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痛护理常见的问题

很多疾病在治疗的时候,都离不开护理工作,牙痛这种疾病也是一样的,这些疾病发病后引起的牙痛,往往是无法忍受的,那么大家知道这种疾病应当怎么护理吗,接下来就来为大家介绍牙痛护理常见的问题,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1、漱口:如果菜屑陷入牙缝,含一口水(温度近似体温),用力漱口。无效,可使用牙线剔除,但切勿伤及牙龈。

2、按摩手:取一冰块压住拇指与食指骨头相连的“V”字地带5~7分钟。加拿大研究院发现,此法能干扰牙痛神经的冲动传导。

3、善待受伤牙齿:假使牙痛是由于牙齿被外力撞击,则就餐时尽量不要碰那部位。如果牙齿伤势较轻,彻底让它休息一阵,就可恢复咀嚼功能

4、冰敷:就像治疗瘀伤一样,冰敷最靠近牙痛部位的脸颊。每次敷15分钟,一天至少3~4次。

5、勿张嘴:冷空气接触到不健康的牙齿会感到牙痛,所以说话的时候控制嘴型,唱卡啦OK时遇高声部宁可跑调,也别张大嘴。

6、服阿司匹林:牙痛时把阿司匹林直接放在疼痛的牙龈上是很不好的治疗方法。如果想达到止痛效果,应每4~6小时服1片阿司匹林。

7、避免热疗:热敷或许能缓解牙痛,但假使牙齿发生感染,热敷将使感染扩散到其他部位。

在生活中一定要积极的做好预防,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是十分重要的,并且要定期的对口腔进行清理,保持口腔卫生也是避免牙痛的关键。

新生儿常见问题的护理治疗,宝宝常见问题的护理治疗


脐炎、脐茸的预防和治疗:

病症:宝宝出生后,脐带被切断,几小时后脐带的残端变成棕色,逐渐干枯、发黑,3~7天时从脐根部自然脱落。脐带脱落后,根部往往潮乎乎的,这是正常现象,但如果脐部有脓性分泌物、臭味或脐带表面发红,甚至发热时,说明可能已发生脐炎,应及时去医院处理。脐带脱落以后,脐部总是不干燥,仔细观察呈粉红色,有绿豆大小的新生物,犹如葡萄串,表面常有渗液,甚至有脓液,这就是脐肉芽胆,又叫脐茸。这是由脐断端长期不干燥受到细菌感染,有慢性炎症刺激的结果。

处理方法:在脐带未脱落以前,家长每天要注意观察脐部有无渗血、渗液。每天可用消毒棉签蘸75%的酒精,擦拭脐带根部,并轻轻擦去分泌物。每天l~2次即可,不必包裹纱布,更不要用厚塑料布盖上,再用胶布粘上,这样很容易滋生细菌,酿成脐炎乃至脐茸。一旦出现上述的脐炎和脐茸病症,则应尽快请医生诊治,不可在家盲目给宝宝治疗。

育儿金点子:如遇到脐茸病症,一般医生都会清除肉芽,然后用l%硝酸银溶掖灼烧创面。这个操作有可能也会让父母去操作,但是要注意用硝酸银处理时,注意勿烧伤周围皮肤。

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

病症:大部分新生儿在出生后2~3天会出现皮肤、黏膜、眼睛白眼球发黄,4~5天黄疸最重,可能会涉及到躯干和四肢近端,7~10天逐渐消退。除了黄疸以外,孩子没有其他异常,精神好、吃奶香,大便也没什么异常,这就是生理性黄疸。据统计,足月儿中有70%~80%的宝宝都会出现此现象。黄疸持续时间可达2~3周,它对孩子的生长发育无任何不良影响,不必特殊治疗。新生儿发生黄疸的原因与以下生理特点有关:

(1)新生儿红细胞多,破坏后产生的胆红素多;

(2)肝脏功能尚不完善,参加胆红素代谢的旰脏酶的量和活性均较差,胆红素到肝脏后变成结合胆红素并排除的过程受影响;

(3)胆道排除胆红素的功能尚未完善;

(4)胎便黏稠,从大便排除胆红素的过程受影响。上述原冈促使胆红素在体内堆积,7天后各项功能逐步完善,新生儿黄疸也随之减轻并消退。

新生儿发生黄疸有生理性的,也有病理性的,病理性的黄疸有以下表现:黄疸出现早,可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程度重,发展快,不仅面黄、白眼球黄,可能手心足心都出现黄染,并伴有宝宝精神差、嗜睡、不吃奶,甚至有高热、惊厥、尖叫等。核黄疸一旦发生,病死率极高,即使存活也会留有后遗症,如智力落后、手足抽搐、视听障碍、头抬不起来、流口水等等。这种病理性的黄疸称为核黄疸,又称胆红素脑病。病情严重,如果延误治疗就会发生核黄疸,造成脑神经系统不可逆转的损害,必须及早到有良好治疗条件的儿科去进行综台治疗。

