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的病因有哪些

一、肠-肝循环增加

其发生的原因目前认为主要是因为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肠-肝循环增加有关,由母乳本身造成,推测主要原因有:

1。母乳中含有孕3α-20β二醇 ,母乳性黄疸患儿母亲母乳中含有孕3α-20β二醇,抑制了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

2。母乳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母乳性黄疸患儿母亲母乳中不饱和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增高,对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产生抑制。

3。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高,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大大高于牛奶及配方奶,使已结合的胆红素再分解,小肠重吸收增加,至肠-肝循环增加,β-葡萄糖醛酸苷酶在其中起主要作用。

二、肠道菌群

母乳性黄疸是在多种因素作用下,由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所致,这种学说较为成熟,并得到验证,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 GD)在发病机制中起主要作用。

1。新生儿肠道内β-GD丰富,肠道内β-GD主要来源为母乳(新生儿自身也可产生,正常肠道菌群建立后也可产生,但产生较少),β- GD分解结合胆红素,还原为未结合胆红素,经小肠再吸收进入肠-肝循环,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增多,引起黄疸。

2。肠内β-GD活性高,新生儿小肠中β-GD活性高,为成人的10倍。

3。胆红素排泄少,新生儿摄入不足,肠内蠕动减少或开奶延迟,肠道菌群建立晚,缺乏转化胆红素的菌群,可使结合胆红素排泄减少。

4。胆红素重吸收多,有人发现母乳中有特殊的脂肪酸,胆固醇,促进了未结合胆红素的重吸收。

病理性黄疸的病因都有哪些呢?

宝宝出生的时候出现黄疸是非常正常的,一般一周左右就可以消退了,但是也有的宝宝黄疸比较严重,甚至眼球都会发黄,这种情况就属于病理性的黄疸了,需要进行治疗,否则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

病理性黄疸表现:

出现的时间非常早,生后一两天之内就会出现,而且迅速加重,消退经常比较晚,有时两三周甚至一个多月都消退不了;或者在黄疸逐渐消退过程中,再次出现黄疸加重。

宝宝的皮肤颜色黄得比较深,往往呈橘黄色或者金黄色;黄疸会蔓延过膝、肘,有时候手心、脚心都会发黄,白眼球也很黄。

大便有时颜色发白(医生称为“陶土样大便”);小便很黄,会染黄尿布,很难洗掉。对于病理性黄疸宝宝,妈妈最需要做的是及时发现他的异常表现,及时就医。

病理性黄疸原因:

新生儿溶血症:宝宝并有贫血、水肿、肝脾肿大,严重的会并发胆红素脑病(即“核黄疸”)。

新生儿败血症:有感染中毒症状,如不吃奶、反应差、哭声低、体温不升等。它是细菌侵入宝宝的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繁殖和产生毒素造成的全身性感染。

新生儿肝炎:伴有恶心、呕吐、食欲差、消化不良、体重不增等症状,大便颜色时浅时深。这是宝宝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风疹病毒、柯萨奇病毒等所致。

先天性胆道闭锁:大便颜色逐渐变浅,从棕黄色变为淡米黄色,最后为灰白色陶土样大便。宝宝肝内外胆管闭锁,导致肝脏分泌的胆汁无法排出,淤积在肝内,如果不治疗,最终导致肝硬化、肝衰竭。

母乳性黄疸:宝宝皮肤黄染程度比生理性黄疸稍重,但除了黄疸,没有其他不适,吃奶、反应都很好,营养状况也不错,大便颜色正常。母乳性黄疸的发病机制目前还不完全明确,但医学界大多认为是母乳中的某些酶类引起宝宝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导致黄疸。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有哪些种类?病理性黄疸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生理性黄疸有三种:

(1)血溶黄疸:常见于母女血形不符合、新生婴儿败血病、小儿出生后用某类药品,如大使用量维生素K3、磺胺、水杨酸钠、新生儿菌素、利福平等而造成。

(2)肝细胞性黄疸:因为肝部生长发育不成熟,肝细胞内酶的活力低下,或因氧气不足、室息、感柒等抑止了肝部酶的活力,先天代谢病或甲状腺素低下等都能危害肝细胞对总胆红素的新陈代谢而使小儿发生黄疸。

(3)阻塞性肺气肿黄疸:因为胆管发育不全或发炎堵塞,使胆液气血瘀滞于胆管,并返流肝内导致孔状胆管裂开,胆液进到血夜导致黄疸。

本文Hash:89577d1ffbcf42a14957984a24772cc61690219c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lady女性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