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物语:夫妻之“魔鬼定律”


  婚姻是种艺术,两个人从陌生到熟悉,没对夫妻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相处模式和方式,下面的“魔鬼定律”不一定是最准确最真实的,但从某种角度来看,也是夫妻生活特殊的写照吧。
  炒菜定律:经常炒菜的肯定是妻子,炒菜好吃的肯定是丈夫。
  忠诚定律:妻子越是爱丈夫,丈夫对妻子越是忠;丈夫越是爱妻子,妻子越是对丈夫不忠诚。
  花钱定律:妻子把钱花在打扮(美容、穿戴)上,丈夫把钱花在过(烟、酒、牌……)瘾上。
  买菜定律:一到菜市场就不知买什么菜好的多是妻子,一到菜市场见啥菜买啥菜的多是丈夫。
  成熟定律:越是被妻子深爱着的丈夫越是成熟,越是被丈夫娇宠着的妻子就越是不成熟。
  说话定律:夫妻之间谁说得话越多,谁的话就越没分量。
  伤害定律:夫妻之间,一方对另一方付出得越多,分手时所得到的伤害越大。
  抱怨定律:经常抱怨的总是妻子,经常被抱怨的总是丈夫。
  干活定律:在丈夫的眼里,家里总是没有什么活;在妻子的眼里,家里总是有干不完的活。
  做事定律:做事见好就收的总是丈夫,做事想好上加好的总是妻子。
  着装定律:男人只有合身的服装而缺少流行的服装;女人只有流行的服装而缺少合身的服装。
  出门定律:最着急出门的是妻子,最后一个出门的也是妻子。
  洗碗定律:妻子洗碗易净,丈夫洗碗易碎。
  唠嗑定律:越唠越有精神的多是妻子,越唠话越少的多是丈夫。
  回家定律:妻子一出门就想回家,丈夫一出门就不爱回家;妻子一旦不愿回家,丈夫就得匆匆回家;丈夫一旦不愿回家,妻子迟早也得离家。
  吵架定律:夫妻越是毫无原因的吵架越是吵得越凶。
  讥笑定律:在懂得爱情的夫妻那里,相互间的讥笑会演化成一种幽默,在不懂得爱情的夫妻那里,相互间的讥笑会演化成一场战争。
  距离定律:有时候夫妻之间的地理距离越远,情感距离越近。
  危机定律:当家庭经济出现危机之时,丈夫的想法总是希望妻子帮自己一把,而妻子的想法是能否换一个丈夫。
  脾气定律:夫妻之间,挣钱多少决定脾气大小,不挣钱的人没脾气。
  平等定律:夫妻双方都认为自己是家长,可重大的事情又一个人说了不算。
  劝说定律:夫妻之间一旦发生矛盾,出面劝说的人越多,矛盾越是不容易解决。

本文来自家庭医生在线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020-37617988 。

婚姻物语:婆媳之争

这个青年人面色苍白,坐在那里动也不动,他的父亲在旁苦苦哀求,问他为什么不肯上学。

他却是毫不动容,只说:“家里有办不完的事,暂时不能上学。”

父亲被儿子弄得毫无办法,只好对他千依百顺。他问:“如果我跪在地上向你下拜,你肯不肯去上学?”

表面看来,这父亲毫无杀伤力,任得儿子摆布。后来才知道,父亲本来管教甚严,直到儿子患了强迫症,不停地清洁房子。怕孩子出事,他才作了一百八十度的改变,不敢再向孩子提出要求。

原来青年人所指家中办不完的事,就是洗涤不完的一衣一物,尤其是那积满油烟的厨房。他一手拿着强力洗洁精,一手拿着钢线刷子,但是无论怎么洗,怎么擦,总是清除不了家中的污积。

碰上这种问题,一般治疗师都会引用行为治疗法,让父母一步步地以赏罚分明的办法纠正儿子的行为。

问题是,当一个青年人不肯听话时,任何人都是无计可施的,尤其是一个患上强迫症的青年,更是“一筹莫展”。

父母的掌上明珠

从心理分析的角度而言,强迫症是一种控制病。以不断重复的动作,将无可改变的情况硬要加以改变。我看过一套南美的卡通片,形容一个清洁桌子的人,无论怎样清理,桌子上都有理不完的垃圾。像一个无法逃脱的噩梦,这描写的大概就是强迫症的内在心态。

