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套叠的症状

小儿肠套叠是婴幼儿经常发生的疾病,多见一岁左右的孩子,尤其是四个月到十个月的孩子,早期表现也是不一样的。
主要表现为哭闹不止、频繁呕吐。此时要观察宝宝哭闹时是否有面色的改变以及呕吐的情况,及时带孩子就诊,便于早期发现肠套叠。
其次,如果孩子肠套叠时间长了,除了哭闹、呕吐外,孩子可能出现腹痛,触摸腹部有包块,同时出现明显的血样便、果酱样大便等,是肠套叠的最典型的症状,此时绝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及时带孩子到医院检查。
目前,诊断小儿肠套叠的主要仪器是B超,可以明确诊断,便于及时治疗。

小儿肠套叠的症状表现

小儿肠套叠的症状表现如下:

腹痛

小儿肠套叠以腹痛就诊者为90%以上。多见健康婴儿突然剧烈哭闹,面色苍白,出冷汗,下肢屈曲或腹部翻挺,持续2-3分钟,安静5-10分钟后又出现哭闹现象,如此反复发作后间隔缩短,进入嗜睡状态,24h以后发作频率下降,剧烈程度也可因嗜睡而掩盖。若发生肠坏死、肠麻痹后,腹痛可失去阵发性发作特征。有不足10%的婴儿可表现为无痛型肠套叠,就诊时已精神萎靡、嗜睡。

呕吐

呕吐是婴儿肠套叠早期症状之一,在阵发性哭闹不久出现。呕吐物开始为奶汁、乳块或其他食物,以后转为胆汁样物,患儿常常拒绝哺乳或饮食。较晚期呕吐物为粪臭性液体,此时说明肠套叠引起的梗阻已十分严重。

便血

家属往往发现患儿便血立即来院就诊。早者可在发病后3-4小时出现,约85%病例在发病后6-12小时发生,多为暗红色果酱样便,几小时后可重复排出几次。无自行排便者,肛门指诊时指套可见染血。

腹部包块

在病儿安静时进行腹部触诊,约80%的病例可在右上腹肝下触及腊肠形肿块,表面光滑,略带弹性,可活动,轻压痛,肿块多沿结肠区分布。晚期发生肠坏死或腹膜炎时,腹胀明显,不易扪及肿块。

全身情况

随着病情加重,并发肠坏死或腹膜炎时,常有严重脱水和高热、昏迷及休克等中毒症状。患儿逐渐出现精神萎靡,表情淡漠,有明显的腹膜炎体征。

四大症状提示小儿肠套叠,小儿肠套叠有何原因

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急性肠套叠最多见于婴儿期,以4~10个月婴儿多见,2岁以后随年龄增长发病逐年减少。下面我们看看小儿肠套叠的症状有哪些?

四大症状提示小儿肠套叠

1、阵发性哭闹,由于婴儿不会诉腹痛,故表现为突然发生哭闹、屈腿、面色苍白,腹痛缓解时仍可玩嬉或入睡。

2、呕吐,婴幼儿阵发性哭闹开始后不久就会出现呕吐,最初呕吐物为奶块或食物,以后可带有草绿色的胆汁,甚至吐出有粪臭味的液体。

3、便血,起病数小时后可排出暗红色血便或粘液的粪便,像果酱样,有时可排出深红色血水或鲜血便。

4、腹部肿块,肠套叠肿块的部位,依套入点和套入程度而定,以右下腹或右上腹为多。

小儿肠套叠有何原因

1、饮食改变

生后4~10个月,为添加辅食及增加乳量的时期,也是肠套叠发病高峰期。由于婴儿肠道不能立即适应所改变食物的刺激,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引起肠套叠。

2、回盲部解剖因素

婴儿期回盲部游动性大,回盲瓣过度肥厚,小肠系膜相对较长,婴儿90%回肠瓣呈唇样凸入盲肠,长达1厘米以上,加上该区淋巴组织丰富,受炎症或食物刺激后易引起充血、水肿、肥厚,肠蠕动易将回盲瓣向前推移,并牵拉肠管形成套叠。

3、病毒感染或其他原因

引起回盲部集合淋巴结肿大因素:小儿腺病毒或轮状病毒感染后,可引起末端回肠集合淋巴结增生,局部肠壁增厚,甚至形成肿物向肠腔突起构成套叠,加之肠道受病毒感染或其他原因刺激,蠕动增强,导致发病。

4、免疫反应不平衡因素

原发性肠套叠多发生于1岁以内,是机体免疫功能不完善时期,肠壁局部免疫功能易破坏,蠕动紊乱而诱发肠套叠。继发性肠套叠多因肠壁或肠腔内器质性病变,如肠息肉、肿瘤、肠壁血肿、梅克尔憩室、肠囊肿翻入肠腔,牵带肠壁作为起点而引起肠套叠,发病率约占2%~5%。

小儿肠套叠需注意

未明确病因之前,不可轻易用止痛药,以免误诊。

引起肠套叠的原因较多,灌肠复位后要及时进行中医调气和血治疗,以防复发。

注意饮食卫生,进食要定时定量,勿过食生冷、寒凉之品。

注意保暖,保护腹部勿受寒冻。

平时,可以经常按摩宝宝腹部:让宝宝仰卧,家长将手心搓热,置于宝宝腹部,顺时针方向揉摩2~5分钟,然后掌心对准脐部作腹部振颤按摩1分钟。经常按摩可促进消化,强健宝宝的肠胃功能。

本文Hash:a31b5ae389e3bed0591e115ffd9cc30893bb3af5

声明:此文由 nihao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lady女性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