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最怕的,莫过于容颜受到岁月的侵蚀,在脸上留下遮掩不住的皱纹,因而,哪怕是最细小的一条皱纹,也会牵动女人的心。而乳房,尽管也是女性风采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们注目的焦点,但由于乳房深藏于衣物之下,被文胸所裹,因而女人往往只重其“表”而不重其“里”。
实际上,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山峰”的乳房,也是让女性烦恼的多“事”之“丘”,其中最令人惊恐的,莫过于乳腺癌了。目前,乳腺癌在我国已成为死亡率增长(每年增加3%)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一些城市,乳腺癌已成为对女性威胁最大的恶性肿瘤。
因而,身为女人,必须—— 肋骨当乳腺癌:恐慌缘自无知 真正熟悉自己的乳房,熟悉自己乳房变化的女性,少之又少。
一位身材瘦削高挑、戏称自己胸部是“飞机场”的白领丽人,某次洗澡时发现胸部似乎有硬块凸起,急忙到医院求诊,结果经医生检查确定,那不过是她的一根肋骨而已。
这是记者在采访中听到的一则真实事例。或许,许多女性看过后,会付之一笑并自信地说:我才不会把肋骨当成乳腺癌呢!不过,以下几位读者的经历与感受,你是否也曾经有过呢?
我总觉得自己的乳房一边大一边小,大的那边(乳头)老是内陷,摸起来感觉有硬块。我很怕。我不知道它是什么时候陷进去的。我感觉那里像橘子皮一样。我只有21岁,不会是乳腺癌吧?
——一位江苏读者的来信
这两天我正面用手掌按压我的乳房,没有什么异常,但是按压乳房下侧,感觉有点疼,用手仔细摸,好像有很多块状物体,按压用力些,那些块状物还会跑,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我是不是得了乳腺癌?我好怕!我已经结婚了,25岁;还有7~8天,我就要来月经了。
——一位北京读者的来信
我今年36岁,是一个9岁孩子的母亲,月经周期正常,前几天左侧乳房流黄水,洗乳罩时发现有痕迹。今天乳房不再外溢黄水,但用手挤仍有黄水流出,自查乳房无包块、不疼。请问发生这种情况是乳腺癌吗?
&nb sp; ——广州读者来电询问
看多、听多了周遭乳腺癌病例,不少女性会像上述几位读者般,常会处在“下一个会不会是我?”的恐惧中。翻开医学教科书,乳腺癌的症状之下,的确列有“乳头内陷”、“乳房肿块”、“乳头溢液”等条目。难道她们真的患了乳腺癌? 苏逢锡(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乳腺肿瘤中心教授、广州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告诉记者,他时常会在门诊遇到“恐癌病”患者。她们或者乳房胀痛得厉害,或者摸到结节,发现之后就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惊慌失措。实际上,这些患者绝大部分是杞人忧天。因为绝大多数乳房疼痛是良性乳腺增生所引起的,特点是月经来潮前乳房出现胀痛。有统计数据表明,以乳房痛为首发症状的乳腺癌患者不到5%。绝大多数乳腺癌患者没有乳房疼痛这一症状,往往只有晚期乳腺癌患者才会出现乳房疼痛。“有乳房痛现象者常常并不危险,相反,发现有乳房肿块,但没有乳房痛的患者倒要小心。”苏逢锡教授这样说道。 最多见的“恐癌者”,是那些自己摸到“肿块”的女性。
