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的宝宝的心理透视

敬敬的爸妈快40岁时才有了他,所以敬敬自然而然地成了家里关注的焦点。全家人百般溺爱,真是应了那句老话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就连每天洗澡的水都是爸爸亲自用温度计试好的,误差与专家建议的温度几乎不超过1度。

随着敬敬渐渐长大,敬敬的爸妈对他更是百依百顺,事事迁就,可各种问题也不断呈现出来。敬敬变得难于管教,很不听话,送到幼儿园后,老师也反映他在幼儿园里不遵守规则,不专心听讲,注意力很容易被周围其他事物所吸引,总喜欢动来动去,经常乱扔东西,很难安静不下来。后来,敬敬妈带他去医院做了检查才发现,原来敬敬是多动症。

敬敬为何多动之心理透视

现代科学认为,多动症不属于一般的疾病,它与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有关,与人的心理素质,也就是一个人的自我控制能力的强弱有关。

通常,多动症宝贝在出生后的各个阶段,都有特殊表现:

新生儿期:宝贝有神经不稳定的表现,如难于入睡、入睡后睡眠不稳定、易惊醒,易兴奋、有时又表现出嗜睡。

婴儿期:宝贝好动不好静、抱在怀里也不安宁、爱哭、好发脾气、气质类型属于难养育型。

幼儿期:宝贝的多动症状在这个时期尤为明显,走路不稳、乱奔乱跑、不听大人的话、做事注意力易分散、乱扔玩具,在幼儿园里不遵守规则

产生多动的心理方面的因素也很多,在现代独生子女家庭中,家长或长辈很容易溺爱宝贝,这也是多动症儿童比例越来越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像本文例子中的敬敬,父母对他百依百顺,却忽视了培养他形成好的生活习惯,造成了宝贝随心所欲、娇生惯养、自控力差,并引发了多动症的情况。

引发多动症的其他心理原因

1、家长过于冷漠

有的宝贝处在经济贫困或家庭不和、父母离异的不良环境中,也会导致多动症的发生。这类家庭中的父母,往往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关心和关注宝贝,宝贝也缺乏玩具、图书等成长所需要的物品。这类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宝贝,容易产生行为异常、性情孤僻、学习困难、多动等情况。调查显示,多动症儿童组父母的文化程度,明显低于正常儿童组父母的文化程度。

2、家长过于严厉

有些家长望子成龙,但又缺乏基本的早教知识,不了解儿童的心理变化,对于宝贝要求过于苛刻,这样很容易导致宝贝心理过度紧张,情感压抑,从而出现多动症状。如果此时,家长认为宝贝是故意不听话,采取暴力管教方式,就会更为加重宝贝的多动症状。

应对宝贝多动行为的专家建议

1、鼓励法则

鼓励一般是以精神或语言的刺激为主,促使宝贝自愿、主动地去尝试或重复那些良好的行为和习惯。比如,他听家长的话去做一件事了,就及时表扬他,增加他这种行为的产生。

但此法单独使用往往效果不明显,要配合其他办法共同使用,而且要经常使用。

2、奖励法则

除了鼓励之外,当宝贝出现了符合规则的好的行为习惯时,也要适当奖励。这样,可以让宝贝产生愉快的心理感受,促进他进一步形成好习惯。

奖励的方法也可投其所好,多种多样的,比如宝贝喜欢汽车,就告诉他每次做得好,就可以得到1分,做得不好就减去1分,当累计得到5分时,就可以给他买一辆小汽车。随着汽车的增多,宝贝自己也会有成就感,而这些良性的感受会促进宝贝的自控力提高。

3、塑造法则

这种方法可以很好的锻炼多动症宝贝的专注力。找些他感兴趣的事,如画画,给 他规定每天要坚持一定长的时间,时间可从短到长。

比如,从5分钟开始,根据宝贝的表现慢慢延长,但切记不可操之过急,是慢慢延长。开始由家长陪伴宝贝,待宝贝可以达到了,就让他单独完成。这种方法要配合着鼓励及奖励法一起进行,当宝贝做得好时,就及时鼓励并适时奖励,强化他坚持做事的兴趣和决心。

4、处罚法则

这种方法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或消除宝贝的某些不良行为。对宝贝的不良行为的结果或表现,给予不愉快的刺激,让宝贝感知他的这种行为是不被欣赏和认可的,父母不喜欢。

但在使用处罚法时,家长要注意让宝贝明白你是爱他的,要帮他改正错误,并没有其他恶意。在方法的选择上,也要多动脑筋,不可采取大骂或恐吓等简单粗暴的方式。

常用的处罚方法推荐

指出不足给予批评

家长要直接、清晰地指出宝贝的错误在哪,正确的是什么、他的行为带给别人什么样的感受。家 长在说话时,语气要严肃,态度要认真,让宝贝感知到,你真的不喜欢他这样。

取消计划

如果宝贝做得不好,经过警告后也不改正,就取消一些他喜欢的计划,比如说礼物或外出旅行等。让他明白,他要为他的行为承担不愉快的后果。

计时隔离

让宝贝自己在某个角落或房间单独待一会儿,让他明白,他的行为可能失去大人的喜欢或关注。但注意要掌握好隔离的时间,对于小宝贝来说时间不宜过长。

消退法则

所谓消退法,就是对宝贝的行为不理不睬,不过分关注,让其自然消退,应该选择合适的时机,配合其他方法使用。

比如,宝贝大发脾气或挤眉弄眼时,如果家长训斥或大骂他,反而会让他愈演愈烈。这时,要对他采取不理不睬的态度,只是轻描淡写的引导,这样他的不恰当行为反而会消退。

你的宝贝是否有多动症倾向?家庭小测试

1、反手实验

让宝贝两手手心向下,拇指置于掌心,其余四指并拢,两手食指靠紧放在桌面上;此时让宝贝将两手反过来,手心向上并小指靠拢。如此这般在原位上反复翻动并加速,翻手动作笨拙,摆动超过一个肋部宽度者有多动症倾向。