我不知道这青年人的心中积聚了什么垃圾,让他如此苦苦清除。他来自一个环境不错的家庭,不但双亲对他宠爱,还有一个待他如珠如宝的祖母。全人类的眼睛都集中在他身上,如果真的要找出一个解释他不肯出门的理由,大概普是家中环境实在是过于舒服,让他难有面对外面世界的雄心。

我们百般猜想,青年人都不以为然。

问他,他的回答是那样扑朔迷离,好带着我们走迷宫,走了很多冤枉路。

只是愈来愈察觉,这青年人好像带着一股怨恨蓄意地指向父亲。

是因为父亲对他过于严厉吗?但是自从孩子发病后,他不是已经变得像只柔顺的绵羊吗?

是父亲对儿子不够关心吗?但是我从来没有见过如此“二十四孝”的父亲,比孩子的母亲更是放不开儿子的问题。

很快就发现,青年人的父母虽然都爱儿子,彼此间却是全无默契。父亲自己的主意,母亲只是跟随。

婆媳共处一室,婆婆认为那是她的家,媳妇只有听话的份。媳妇很少反驳婆婆,老是摆出一副笑面,但是眼眶里却带着泪,分不清哭笑。

我问父亲:“婆媳不和,你觉得自己站在哪一边?”

父亲说:“我是帮太太的!”

儿子却突然插口:“不是的,他只帮他的妈妈。”

父亲解释说:“老人家是需要慢慢处理的,不能用急。”

青年人却说:“那是软弱的借口。”

原来青年称祖母为“他的妈妈”。界限分明,对他来说,他的家只有三个人,而对父亲来说,这绝对是四个人的家。

一家三口还是一家四口?祖母如何定位?这是一个版图之争。

对父亲来说,老妈是自己家庭的一分子;对儿子来说,母亲那无言的眼泪,正在促使他向祖母开战。

忠心的母子关系

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两个都是忠于自己母亲的男人,两个女人的对立,同时成为两个男人的对立。

如果这个说法成立,这个父子之争,是不会因为加强了父亲的威信而处理的,因为父亲愈用权,儿子会愈强硬,各事其主,战死方休。

除非父亲把妻子拉到自己的阵线,儿子失去总司令,再也没有续战的,才有鸣金收兵的可能。

剪不断,理还乱。即使一个小家庭,那三代同堂的关系交错,也会形成一场纠缠不清的斗争。

父亲不知道, 很多男孩都是母亲的保卫战士,骑着白马为母亲执行秘密心愿。

怪不得青年人老说家中有办不完的事,男人困在上两代的暗涌中,无法抽身,只有不停地打扫房子,企图清除家中那隐藏着的一股乌烟瘴气。

遇上这种情形,父亲如果只求争取儿子而继续忽视妻子,是必然不会成功的;婆婆如果只顾讨好孙儿而奚落媳妇,也一定处处碰壁。哪有“要仔不要娘”的道理?

版图之争,大都斗得你死我活,除非当事人重新定位。最好有个调解人,协助他们商讨一个彼此都能接受的新版图。

婚姻物语:无言之歌

在港大门前截计程车,一辆的士刚好在我面前停下,后座无人,却有一位举止高雅的女士,从司机身旁的座位出来。

我因为赶时间,截到的士便赶着上车,并没有注意这位女士。倒是入座后,司机先生十分自豪地对我说:“那是我的小女,她在香港大学教书!

他继续说:“我千辛万苦养大四个子女,人人大学毕业,现在应该可以享儿女福了,却反而不愿放弃这一份劳苦的工作。”

“那时候,为了一家六口,我每天要这样奔走,手停口停,带病也要上班。现在子女都出头了,我还是不想增加他们的负担……”

看来,这位尽责的父亲不单没有给儿女增加负担,还趁着工作的便利,当起女儿的司机来,女儿对父亲看来也是十分恭敬。这种父女关系,真令人羡慕。

每个成功的子女,背后都可能有一位伟大的父亲或母亲,予以支持。成功而没有家人同享的人,欢愉中必带落寞。

每年年底,是大学毕业礼的季节,一连好几天,校园满是穿黑袍戴方帽子的男女。

学有所成,人人满面笑容,抱着一束束色彩鲜明的花朵,四处拍照留念。

我因为每年都是冬日来港教学,这个景象,已经看了三年,但是每一次,它都使我不由自主地停步,细心欣赏这欢乐的一刻。

最令我欣羡的,是几乎每一位毕业生的身旁都围着一群家人,甚至三代、四代同堂。我相信每个家庭背后,必有很多不同的故事;在这难得的一刻,他们的希望与满足,尽展在那阖家一致的笑容中。

人们常看不到家庭

很多学生问我:“家庭治疗最难学的地方在哪里?”