杨名添(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外科教授、乳腺癌单病种规范治疗首席专家、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告诉记者,其实这些女性摸到的“结节”,大多是正常的乳腺组织,而非乳腺癌肿块。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大多数人对乳腺的检查手法掌握不够准确,不是摸而是“抓”。杨名添教授将乳腺形象地比喻成一个渔网,当渔网摊开摆放在地面上时,它是条索状的。而将渔网提起,渔网就变成一团团的了。因此,只要这些女性平躺于床上,手指平摊放在乳房上,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慢慢摸,往往就摸不到肿块了。 乳头内陷也是令许多女性“恐癌”的缘由之一。的确,乳腺癌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导致乳头内陷。杨名添教授说,假如出现乳头内陷,同时在乳房的相应部位能够摸到肿块,的确应当怀疑有乳腺癌的可能。但如相应部位摸不到肿块,而乳头内陷很久之前就有了,并非近期出现,那就不用怕,应当不是乳腺癌。
乳头溢液也是乳腺癌的一种表现,不过,临床所见有乳头溢液的患者,80%甚至90%以上不是乳腺癌。如何鉴别呢?杨名添教授告诉读者一些窍门:①乳头溢液若是血性的,要注意乳腺癌的可能性;不是血性的,就大可不用考虑是乳腺癌。②乳头溢液若由多个乳孔流出,则多数不是癌。若两侧乳房都有溢液,则癌的可能性更小。杨教授笑着说,在临床,碰到患者讲她乳头溢液的症状越严重(两侧都有,多孔流出),就越不考虑是癌。 苏逢锡教授则提到:即便是血性的溢液,也大多数不是乳腺癌。如果相应部位能摸到一个肿块或结节,按压肿块,会有血性液体溢出,才会考虑是癌。若情况相反,既摸不到肿块,又是多孔流出,则癌的可能性就不大了。
“总而言之,对乳腺癌知识欠缺,以及缺乏一定的分析能力,是导致不必要的恐慌的原因。”杨名添教授总结道。 拯救乳房:从30岁开始 有人会因对乳房及乳腺癌的不了解,而对出现正常或不必太过紧张的状况惶惶不可终日,无端地害怕“ 狼来了”;也有人对应当重视的异常情况漠然处之,甚至明显恶化仍掉以轻心。记者在乳腺专科病房见到的李女士就是其中之一。
李女士是某知名大学的教师,两年前在洗澡时摸到乳房有一肿块,因不痛不痒而不以为意。后来肿块发生溃烂,她还自认为是炎症的表现,自己买药治疗。尽管病情日渐严重,但由于工作繁忙,她没去检查,直至肿块溃烂不堪,才到医院来。到医院时,溃烂处已经深可见肋骨,检查结果是乳腺癌晚期。
在采访中,杨名添教授向记者展示了存在电脑内的乳腺癌患者的资料图片,其中一位患者的乳房有一碗口大的溃烂,犹如乳房被炸出一个深深的弹坑;另一位患者则更可怕,整个乳房似乎不见了,只剩下如菜花状的溃烂病灶,令人心惊肉跳。而她们来就诊时,病灶还会不断地流血、渗液,并发出阵阵恶臭。
杨名添教授告诉记者,在我国,初次到医院来检查的乳腺癌患者中,50%以上已有腋窝淋巴结转移,早期来求诊的患者不足10%;发达国家的初诊患者中,有转移者只有30%左右,早期求诊的乳腺癌患者达20%。而乳腺癌的治疗效果关键是个“早”字。早发现早治疗,效果较好。据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病例统计分析,Ⅰ期乳腺癌患者手术后10年生存率近80%,Ⅲ期患者则仅为34%。
造成这种国内外巨大差距的原因在于:国外妇女会定期检查乳房,检查手段也较先进,而目前,采用钼靶X线摄片检查,0.5毫米的病灶就已经能发现了。反观国内,肿瘤通常到了很大才会被患者发现,即便发现有肿块,但由于不痛不痒,患者也不以为意而不去医院就诊。
杨教授强调说,要发现早期乳腺癌,只能通过定期体检才能做到,因为当患者能自己摸到肿块时,往往已经是中晚期。 说到乳腺癌的早期发现,不可不提钼靶X线摄片检查。 乳腺钼靶X线摄片被公认为早期发现乳腺癌的重要检查手段。它不同于普通X线片,普通X线片对乳房中正常组织与肿块影的鉴别能力很差,而乳腺钼靶X线片能精细地记录不同穿透能力的软组织留下的X线影像,特别是能捕捉到对乳腺癌具有诊断意义的微小钙化灶。临床应用证实,它能发现小于5毫米的癌肿,至少比手摸提前一年发现乳腺癌。
