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可能发生肾病,乙型肝炎有什么外在表现?


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型肝炎)是指乙型肝炎病毒被检测为阳性,病程半年以上或发病日期不明确,临床上有慢性肝炎的表现者。临床表现为无力、恐惧、恶心、腹胀、肝区疼痛等症状。肝大,质地中等硬度,轻压痛。病情严重者可伴有慢性肝病面、蜘蛛痣、肝掌、脾大,肝功能异常或持续异常。根据临床表现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介绍乙型肝炎的相关表现。

乙型肝炎的6种表现介绍

本病潜伏期为6周~6个月,一般为3个月。从肝炎病毒入侵到临床出现最初的症状,这个时期被称为潜伏期。潜伏期因病原体的种类、数量、毒力、人体免疫状态而异。

1、全身表现

患者身体疲劳,容易疲劳,可伴随轻度发热等。失眠、多梦等可能与此有关。

2、消化道表现

肝炎时,肝功异常,胆汁分泌减少,食欲不振、恶心、厌油、上腹部不适、腹胀等常见。

3、黄疸

病情严重时,肝功能受损,胆红素摄取、结合、分泌、排泄等障碍,血液中胆红素浓度提高。胆红素排出尿液,尿液颜色发黄,是黄疸的最早表现。血液中胆红素浓度持续增加,可引起眼睛、皮肤黄染。由于胆汁酸排放障碍,血液中胆汁酸浓度增高,过多的胆汁酸沉积在皮肤上,刺激末梢神经,可引起皮肤瘙痒。

4、肝区疼痛

慢性乙型肝炎一般无剧烈疼痛。有些患者右上腹、右季肋部不适、疼痛、压痛或敲击疼痛。肝区疼痛严重时,要注意胆道疾病、肝癌、肠胃疾病的可能性,以免误诊。

5、肝脾肿大

由于炎症、充血、浮肿、胆汁淤积,患者常有肝肿。晚期大量肝细胞破坏,纤维组织收缩,肝脏可缩小。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早期,脾脏无明显肿胀,门静脉高压时,脾脏充血,脾脏肿胀。

6、肝外表现

慢性乙型肝炎,特别是肝硬化患者的脸色暗淡,被称为肝病的脸。手掌大,小鱼间显着充血称肝掌。皮肤上放射状扩张的形状像蜘蛛的毛细血管团一样被称为蜘蛛痣,其他部位也可以出现。男性勃起功能障碍、对称性或不对称性乳腺增生、肿胀疼痛和乳房发育,偶尔可误诊为乳腺癌的女性月经失调、闭经、性欲减退等。这可能与肝功能减退、雌激素灭活减少、体内雌激素增多有关。

乙型肝炎有什么外在表现?

一、皮肤病变:其特点是关节症状出现后不久,半数患者皮肤发生变化,从红斑到丘疹和淤泥斑,最后发展为血管神经性浮肿,慢性乙型肝炎可出现结节性红斑等。

二、肾病变:多见,早期出现蛋白尿、血尿、颗粒管型,形成免疫复合物肾炎。发病时以肾炎的表现为主,暂时以肾病的表现为主,没有一定的规则。

三、关节炎:急性乙型肝炎前驱期,约20%-40%的患者发生关节痛和关节炎,这种情况经常被忽视。受累的关节炎是个性的,也是多个性的,腕、肘、膝关节多见,无痛与游走性风湿性关节炎相似。

四、消化系统:肝炎初期胃肠粘膜炎性变化,上腹不适、恶心、呕吐等。慢性肝炎常出现肠壁粘膜水肿。另外,胆管炎、胆囊炎也很常见,急性水肿性胰腺炎也很常见。                  

乙型肝炎和甲型肝炎有什么区别?乙型肝炎的七种临床表现


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型肝炎)是指乙型肝炎病毒被检测为阳性,病程半年以上或发病日期不明确,临床上有慢性肝炎的表现者。临床表现为无力、恐惧、恶心、腹胀、肝区疼痛等症状。肝大,质地中等硬度,轻压痛。病情严重者可伴有慢性肝病面、蜘蛛痣、肝掌、脾大,肝功能异常或持续异常。根据临床表现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乙型肝炎的7个临床表现解读