我总是不假思索就回答:“是家庭!

我们人人都是来自家庭、活在家庭的动物,家庭何难之有?

妙处就在这里,人虽然是家庭的动物,但我们常常看不见家庭,只见个人。

不论东西方社会,往往歌颂个人的成就与特性,以为自我决定是唯一自救的方法。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更影响后人把一切问题都归咎到个人的“内在心态”。既然问题生自内心,答案也只有向内寻找。

并非说内在心态不重要,只是大海捞针,有时长期也找不到答案,其实现在还有“外在关系,只要看一个人如何与旁人相处,也可看到这人内心的感觉与观念”。因为,人的行为,大部分都是与四周环境息息相关的。

“现在”是过去与将来的桥梁

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开始,就有很多心理治疗大师,把本来纯内在心态的治疗,扩展到人际关系的范围。米兰学派对心理治疗所包容的时间观念,有很清楚的解释。他们认为,过去有多重要,全视乎这对一个人现时的影响;将来有何机会,也全视乎现时能够打开哪一扇门。

因此,“现在”是过去与将来的桥梁。很多治疗学派放弃只谈过去的心理分析,而加强“此时此地”的关系。

家庭关系是人际关系之首,家庭治疗也就是这样产生的。

其实,传统的心理分析,谈的也是家庭关系;不同的是,心理分析走的是过去的路子。而家庭治疗,虽然也有探旧,但脱离不开现况。

问题是,从个人观念转为家庭观念或系统观念,对治疗者或被治疗者,都是十分困难的事。

试想想,你怎样向一家人解释:你女儿患了厌食症,不单是为了减肥,更是在与父母作权力斗争和抗议?

又例如,你如何对一位丈夫说:你的儿子不是患精神病,他只是知道你有婚外情,替无从发泄的母亲发泄愤恨?

把个人病症转化为家庭关系,不但家人会怪你胡扯,有时连资历较浅的治疗者自己都会半信半疑。

现在欧美很多服务机构都提倡家庭的重要,很多医院收病人时也一定要与家 会面,但是真正作家庭治疗的仍然不多,很多专家虽然会见病人的全家,但用的仍是个别治疗的技巧。

多话与少话都是炸弹

我最近在诊所看过一个家庭,一家四口,母亲与八岁及六岁的女儿打架,打得落花流水。严重时孩子鼻血染红一地,人人都说女儿有问题,结果女儿被送往精神病医院。

母亲一入座,就对我说:“我见社工四年,精神科医生一年,他们都说,我有话不要放在心里,不然就会变成一个大炸弹……”

如果只从个人角度来看,有话直说,不无道理。只是女士在家人面前,只有她说话的份儿,旁人全不可插话。这仍是个炸弹———是个多话的炸弹。

消极的丈夫愈来愈低首无语,两个孩子挺身而出,母女三人于是纠缠不清。

最后,大女儿终于说:“爸爸在家时,妈妈终日与他打架,爸爸不在家时,妈妈就跟我和妹妹打架,我很怕回家……”恶女儿变成弱小孩,夫妇更是惭愧不已。

这一对夫妻,都是爱孩子的父母,但是做丈夫的不愿面对孩子,结果女儿遭殃。要安定儿女,夫妇必得合作。

个人的故事,往往与家庭的剧本不符合。故事是平面的,只有一方之词;剧本却是立体的,充满无言的表达与行动。

家庭是一首无言之歌,我们在它的音符上舞蹈,虽然脚步不时会缠在一起,甚至摔倒。

但是,为我们敷伤的,亦是那一首歌。

本文Hash:4977e48ca9579676b0527057d8c1719969d3bb3a

声明:此文由 一正一邪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lady女性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