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教授其实并未老,现年才60岁略出头,30年前崭露头角,逐渐成为同行中知名的丰产论文作者,他的勤奋、钻研,成为一代代青年学生的楷模。 他的业绩不用多说,令人惋惜的倒是,不知怎么搞的,在不足一年的时间内,在一些微不足道的意外中,竟然接踵而来发生两次断骨! 一次,只是在日常工作的漫步中,突然脚下一闪失,脚踝子往外一扭,疼痛不已,但仍能一跛一拐地坚持走路,并未以为意。翌日,脚面又红又肿,在X光照片一看,楹骨骨折。楹骨即脚掌中的骨骼,并排五块,照片中显示最外侧的第五楹骨断裂了。休息治疗了近两个月才得以愈合。 难道真是祸不单行? 3个月后,也是在日常徒步中,他脚下一滑,身体后倒,右手着地一撑,又发生了前臂桡、尺骨联合骨折和脱位。 有人说,李教授“流年不利”;有人说,偶然事件不足为怪。当然,“流年不利”之说委实荒谬,不必置评;“偶然事件”有其合理之处。深入了解之后,便会发现“偶然”早已孕育在“必然”之中,从中寻找各种诱因,对李教授本人以及普罗大众才可能吸取“举一反三”、“亡羊补牢”之益,才能减少以后的众多“偶然”。 李教授治学勤奋,几十年可以说是在书堆里度过,假若把每日24小时做100的基数的话,25%是睡眠(可能更少一些),60%用于案头工作,余下的15%只是吃饭、上洗手间等一切生物机体所必需的“时间开支”了。也就是说,体育性运动和活动,几乎是0 。用进废退,在所必然,致令他骨骼疏松而失去应有的坚硬度,在一般情况下,他人(同龄人)能够承受的冲击,在他却已是“不堪一击”!这是最基本的原因,是孕育在“偶然”中的“必然”。吸取的教训应是合理安排“静与动”,的确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呀。 任何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在40岁以后,体内各种代谢活动,包括内分泌功能,日益变化,特别是开始进入老年期后,变化更快而且日趋显著,其中维生素D和钙磷代谢的变化已开始被医学界所重视。老年性骨质疏松及其引起的并发症的防治亦已提到临床研究的日程上。李教授“小车不倒只管推”,或者是他发生骨折“偶然事件”的另一重要因素。如何防治老年性骨质疏松,此不详赘。 此外,或许生活用品的不善选择,又是李教授“偶然事件”的重要诱因。第一次“扭断”楹骨,是由于穿着一双后跟较高的硬底鞋,坚硬的高鞋跟使双脚与上身在活动过程中,未能及时保持躯体平衡而歪倒,此等事例,在笔者的有限视野内已见两名,后果都是楹骨骨折。李教授第二次右手腕的骨折,则是穿着一双平底软胶鞋,鞋底防滑印纹很浅,再加之已穿日久,他有节俭之美德,舍不得更换,因而一旦步履不慎,便足下打滑而往后倾倒。鉴于此,年纪稍大的人,因躯体平衡能力已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应付突然体位变化的反应能力明显迟缓,须慎于挑选柔软、鞋跟低平、鞋底防滑凹凸花纹粗深的鞋,而且当鞋底已磨损而失去防滑功能时,应及时弃去,否则发生滑跌意外,恐怕是始料不及之事,也是一种“得不偿失”的省俭。然否?
(以上内容仅授权家庭医生在线独家使用,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本文来自家庭医生在线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020-37617988 。
本文Hash:c72054f0fda126fc6d806f2a6b736791a8ee1671
声明:此文由 mayle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lady女性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