本病潜伏期为6周~6个月,一般为3个月。从肝炎病毒入侵到临床出现最初的症状,这个时期被称为潜伏期。潜伏期因病原体的种类、数量、毒力、人体免疫状态而异。

1、全身表现

患者身体疲劳,容易疲劳,可伴随轻度发热等。失眠、多梦等可能与此有关。

2、消化道表现

肝炎时,肝功异常,胆汁分泌减少,食欲不振、恶心、厌油、上腹部不适、腹胀等常见。

3、黄疸

病情严重时,肝功能受损,胆红素摄取、结合、分泌、排泄等障碍,血液中胆红素浓度提高。胆红素排出尿液,尿液颜色发黄,是黄疸的最早表现。血液中胆红素浓度持续增加,可引起眼睛、皮肤黄染。由于胆汁酸排放障碍,血液中胆汁酸浓度增高,过多的胆汁酸沉积在皮肤上,刺激末梢神经,可引起皮肤瘙痒。

4、肝区疼痛

慢性乙型肝炎一般无剧烈疼痛。有些患者右上腹、右季肋部不适、疼痛、压痛或敲击疼痛。肝区疼痛严重时,要注意胆道疾病、肝癌、肠胃疾病的可能性,以免误诊。

5、肝脾肿大

由于炎症、充血、浮肿、胆汁淤积,患者常有肝肿。晚期大量肝细胞破坏,纤维组织收缩,肝脏可缩小。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早期,脾脏无明显肿胀,门静脉高压时,脾脏充血,脾脏肿胀。

6、肝外表现

慢性乙型肝炎,特别是肝硬化患者的脸色暗淡,被称为肝病的脸。手掌大,小鱼间显着充血称肝掌。皮肤上放射状扩张的形状像蜘蛛的毛细血管团一样被称为蜘蛛痣,其他部位也可以出现。男性勃起功能障碍、对称性或不对称性乳腺增生、肿胀疼痛和乳房发育,偶尔可误诊为乳腺癌的女性月经失调、闭经、性欲减退等。这可能与肝功能减退、雌激素灭活减少、体内雌激素增多有关。

7、肝纤维化

慢性乙型肝炎长期不愈,反复发作,肝内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其分解活性相对或绝对不足,大量细胞外基质沉积形成肝纤维化。肝纤维化伴肝小叶结构破坏(肝再生结节)称为肝硬化。临床上两者难以完全分离,慢性肝病从肝纤维化到肝硬化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

乙型肝炎和甲型肝炎有什么区别

(1)病原学:甲型肝炎病原为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

(2)传播途径:甲型肝炎以口感染为主,乙型肝炎以血感染为主。但乙肝患者的唾液、尿液、精液、汗液都具有传染性,多为母婴垂直传染。

(3)发病年龄和季节:甲型肝炎主要侵犯儿童,特别是3~7岁学龄前儿童发病率最高,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见于秋末冬初,乙型肝炎没有明显的年龄界限,多见于20~49岁的青壮年,没有明显的季节性。

(4)潜伏期:甲型肝炎潜伏期为15~50天,一般短,发病急,黄疸前期高热的乙型肝炎潜伏长达60~160天,发病隐藏,常见低热型。

(5)预后:甲型肝炎转为慢性肝炎,长期病毒者或肝硬化者少见,乙型肝炎多见。                  

新生儿乙型肝炎的病因有哪些?宝宝乙型肝炎的病因有什么


乙型肝炎(hepatitisB)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新生儿期的肝炎病毒感染主要是指HBV感染。其中大部分呈慢性经过,常可持续不愈,成为慢性携带者或慢性肝炎,严重影响儿童的健康。此症与慢性肝功能衰竭的关系已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我国为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地区,据估计全国约有1亿人口感染乙肝。那么,新生儿乙型肝炎的病因有哪些?

