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的治疗


  强调诊断,早治疗,疗程规则,剂量足够;疗后定期临床和实验室随访, 性伙伴同查同治。早期梅毒经彻底治疗可全愈并去除传染性,多数正规治疗的病人,6个月后USR、RPR或VDRL试验转成阴性或滴度显著降低, 如抗体滴度再升高,应是血清性复发。晚期梅毒治疗可消除组织内炎症,但已破坏的组织不会自然修复,为后遗症。
  青霉素,如水剂青霉素、普鲁卡因青霉素、苄星青霉素等为首选药物。 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四环素、 红霉素等。 部分病人青霉素治疗之初可能发生吉海反应 (Jarish-Herxheimer Reaction,J-HR),可由小剂量开始加以防止。 梅毒治疗后第一年内应每3月复查血清一次,以后每6个月一次,共3年,末次复查包括检查脑脊液。神经梅毒和心血管梅毒应随访终身。
  孕妇梅毒: 非青霉素过敏者,青霉素类治疗同非孕妇患者; 青霉素过敏者早期梅毒及早期潜伏梅毒,用红霉素 500mg,4次/天,连续15天;晚期梅毒( 晚期潜伏梅毒、晚期良性梅毒、神经梅毒、心血管梅毒等),红霉素 500mg/次,4次/天,连续 30天。

家庭医生在线专稿,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家庭医生在线(www.familydoctor.com.cn)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

梅毒能治好吗?梅毒的治疗要注意哪些误区


梅毒是常见的性病类型,如何预防梅毒?防治梅毒的误区有哪些?

1、抗生素万能。

有些患者认为,只要注射或服用抗生素,梅毒螺旋体就会被清除。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梅毒虽然可以用抗生素治疗,但梅毒螺旋体不是对所有的抗生素都敏感,因为梅毒螺旋体每30~33小时繁殖一次,因此要选择敏感、血药浓度维持时间长、注射次数少的青霉素,如苄星青老素。

2、梅毒可以终身免疫。

有些患者认为梅毒一次就终身免疫。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当人得了梅毒时,机体对梅毒螺旋体不产生特异性免疫,因此梅毒不能终生免疫,治愈后再接触仍可再感染。

3、只治自己不治性伴侣。

一些性病患者治愈后,在没有外遇的情况下多次复发是因为他们自己治愈了,没有让配偶治疗,结果夫妻间的性生活多次患同样的病。因此,患者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安全,必须诚实地告诉配偶,在医院检查治疗。

4、性传播是唯一的途径。

关于梅毒的传播途径,很多人毫不犹豫地指责性。诚然,在梅毒的传播途径中,性行为排名第一,但除此之外,破损的表皮还可能与带有梅毒螺旋体的浴具、衣物等接触或直接接触患者受损的皮肤粘膜,使梅毒螺旋体进入人体引起发病。

5、症状消失,天下太平。

有的患者在感觉症状消失后就不再治疗,也不去医院复查的做法是不对的。因为皮肤性病专业的医生治疗梅毒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梅毒治愈的标准不仅仅是临床治愈,也就是说症状、体征消失,还要达到血清学治愈,也就是说血清中梅毒螺旋体消失。治愈后2年内应定期随访(复诊+血液检查):第一年,每3个月复查一次,第二年,每半年复查一次。

梅毒的严重危害必须注意梅毒的治疗方法


梅毒是两性疾病之一,性行为具有传染性,两性对梅毒危害认识不深,容易轻视,但对人体健康有很大危害,患梅毒必须及时治疗,避免梅毒危害的影响。

1、危害程度增加,致残致死率上升。由于螺旋体变异后毒性增强,对身体器官的损伤程度加重。而且变异后病情发展迅速,加之传统治疗效果差,致使梅毒对身体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增加。不及时治疗会导致器官功能丧失,甚至危及生命。

2、梅毒螺旋体结构变异,产生抗药性。每种致病微生物都有变异的特性,螺旋体也不例外。变异的螺旋体犹如升级后的的电脑操作系统,功能更加完善,毒性更强,更不容易治疗。同时,临床抗生素的滥用加速了螺旋体对药物的耐药性,给传统治疗带来了困难。

3、螺旋体危害心血管系统。主动脉炎、主动脉瓣闭锁不全、主动脉瘤等。

4、梅毒螺旋体侵害中枢神经系统。可引发脊髓痨、麻痹性痴呆、视神经萎缩等。

5、螺旋体损害骨骼系统。引起组织和器官破坏,功能丧失,导致残疾或死亡。

梅毒可以导致严重的后果,那么梅毒该如何进行有效治疗呢?

梅毒是苍白螺旋体引起的慢性、系统性传播疾病,传染性强,危害性大,需要尽快预防,如果不小心生病,最好马上去医院检查治疗。

1、吃西药。以抗生素治疗为主。这是因为梅毒对抗生素比较敏感,起效比较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或改善梅毒的不适症状,但是药物治疗通常用于临床辅助治疗,对于二期、三期的梅毒患者,光吃这些药基本上是没有用的。

2、吃中药。目前,单纯服用中药治疗梅毒很少见,通常只用于辅助治疗,如清热解毒的中药和草药,有助于缓解临床不适症状。但由于疗效不明显、药性不稳定、服用时痛苦大、无法治愈等弊端,临床专家通常不建议采用。

本文Hash:0f51a8df8e62f0064b5e762c9cb68eef5d2078aa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lady女性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