处理方法:针对此病,重要的是预防为主,对黄疸出现早的、胆红素高的应积极治疗,疑有溶血病的作好换血准备,防止核黄疸的发生。

育儿金点子:有人认为新生儿母乳性黄疸(轻中度者)可通过适当调整哺乳次数来治疗,当胆红素升至216~273μmol/L时,暂停母乳喂养48小时、改为配方奶。停母乳后使胆红素水平降至安全范围,可恢复喂母乳,此时胆红素浓度可轻度升高,而后逐渐下降。停母乳期间要定时将母亲乳房内的乳汁吸出,以维持母乳分泌。对于重变母乳性黄疸的宝宝,建议停母乳改喂配方奶并进行蓝光治疗,同时可以服中药退黄汤,或住院对症治疗。

新生儿护理5种常见问题?宝宝护理5种常见问题


新生儿护理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尤其是对于新手父母。当宝宝出现什么不适后,又无法表达,不了解情况的父母只能手足无措。下面列出5种新生儿护理中常见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低体温

众所周知,胎儿温度一般比母体温度高0.5℃。

出生前,宝宝在妈妈体内正常宫内环境温度保持在36.7—37.3℃之间,出生后由于环境稍低,机体需要动用较多的热量来维持新生儿体温。新生儿主要靠棕色脂肪产热。

此时,宝宝为了维持正常体温和代谢,首先耗氧量需增加2-4倍以上,故呼吸较快,另外,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又很容易散热。

同时,我们成人感觉最舒适的温度在23-26℃之间,问题在于,这个室温对于新生儿就过低了。

所以,如果宝宝生后不注意保暖,持久的低温环境会使新生儿消耗过大,并造成代谢性酸中毒、低血糖、微循环障碍、血液粘稠度增加等一系列机体内环境变化,久而久之,就影响宝宝的体重和身高的增长。

饥饿

新生儿生后基础热量消耗为50kcal/kg,每日总热量约需100-120kcal/kg。

一般而言,饥饿后的代谢变化首先表现为血糖下降,肝糖异生增加,机体蛋白质分解,脂肪消耗,引起组织器官重量减轻,功能下降,当宝宝面临饥饿时也不例外。

新生儿生后吸吮力普遍较弱,消化功能差,水分丢失多,所以,出生7-10天左右,新生儿可能会出现生理性体重下降。

如果生后喂养延迟、喂养不足,还会影响新生儿体内多种重要激素分泌水平变化,引起其胃肠排空运动延迟,消化酶分泌减少,肠上皮细胞萎缩,从而导致日后的消化吸收功能减弱。

目前,每天门诊就有许多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生长发育迟缓的宝宝来就医,那么问诊时追溯病史,大多父母在新生儿期的喂养都不是很积极,私以为这种情况可能与新生儿期饥饿有关。

吸收不良综合征

新生儿吸收不良综合征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小肠的先天性消化酶缺乏,或继发于肠道感染后,导致小肠壁粘膜上皮细胞损伤,功能障碍,产生以腹泻为主的肠道功能紊乱,并可导致生长发育迟缓甚至停滞。

其主要表现在乳糖不耐受和牛奶蛋白过敏等。

其实新生儿有吸收不良综合征也不必刻意给宝宝减少饮食,可以仍旧坚持母乳喂养,待月龄大些后适当添加酸牛奶,或者适当提早增加辅食,试用要素饮食(一种化学精制食物,含有全部人体所需的易于消化吸收的营养成分),逐渐肠道脱敏。

不过,前提一定是摄入的热量必须要能满足新生儿生长发育需要。

新生儿泌尿系感染

新生儿肾盂、输尿管较宽,输尿管壁肌肉和弹力纤维发育未完善,弯曲度大,且女婴尿道短,男婴包茎污垢积聚,再加上新生儿免疫力较低,这就非常容易引起泌尿系感染,而且症状不典型。

如果新生儿出现不明原因发热、吃奶减少、皮肤苍白、表情不愉悦,或者嗜睡、不吃、不哭、不动、黄疸退而复现等,又查不出其他原因,请家长一定要注意留取尿液标本送医院做尿常规和艾迪氏检查。

新生儿外伤

新生儿关节韧带比较柔嫩,组织器官发育不成熟,颅骨软,如果在沐浴、更衣、换尿片时用力不当,容易导致锁骨骨折、髋关节脱位、桡骨小头脱位、青枝骨折等,有时轻微的脑部碰撞都容易引起脑震荡。

而新生儿患以上疾病时不会表达,痛苦时多数表现为神情淡漠、吃奶减少、少动。如果损伤后家人没能及时发现,持续时间久了很可能影响生长发育。

建议平时新生儿家庭护理操作时一定要用力轻柔,平稳抱放,防止滑落, 细心检查。

本文Hash:97561ec641287e7b7ccec6781f051f45ea320424

声明:此文由 BitettFa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lady女性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