2、点指实验

让宝贝一只手握成拳头,另一只手用拇指依次接触其他手指,可按照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顺序,如此反复几次,然后换另一只手做同样的动作数次;也可以从反方向开始,按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的顺序,或双手同时重复以上动作。宝贝动作不协调,出错多,可能有多动症倾向。

3、指鼻实验

让宝贝先用左手食指再用右手食指,轮流指自己的鼻子尖,睁眼指5次,再闭眼指5次。动作笨拙,错误次数达3次以上者,有多动症倾向。

温馨小提示:

本家庭测试只起到辅助检测作用,如宝贝有多动症倾向,家长要带宝贝到医院去做正规检查,不可自己随意下定论,以免影响宝贝的正常心理发展。

婴儿晃动症多见于多大的宝宝?如何防止宝宝晃动症的出现?


有时候大大家见到宝宝的讨人喜欢样子,总是会禁不住跟他玩,喜爱用劲晃动宝宝,或是把宝宝抛起来再抓住,宝宝看起来很开心,却不知道那样的行为中掩藏着非常大的困境,非常容易导致宝宝脑出血。婴儿的身体机构较为敏感,在晃动的全过程中为头颈脊神经于头部非常容易因强烈的波动而受伤。

产生缘故

婴儿晃动症候群多见于6个月~1岁的宝宝,当大大家在跟宝宝在玩乘飞机或者左右晃动的游戏时,会由于宝宝脑与头骨并未生长发育彻底且头骨并未痊愈,在加快与降速中间会产生头头骨已降速,但脑内机构仍在加快撞到內部头骨,即很有可能会导致脑出血。发生这类情况时,宝宝不容易痛哭,但很有可能觉得不适感而有出现异常举动,如喷射性呕吐、腿抽筋、四肢肌肉僵硬、躯体成斜角反映等出现异常姿势。

如何处理

如宝宝有婴儿晃动症候群,应尽快带宝宝去医治,降低并发症产生的概率。

防止方式

大大家尽量减少玩晃动宝宝身体的游戏,目前为止并沒有试验可证实哪种游戏会导致婴儿晃动症候群,但无意间的晃动姿势却很有可能会导致宝宝的脑溢血。因而父母们在和宝宝开展互动交流或陪宝宝玩时,不能过度猛烈地晃动宝宝的身体,以防止给宝宝导致损害。

妈咪必学的新生儿心理护理?妈咪必学的宝宝心理护理


年幼的宝宝每天的需求除了吃喝睡之外,还需要父母的关心和呵护。父母们不要以为让宝宝吃饱睡着他们就开心了,小家伙们还需要父母更多的爱和关怀,父母对孩子的心理护理和生理护理一样重要,有时甚至更重要。

1、用目光和宝宝说话

经常和宝宝用目光说话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当妈咪面带微笑地看着宝宝的眼睛,宝宝也会做出相同的反应,他们开心地用眼珠在妈咪的脸上游走,捕捉妈咪的笑容。经常用目光与宝宝交流,宝宝会觉得自己很受父母的关注,很有安全感,也就长得更健康。

每天父母坚持用目光和宝宝说话,慢慢就会发现,宝宝在和父母目光交流时有了肢体动作,有时是开心地大笑,有时是手舞足蹈,这就说明宝宝很开心,他们很喜欢在妈咪的注视之下表现自己。

2、经常和宝宝聊天

婴儿还在母亲腹中的时候就已经拥有了很好的听力,出生后虽然短时间内他们还不会说话,但他们能听到外界的声音。尤其是妈咪温柔的呼唤和轻轻的私语,更能令宝宝感受到来自己妈妈的爱。

妈咪不妨经常跟宝宝聊聊天,在聊天的过程时妈咪们会惊奇地发现,宝宝们很喜欢和妈妈聊天,好像能听懂妈妈们的话一样。随着宝宝一天天长大,他们还能配合地用嘴型发出咿呀声,急着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

3、抚摩宝宝的皮肤

睡前轻拍孩子的后背,孩子能很快入睡。孩子受到了惊吓,妈咪轻轻地抚摩孩子的手或胳膊,孩子能很快地镇静下来。抚摩能很好地安抚孩子的情绪,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和安全感。

父母可以经常拿着孩子的小手,放在自己的手心里轻轻地触碰,或是用嘴亲吻孩子的手指,通过抚触来增加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让孩子感觉到爱与快乐。

4、和妈妈一起听音乐

音乐能让人放松,起到提高睡眠质量,促进肠胃消化,增加食欲等多种功效。宝宝和妈咪一起听音乐,伴着轻柔舒适的音乐,宝宝很快就会进入梦乡。有些妈咪们会把听音乐和讲故事结合在一起,睡前妈咪和孩子一起坐在床上,一边播放轻缓的音乐,一边给宝宝讲故事,在妈妈的故事声中,孩子不知不觉就进入了甜美的梦乡。

本文Hash:9242c1d2f29a1e5010ad4be26659e2009d08cb8f

声明:此文由 BitettFa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lady女性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