,湿生粉勾芡待滚后淋在明虾边,便可食用。

油爆大虾

原料:活大河虾350克,酱油20克,葱段2克,醋15克,白糖25克,熟菜油500克,绍酒15克。

做法:

1、将虾剪去钳、须脚,洗净沥干水。

2、炒锅下菜油,旺火烧至九成热(冒起青黑色的烟),将虾入锅用手勺不断推动,约5秒钟即用漏勺捞起,待油温回升到八成热,再将虾倒入复炸10秒钟,使肉与壳脱开,用漏勺捞出。

3、将锅内油倒出,放入葱略煸,倒入虾烹入绍酒,加酱油(不要太多,多了影响虾的颜色,不美观)、白糖及少许水,颠动炒锅烹入醋,出锅装盘即成。

本文Hash:75333ff03cc7e7489fe34b131cda60fa7ba159ce

声明:此文由 jingling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lady女性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