在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在30岁以上女性中明显增加,40~49岁是发病的一个高峰期。因而苏逢锡教授建议有条件的女士,在40岁后应每半年查一次B超,一至两年做一次钼靶X线摄片,这样的话,大多数乳腺癌就能在早期得以被发现。
然而,据杨名添教授介绍,目前国内的乳腺癌患者,80%~90%是自己摸到乳房肿块之后,到医院求诊进而被发现的。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限于经济条件,大多数女性没有条件进行定期体检。
因此,杨名添教授认为,尽管自我检查难以发现早期乳腺癌,但目前在我国,自我检查仍是一种最基本、最行之有效的发现乳腺癌的方法。杨名添教授说:“每一位女性都应当具备最起码的防癌意识,能掌握一些自我检查乳房的方法。从30岁开始,女士们在每次月经结束后一周左右(此时乳腺最为松软),应进行一次乳腺的自我检查,在发现问题后要及时找医生。” 链接:乳腺自查方法
{1}脱去上衣面对镜子,抬起左臂,右手三指或四指并拢,仔细触摸左乳。用手的指腹循序轻摸乳房的内上、外上、外下、内下、中央各区,注意有无 块或明显增厚;轻挤乳头,观察有无溢液。检查时注意不要用手指抓捏,否则易把正常乳腺组织误认为肿块。要将乳房全部摸遍,不要遗漏,尤其是腋部和乳房之间的部分。
{2}按上述方法检查右侧乳房。
{3}仰卧,左臂上举过头,左肩下垫一小枕或衣物,可使乳房展平便于检查。
{4}按{1}{2}步骤再检查一遍。 乳腺癌治疗,钱要花在刀刃上 许多乳腺癌患者对正规的乳腺癌治疗常常持一种惶恐的心态,一是惧怕开刀,二是惧怕化疗和放疗的不良反应。
一提起化疗,很多人会视之为洪水猛兽,患者常常“谈虎变色”。那么,化疗是否真的难以忍受呢?
上世纪70至80年代,可供选择的乳腺癌化疗药物非常有限,直至90年代,乳腺癌化疗药物才进入迅猛发展阶段,涌现出一批有效的化疗药物,如新一代紫杉类药物泰索帝,这些药物的出现,使乳腺癌的治疗效果不断提高,为患者带来了生机。早期或局部晚期的乳腺癌患者如配合手术应用适当的辅助或新辅助化疗,可将5年生存率提高到85%以上,相当一部分患者更可治愈疾病。
在提高药物疗效的同时,科学家们在研发新药时也很注重减轻药物的不良反应,不过时至今日,仍难以乐观。说起化疗,杨名添教授坦承“不良反应还是挺大的”。而宋三泰(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肿瘤中心教授、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乳癌专业副组长)则常常会对患者说:肿瘤化疗不是“请客吃饭”,肯定会有不良反应,要有思想准备。不过,这不良反应并非“忍无可忍”,宋三泰教授肯定地说:“人人都可以克服”,并认为患者应当树立信心,勇敢地克服这些不良反应。
此外,宋三泰教授告诉记者,对于化疗的各种不良反应,医生也有各种手段予以对付。像医生最担心的不良反应——白血球下降(使患者抵抗力下降,易受感染,甚至会危及患者生命),有种类繁多的升白药予以遏制。而患者最害怕的呕吐,则有各种强效的止吐药进行对抗,目前大多数患者化疗时的呕吐反应并不严重。
然而,面对治疗的残酷性,不少患者还是选择了逃避,寻求各种偏方,或寄希望于那些吹得神乎其神的“神医”、“神药”,但结果总是得不偿失——钱花了,却没有效果,乳腺癌病情愈演愈烈,甚至肿块溃烂。即便到了此时,那些庸医还会说这是“毒”发到外面了,是好事,最终结局却是使病情变得不可收拾。
类似的病例,宋三泰教授见过许多,患者人财两空的结局令他痛心不已。他告诉记者,治疗乳腺癌的药物主要是化疗药以及内分泌治疗药物等。据国际医学数据服务公司统计,中国大陆花在化疗药和内分泌治疗药上的费用,比其他国家和地区少得多,可花在免疫治疗、支持治疗及对症治疗上的费用却高达57%,而日本仅为32%,美国及中国台湾更少,只占25%及26%。也就是说,我国很多的患者花了太多的钱在不合理的用药上。很多患者在正规治疗尚未完成,甚至尚未开始时,就已经花费了大量本不必花的钱,从而导致无力支付正规治疗的费用。
