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性近视眼底病变的症状诊断

病理性近视的眼底病变是常见临床症状,低度近视眼眼底变化不明显,高度近视眼,因眼轴的过度伸长,可引起眼底的退行性改变。病理性近视的眼底病变一般可通过眼底检查,观察到其典型的临床症状进行诊断。

病理性近视眼底病变的症状诊断:

⑴豹纹状眼底:视网膜的血管离开视盘后即变细变直,同时由于脉络膜毛细血管伸长,可影响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的营养,以致浅层色素消失,而使脉络膜血管外露,形成似豹纹状的眼底。

⑵近视弧形斑视盘:周围的脉络膜在巩膜伸张力量的牵引下,从乳头颞侧脱开,使其后面的巩膜暴露,形成白色的弧形斑。如眼球后极部继续扩展延伸,则脉络膜的脱开逐步由乳头颞侧伸展至视盘四周,终于形成环状斑。此斑内可见不规则的色素和硬化的脉络膜血管。

⑶黄斑部:可发生形成不规则的、单独或融合的白色萎缩斑,有时可见出血。此外,在黄斑部附近偶见有变性病灶,表现为一个黑色环状区,较视盘略小,边界清楚,边缘可看到小的圆形出血,称为Foster-Fuchs斑。

⑷巩膜后葡萄肿:眼球后部的伸张,若局限于一小部分时,从切片中可以看到一个尖锐的突起,称为巩膜后葡萄肿。这种萎缩性病灶如发生在黄斑处,可合并中心视力的操作。

⑸锯齿缘部囊样变性。

怀疑病理性近视伴眼底病变需做眼底检查

1、检查宜在暗室中进行,病人多取坐位,检查者坐位或立位均可。检查右眼时检查者位于患者的右侧,用右手持镜,右眼观察。检查左眼时,则位于患者左侧,左手持镜,用左眼观察。

2、正式检查眼底前,先用彻照法检查眼的屈光间质是否混浊。用手指将检眼镜盘拨到+8--+10(黑色)屈光度处,距受检眼10--20cm,将检眼镜光线射入受检眼的瞳孔,正常时呈桔红色反光。如角膜、房水、晶体或玻璃体混浊,则在橘红反光中见有黑影。此时令病人转动眼球,如黑影与眼球的转动方向一致,则混浊位于晶体前方,如方向相反,则位于玻璃体。位置不动,则混浊在晶体。

3、检查眼底:嘱病理性近视疑似患者向正前方直视,将镜盘拨回到“0”,同时将检眼镜移近到受检眼前约2cm处观察眼底。如检查者与患者都是正视眼,便可看到眼底的正象,看不清时,可拨动镜盘至看清为止。检查时先查视神经乳头,再按视网膜动静脉分支,分别检查各象限,最后检查黄斑部。检查视神经乳头时,光线自颞侧约15度处射人。检查黄斑时,因病人注视检眼镜光源。检查眼底周边部时,嘱病人向上、下、左、右各方向注视、转动眼球,或将检眼镜角度变动。

观察视神经乳头的形状、大小、色泽,边缘是否清晰。观察视网膜动、静脉,注意血管的粗细、行径、管壁反光、分支角度及动、静脉交叉处有无压迫或拱桥现象,正常动脉与静脉管径之比为2。3。观察黄斑部,注意其大小、中心凹反射是否存在,有无水肿、出血、渗出及色素紊乱等。观察视网膜,注意有无水肿、渗出、出血、剥离及新生血管等。

4、眼底检查记录:为说明和记录眼底病变的部位及其大小范围,通常以视神经乳头,视网膜中央动、静脉行径,黄斑部为标志,表明病变部与这些标志的位置距离和方向关系。距离和范围大小一般以视神经乳头直径PD(1PD=1,5mm)为标准计算。记录病变隆起或凹陷程度,是以看清病变区周围视网膜面与看清病变隆起最高处或凹陷最低处的屈光度(D)差来计算,每差3个屈光度(3D)等于1mm。

病理性近视的症状诊断

病理性近视的症状诊断:

⑴玻璃体液化、混浊和后脱离:自觉症状较为多见的是飞蚊症,患者感到眼前有黑点飘动。好像蚊子飞动。它往往伴有眼前光芒,火星闪光等感觉。尤以高度近视眼较为明显。

⑵伴有一系列并发症:眼球前后轴进行性延长,眼球后部扩大,脉络膜视网膜变性,包括视盘周围萎缩后葡萄肿、色素增殖、灶性脉络膜萎缩、漆裂纹样、Fuchs斑、玻璃体变性、后脱离及脉络膜新生血管,其次有视网膜脱离、白内障和青光眼等。

⑶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脱离。

⑷青光眼:有人用压平眼压计调查证明,高度近视眼发生开角型青光眼的患病率比正常人高6~8倍。

⑸暗适应时间延长:由于高度近视眼的色素上皮细胞发生病变后必然影响视细胞的光化学的反应过程所致。

本文Hash:acbc2c2fa947235f2a1d6218532b059de0977102

声明:此文由 梦相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lady女性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