(一)发病原因

新生儿感染HBV主要有母婴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引起。

1。母婴传播:母婴垂直传播具体有:

(1)经胎盘传播:母亲在妊娠时感染HBV,或者是慢性HBV携带者,均可将病毒传给胎儿。

(2)经产道感染:新生儿娩出时吞入带有HBV的阴道液而被感染。

(3)由母乳感染:新生儿以HBsAg阳性的母亲乳汁喂养,而被感染。

(4)生后密切接触:由于接触了感染母亲的唾液,初乳,汗液,血性分泌物,而被感染。

小儿受染的机会与母体在分娩时的病毒传染力关系密切,如孕母在乙肝的急性期分娩,其胎儿及产后2个月内的婴儿60%~70%受染,母为HBsAg阳性伴有或无症状的HBV携带者,其母婴传播的发生率,在欧洲及北美发生率均很低,而亚洲却高达40%~50%,母为携带者而e抗原(HBe)阳性则80%~85%婴儿受染。

2。水平传播:主要是注射和输注血液制品和生活密切接触传播,此外,新生儿出生后,也可由周围的病人,带菌者,及病毒污染物的接触与食入而感染,受染的婴儿是否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Rosendaht认为,这取决于婴儿种族而不同,可能是不同种族免疫力有差异。

(二)发病机制

一般认为HBV对肝细胞无直接损害,肝细胞的病变主要是机体对受染肝细胞的免疫反应引起的,HBV感染时,先由单核巨噬细胞摄取病毒抗原,加工并提呈给Th细胞,Th细胞活化增殖并释放白细胞介素-2(IL-2),IL-2刺激被HBV抗原致敏的Tc细胞发生克隆性增殖,形成大量效应性T细胞,攻击受HBV感染的肝细胞,导致肝细胞的变性坏死,Tc细胞攻击的靶抗原,主要是肝细胞膜上的HBcAg和HBeAg,只有同时表达靶抗原和Ⅰ类MHC抗原的肝细胞,才被Tc细胞识别,攻击和破坏,αβγ干扰素均能增强肝细胞表达Ⅰ类MHC抗原,Tc细胞对靶肝细胞的识别与结合,还有黏附分子的参与,受染的肝细胞表面表达Fas抗原,而活化Tc细胞表面则表达FasL。

两者相结合时,启动肝细胞核内程序死亡基因,引起细胞凋亡,HBV感染可使肝细胞膜特异脂蛋白(LSp)变性,形成"自身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相应IgG抗体,IgG抗体其Fab端与肝细胞膜LSp结合,其Fc端与杀伤细胞(K细胞)Fc受体结合,激活K细胞杀伤肝细胞,即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反应(ADCC),属自身免疫反应,各型肝炎的发病取决于机体的免疫状况和乙肝病毒的消长关系,一般认为,机体免疫反应正常者,感染HBV后,功能健全的Tc细胞攻击受染的肝细胞,特异性抗体清除从溶解肝细胞释放出的HBV,病毒清除,感染终止,临床表现为急性肝炎;免疫亢进者,由于抗HBs产生过早,过多,迅速破坏大量肝细胞,形成抗体过剩的免疫复合物,导致局部过敏坏死反应,而引起急性或亚急性肝炎;免疫力低下时,由于抗HBs产生不足,不能有效清除体内HBV,使得HBV继续侵犯新的肝细胞,形成慢型肝炎或慢性HBV携带状态,小儿多由于免疫系统尚未成熟,往往成为慢性乙肝和慢性HBV携带者。

本文Hash:1fde9eb57fcd4a1d40f3279428ecd220c8d80a4b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lady女性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