宋三泰教授劝告广大患者,对于我们这种发展中国家并不富裕的患者来讲,更应当把钱花在刀刃上,用在最成熟、最需要的治疗上。 保住生命,也保住乳房
德国女摄影家、乳腺癌患者雷纳特·佐恩,于1986年出版了一本以自己为拍摄对象的影集《折磨——我的 癌症形象》。在影集的序言中,接受过乳房切除术的佐恩写道:“当我面对镜头脱掉衣服时,我本能地用手去遮挡前胸。但此时已经没有什么可遮挡的了。”
佐恩的这句话深刻地表达了众多乳腺癌患者的痛苦。的确,乳房可以说是一个女人的象征,失去乳房,无疑是对女性的沉重打击。在临床上,因为无法接受这一事实而放弃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时可见。
假如时间倒流20年,那么几乎所有可以进行手术的乳腺癌患者,将不可避免地失去她们的乳房。那个时候,为了尽可能地减少术后的转移复发,医生会将患者整个患侧的乳房组织及腋窝淋巴组织都予以切除,有的还会将胸大肌、胸小肌也一并切除。
时至今日,乳腺癌患者在保全生命的同时也能保住乳房,这已成为现实。能够实现这一点,源自观念上的一种根本性转变:科学家们发现,在乳腺癌的早期就已存在全身扩散的可能,所以应当将乳腺癌作为一种全身性的病变来看待。因此,外科手术虽是治疗乳腺癌的最主要手段,但手术范围对预后并不产生决定性作用。这使得治疗乳腺癌的模式发生了变化,手术范围逐渐缩小,针对播散转移病灶的全身治疗(化疗及内分泌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甚至可以在保证生存和治疗效果的前提下保留乳房。国外大规模的临床研究证实,相对于根治术,保乳手术的治疗效果不仅没有变坏,反而因为全身治疗的加强而使得乳腺癌患者的病死率进一步下降。
当然,并非所有的乳腺癌患者都能做保乳手术。杨名添教授告诉记者,保乳手术应该严格掌握指征。一般而言,肿瘤小于3厘米,没有淋巴结转移,肿块离乳晕较远(大于2厘米),这种情况做保乳治疗是最合适的。目前,在临床工作中,结合患者其他情况,指征可稍微扩大。
除手术指征外,医院的放疗设备、医生的放疗技术水平(保乳手术后必须进行放疗,且要求很高)及进行化疗和内分泌治疗的经验是否丰富,对是否可以做保乳手术也有所影响。
可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可以做保乳手术的患者,并没有接受保乳手术。杨名添教授分析其原因在于:①医生观念尚未转变,认为切得越干净越保险,对保乳手术还未完全接受;②患者本人认为手术切得干净一些,以后才不会有转移、复发之虞;③进行保乳手术后,患者必须接受放射治疗,需要花费更多的金钱(数万元)和时间,患者可能承受不了。
苏逢锡教授则告诉记者,为了尽量提高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不仅要保乳,还要尽可能地保住腋窝。
乳腺癌转移的第一站,往往就是腋窝淋巴结,因而以往乳腺癌手术都要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清扫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当高,原因是淋巴长期回流受阻,引起患者上肢肿胀,感觉异常。有的患者手臂肿得像大腿,肩膀几乎无法抬起,严重影响了患者上肢的功能,生活自理也成问题。因此,若能保住腋窝,意义相当重大。
科学研究成果为保住腋窝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苏逢锡教授说,并非所有乳腺癌患者都会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当肿瘤小于1厘米时,转移率仅为3%~22%,早期乳腺癌患者约70%没有转移,平均而言,所有乳腺癌淋巴转移率为46%;当淋巴结转移为阴性,即表面摸不到肿块时,不管三七二十一就予以清扫是明显没有好处的。
