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早期怎么检查

败血症早期怎么检查呢?我们由于缺少败血症的常规知识,导致了很多人患上了败血症却不知道,因此严重的影响了疾病的及时控制,而导致了不可挽回的一些伤害,所以发现了异常症状要及时的进行相关的检查,那么败血症早期怎么检查呢?

败血症血常规检查结果可以根据以下几项,来判断是否患有败血症:

(1)周围血象:新生儿周围血象的白细胞总数波动很大,白细胞总数可高可低,因此只有在明显增高(>20×109/L)并出现杆状核细胞≥百分之二十时才具有诊断意义;而白细胞总数减少(<5×109/L)伴杆状核细胞增多则意义更大,有核左移和中毒颗粒。贫血和BPC总数减少(<50×109/L)也提示败血症的可能性。

(2)血沉:血沉加快。

(3)急相反应物:包括C-反应蛋白(CRP)定量法>8~10µg/ml时,有助于诊断,反映炎性反应的存在。触珠蛋白、a1-酸性糖蛋白增高。

了解败血症的早期症状有助于疾病的及时治疗,下面介绍几种败血症早期症状:

1、感染中毒症状:大多起病急骤,先有畏寒或寒战,继之高热,热型不定,弛张热或稽留热;体弱、重症营养不良和小婴儿可无发热,甚至体温低于正常。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严重者可出现面色苍白或青灰,神志不清。四肢末梢厥冷,呼吸急促,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婴幼儿还可出现黄疸。

2、皮肤损伤:部分患儿可见各种皮肤损伤,以瘀点、瘀斑、猩红热样皮疹、荨麻疹样皮疹常见。皮疹常见于四肢、躯干皮肤或口腔粘膜等处。脑膜炎双球菌败血症可见大小不等的瘀点或瘀斑;猩红热样皮疹常见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

败血症怎么检查出来

出现败血症怎么检查出来呢?败血症也是常见疾病之一,但是由于现在的人们生活的节奏比较快,所以患上了败血症之后还不自知,更加没有在平时了解过这种疾病,其实败血症是否能够及时的发现非常重要,那么出现败血症怎么检查出来呢?

败血症多见于婴幼儿,营养不良小儿和严重创伤(包括大手术)后的病儿,为了及时治疗,通常不等血培养的结果报告,就收住院积极治疗,并根据经验先选用两种抗生素,给予大剂量治疗。然后根据血培养成结果,更换对病原菌敏感的抗生素。其它治疗包括局部化脓性病灶的处理、支持疗法(多次输血、血浆、白蛋白或丙种球蛋白)等。

败血症可根据病史中有高危因素(如母亲产前和产时有发热、血白细胞增高或产期胎膜早破等)、临床症状体征、外周血象改变、C反应蛋白明显增高等可考虑本病诊断,确诊有赖于病原菌或病原菌抗原的检出。而具体的检查项目,主要是:

1.外周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升高或降低,中性粒细胞中杆状核细胞比例增加,血小板计数增加。

2.细菌培养。血培养;脑脊液培养;尿培养;其他分泌物培养。因新生儿抵抗力低下以及培养技术等原因,培养阴性结果也不能除外败血症。

3.C反应蛋白测定。细菌感染后,C反应蛋白6~8小时即上升,当感染被控制后短期内即可下降,因此还有助于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

而败血症的治疗方法,大家可以试试酌情选用拮抗炎症介质和清除氧自由基的药物,如抗内毒素单抗,IL-1受体拮抗剂、脱苷脱氨酶抑制剂等。局部治疗则是对原发性或迁徙性的化脓性病灶,待成熟后均应及时切开引流。化脓性心包炎、关节炎、脓胸及肝脓肿在引流后局部还可注入抗菌药。对有梗阻的胆道、泌尿道感染,应考虑手术解除阻塞。对基础疾病的治疗不可忽略。

新生儿败血症怎么检查

新生儿败血症怎么检查呢?要知道新生儿是败血症发病率最高的人群,这与新生儿的生理因素是有关系的,但是由于很多新手父母对于这种疾病的基本常识不是很了解,可能就会耽误了及时的发现,那么新生儿患上了败血症怎么去检查呢?

一、常规检查

①、母亲多有产前或临床感染,胎膜早破,羊水污染,产程延长等病史;患儿常有脐部感染或皮肤粘膜破损史。

②、症状常不典型,可见拒奶,吐奶,苍白,呼吸不规则,腹胀或腹泻,精神萎靡等。如有黄疸、肝脾肿大、出血倾向和局部感染灶,即应考虑本病。

③、血培养2 次或2~3 个标本均有同一细菌,且与药物敏感试验一致。脐血IgM>20mg/L,提示为宫内感染可能。杆状核中性粒细胞比值≥0.2;白细胞数<5×109 3="">20×109 /L;C反应蛋白≥15ug/ml;血沉≥15mm/h。

二、辅助检查

周围血白细胞计数,高低不一,也可正常,因此意义不大,但杆状核白细胞与中性粒细胞之比≥0.2有参考价值。也可选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或者直接涂片找细菌,如疑有宫内感染,于出生后1小时内取外耳道内液体或胃液作涂片找细菌,若阳性表示宫内羊水被污染,但小婴儿不一定发病。

三、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的方法有多种,如外周血细胞技术和分类。还有血小板计数,血培养检查,放射学的检查,病原体抗原检测等等。

本文Hash:fcab8850484094474699cd258334e28e60326915

声明:此文由 jingling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lady女性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