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果也叫绵菜饴、清明饴,是温州的传统小吃,民间采用古老的制作方法,用原始的石器工具捣制,软糯有嚼劲,回味更悠长,不失为一种返璞归真的饮食文化。
清明果的文化内涵-清明果的做法
清明果的文化内涵
年年艾叶绿,年年果泛香。一到清明节,家乡无论城里城外、江南江北、富庶贫苦,几乎家家户户做了清明果,形状也各式各样。清明果透着股清香,看上去到更像一件精美的玉器,吃在嘴里更是清香滑糯。清明节就可以吃“寒食”,即清明果,而不用生火烧菜做饭了。这里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纪念意义,就是为了追忆不居功,不言禄,以血诗告诫君王要勤政爱民的隐士介子推。
介子推以死谏晋文公要“清明复清明”,却被文公纵火烧山,最终介子推亦不为动,终抱树而死。当我们津津有味地嚼着清明果时,更应追忆两千六百年前那不居功,不言禄,以血诗告诫君王的贤士隐士介子推,感动于介子推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奸伪欺罔、人世谬举的愤懑,还有他那割股奉君的牺牲精神。
清明节是个祭祖的节日,是个缅怀先烈的节日,更是一个追往忆今的节日。时过境迁,清明果已不再是单纯的清明祭祖的意义了,它含着浓浓的亲情,带着纯纯的乡情。如今,远离故土的人们一想起那青青绿绿的清明果,便会从心底里涌起淡淡的乡愁和甜甜的回忆。
清明果的做法
清明果也叫绵菜饴、清明饴,是温州的传统小吃,民间采用古老的制作方法,用原始的石器工具捣制,软糯有嚼劲,回味更悠长,不失为一种返璞归真的饮食文化!
1、先要准备一下,将石头的捣臼清洗干净,这是农村典型的古老捣米捣粉捣年糕的工具。现在恐怕很难看到了。(当然,没有石头的捣臼也可以用铁锅铁桶来代替,没有石头做的榔头,也可以用木棍子来代替)。
2、采摘新鲜的艾草,摘去黄色小花,清洗干净。
3、将新鲜的艾草捣成菜汁,捣得越细越好。也可以煮熟再捣成汁。也可以用榨汁机打碎。
4、捣好菜汁后,连菜带汁;放入糯米粉,先用手揉成团,依据干湿程度加入适量的水揉匀;
5、举起几十斤重的石榔头(或者叫石头锤子)不停地捣,旁边要有一个人当助手,在糯米粉团上和石臼上不时地撒一些干粉,防止粘住石头锤子。还要翻动粉团,均匀捣遍整个糯米粉团。
6、大约捣了15分钟,就成了柔韧度很强的粉团了。这样捣出来的粉团做好清明果,就不会破皮露馅了。
7、没有石臼也可以在锅里揉透揉匀,最好是用木榔头捣砸。同样有效果。最后基本看不到艾草的渣子,全是绿色的粉团。
8、摘取30-40片新鲜的柚子叶洗净擦干,把柚子树叶剪成圆形,备用。
9、开始包清明果了,将糯米粉团取出一块,先揉圆,再用大拇指转出一个坑斗,将馅料依次放入,最后收口再揉一下,压扁;底下贴上一张柚子叶。
10、上锅蒸,大火12分钟转小火焖2-3分钟。飘散着怡人清香的清明果出笼了。
清明果简介
每到清明,家家户户都要做一种叫清明果的食物,那是扫墓时用来祭奠先人的。“清明果”顾名思义与清明节紧密相关。
从形状上看,清明果有些像饺子,但味道上却和饺子截然不同。清明果的皮是一种叫艾叶的植物做成的,艾,叶小形如菊科植物,生得一篷篷,一簇簇的。艾草性味苦、辛、温,有着“医草”的美誉,古人常在门前挂艾草,一来用于避邪,二来用于赶走蚊虫。古时候每年清明前,女人们手提竹蓝,三五成群来到田野喜滋滋地采摘艾叶,青青鲜鲜的艾叶满满当当地堆在蓝子里,煞是好看诱人。
采摘艾叶后,把艾叶捣烂后连同汁液与糯米粉、早米粉按一定比例揉搓成粉团,然后加工成面皮,再根据个人口味填加馅料,最后把面皮捏合成型。清明果在繁杂的手续后诞生,人们从前以为清明果只有赣东北有,后来才发现与赣东北相邻的浙江、福建地区都有吃清明果的习惯,这可能与艾在这些地区生长的普遍性有关。人们以清明果是用来祭奠先人的,表达对逝去先人的缅怀之情。
本文Hash:cef710da722a899766fda08d23fbd69c39029479
声明:此文由 mayle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lady女性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