患者的腋窝能不能保住,最主要是看哨兵淋巴结活检的结果。所谓“哨兵淋巴结”就是肿瘤转移必经的第一站,是把 的。如果把它找出来,证明没有肿瘤转移,那么腋窝内所有别的淋巴结就应该没有肿瘤转移,无须予以清除。 预防乳癌面面观:切乳防乳癌? 这边厢,有人宁愿死,也不肯做乳房切除手术;那边厢,有人为了预防乳腺癌,却选择切除乳房。
为预防乳腺癌而切掉乳房,在许多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但这不是天方夜谭。在采访中,苏逢锡教授就提到这样一个病例。那是一位美裔华人,数年前因乳腺癌而切除了左侧乳房。去年回国时,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进行复查,结果在右侧乳房发现癌前期病变(并非一定会进展至乳腺癌),这位女士提出切除右侧乳房,以避免患乳腺癌。考虑到这位女士家族中有多位乳腺癌患者,以及她左侧曾患乳腺癌等种种情况,表明这位女士再发乳腺癌的可能性非常大,苏逢锡教授最终做了这台手术。当然,“切掉乳房防乳腺癌”这种情况是极少见的。
长期以来,由于乳腺癌的发病原因尚不完全清楚,要提出确切的预防措施还很困难。随着科学家们的不断努力,如今终于找到了预防乳腺癌的“突破口”。
苏逢锡教授告诉记者,在乳腺癌人群中,家族遗传性乳腺癌占5%,而这部分人,正是“突破口”所在。研究显示,现在已知遗传性乳腺癌中至少有50%与人体内的突变基因有关,能检测出突变基因的高危人群,一生中有80%的可能患上乳腺癌。对于高危人群,可以让她们长期服用药物,如三苯氧胺,以减少患癌机会。如今,在国外,这种方法可使遗传性乳腺癌患者的发病率相对减少38%~50%。
那么,除遗传性乳腺癌之外,其他女性就没有任何手段来预防乳腺癌吗?
事实并非如此。专家们指出,尽管乳腺癌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确,但可以肯定的是,乳腺癌是与内分泌有关的一种肿瘤,与人体雌激素的水平密切相关。同时,现已明确,乳腺癌是与生活方式有关的恶性肿瘤,包括高脂肪、高蛋白饮食等,因为脂肪内有很多胆固醇可以转化成雌激素。
此外,儿童时期长期应用保健品、高脂肪和高热量食品,常引起性早熟,这与日后乳腺癌的发病有一定关系;月经初潮年龄早(13岁以前)、停经年龄迟(55岁以后)、初次足月生产年龄迟、未婚、未育等,均与乳腺癌发病有关;而绝经后的高脂肪饮食、肥胖等,也是乳腺癌的高发因素。
至于城市女性滥用避孕药与乳腺癌的关系,现今尚不明确。但绝经前妇女大量应用避孕药,累积到一定剂量后,与乳腺癌的发病有关。另外,绝经期应用雌激素替代剂防止骨质疏松,可改善更年期不良反应,但与乳腺癌的发病似有关联。因而应用这些雌激素替代剂者,建议在症状缓解后逐步减量。
所以,要预防乳腺癌,应从青春期起节制动物脂肪和蛋白质的摄入,适当增加体育活动,限制或避免应用不必要的保健品以防性早熟。提倡适当的婚育年龄和产后母乳喂养。更年期需要补充雌激素时,应保持最小剂量和最短疗程。更年期后适当增加体育活动,控制总热量摄入,减少体内的剩余脂肪,从而降低乳腺癌的发生。
(以上内容仅授权家庭医生在线独家使用,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本文来自家庭医生在线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020-37617988 。
本文Hash:8e0b8f22409d893df68ee1f26b07882693438f4b
声明:此文由 ninja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lady女性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