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挫折教育”走上歧途

经常有老人这样说,孩子就该受点挫折,孩子从小没吃过苦以后不能自立。这种想法很有代表性。但是这样的想法真的对吗?挫折教育,到底该不该?

其实,很多家长强调给孩子所谓的“挫折教育”,其真正的原因是担心孩子获得了太多爱,渐渐失去自己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的本领。但是,孩子是否具备独立性,其实与是否经常接受人为制造的“挫折”没有必然的联系。

独立性培养,在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日常生活点滴中

从孩子出生开始,父母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但是我们发现很多时候父母过度的关爱,常常会让他们不自觉地帮助孩子做了很多他们本可以自己做的事情。比如,孩子刚刚开始练习吃饭时,很多父母担心孩子吃不饱,或者孩子不能把饭准确送到嘴里,马上抢过勺子喂饭;比如,孩子一次次努力思索尝试如何把拼图摆到合适位置的时候,很多家长着急地帮孩子指出“快拿这块儿,应该放在这里”。

久而久之很多非常有挑战和有价值的第一次尝试的机会就这样浪费掉了。其实,在孩子幼年阶段,那些该孩子自己面对的没有太大危险的事情,父母尽量不要替代孩子。殊不知,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对于养成孩子独立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长期被过度宠爱和代劳的孩子渐渐失去了挑战新发现和独立克服困难的过程和快乐,变得大事小事指望父母的帮助。而此时,父母却突然走到另外一个极端,告诫孩子你已经长大了,事情需要自己解决。这种前后矛盾的教育,其实对孩子也是不公平的!

想当然的“挫折教育”,往往适得其反

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家长认为“挫折教育”就是给孩子创造尽可能多的困难为出发点,甚至以一些超越儿童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的方式来对待孩子。这样的做法更值得担忧。

比如,我们常看到有些父母会在小区里故意不打招呼,突然消失,让幼小的孩子一个人四处寻找爸爸妈妈,直到孩子哭得死去活来,才会满意地现身。还有有一些家长,让犯错误的孩子当众进行检讨,甚至父母在公开场合对其进行羞辱,让孩子明白所谓的事理。诚然,这些做法确实给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也同时深深伤害了孩子内心的情感,甚至人格尊严。这些做法非但不属于“教育”范畴,而是严重背离了教育的初衷。

其实,挫折教育也需要教育者具备很高的教育素养,了解教育的目的、本质和科学的方法,更要尊重孩子的心理特征。孩子的挫折教育一定要与孩子自身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性相结合。比如,孩子0~3岁,对父母的依恋是人类最正常的情感,这种依恋关系的建立对孩子一生的安全感、幸福感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在这个阶段,突然不告而别的父母,冷漠的斥责和疏远,会让孩子内心产生极大的焦虑和恐慌,久而久之不仅无法培养其独立性,孩子长大后反而可能会形成不自信、不开朗的性格。

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挫折”

其实,6岁之前的孩子要经历人生中无数个第一次,在成年人看来很小的事情,对于孩子可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孩子在完成这些第一次的过程中,克服了内心的绝大恐惧和压力,这其实已经是人生给予我们的“挫折教育”。所以,真正的挫折要做的就是顺其自然地让孩子明白生活中有快乐也有悲伤,有顺境也有逆境,用积极的心态找到方法去克服,而不是选择逃避。

第一次摔倒,第一次迈步走路,第一次与妈妈分离,第一次在公开场合朗诵或者唱歌,第一次去幼儿园,孩子在不断成长中经历了挑战、失败、成功与快乐。父母要做的,则是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理解、陪伴与支持,让这些经历内化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美好回忆和动力!

请相信,孩子内心的阳光,比任何挫折的回忆,更能够激发和支撑他们面对未来的困境的信念。

“第一次摔倒,第一次迈步走路,第一次与妈妈分离,第一次在公开场合朗诵或者唱歌,第一次去幼儿园,孩子在不断成长中经历了挑战、失败、成功与快乐。”

这样的“挫折教育”,千万要不得

•以打击孩子、挫伤积极性为目的,故意给孩子制造挫折。

•孩子受挫后表现出消极情绪,父母在一旁指责、批评,忽视孩子的想法和感受。

•违背孩子年龄阶段和心理特性,让孩子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对孩子的身心产生伤害

•以结果论英雄,父母忽视孩子克服困难的过程,甚至一味和其他孩子比较结果或成绩

挫折教育孩子的四个疗程

创造挫折情境属于挫折教育的一种方法,但是屡屡的挫折只会让孩子失去自信。所以挫折教育重要的是孩子在受挫后是否有恢复能力,是否有无所畏惧的自信心。

挫折教育要培养孩子寻找幸福的能力,这样在任何挫折面前才能泰然处之,永远乐观。

症状一

家长不帮孩子总结败因

粘先生:在社区举行的宝宝才艺比赛中,最终只有三个小朋友获奖,他们在台上喜笑颜开。台下没有得奖的孩子默默无语、表情严肃,我们当家长的也是如此。后来有个女孩扁着嘴小声抽泣,接着所有没得奖的孩子也都哭了。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只能安慰孩子:“没关系,输就输吧,得奖的小朋友还没有咱们演得好呢。”

诊断:

孩子为比赛输了而哭并非坏事,既是情绪的自然发泄,也是一种争强好胜、要求上进的表现。此时家长不能告诉孩子“输就输吧,没关系”,否则会助长他无所谓的心态,而是应该帮助他分析失败原因,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让孩子有收获。

症状二

家长把想法强加给孩子

冯女士:在幼儿园举行的公开课上,很多孩子并不想发言,小手偶尔抬起一点又立刻放下,再扭头看看妈妈的脸色。不少妈妈都拉着脸、紧皱眉头,用期待的眼神要求孩子尽快发言,于是孩子不得不勉强举手。

诊断:

家长首先必须改变自己的观念,不要把想当然的想法强加在孩子头上,给孩子更多选择,让他(她)做喜欢的事情,真正从内心去激发抗挫能力,知道跌倒了该如何爬起来。

疗程解析

挫折教育不能一蹴而就,家长们应该分为四个疗程循序渐进地对孩子进行“治疗”。

第一“疗程”:培养孩子的责任感。适用年龄:0~1岁,低幼阶段。

疗法:孩子的挫折教育在出生后就应该开始。很多家长无条件地保护孩子,无意中会让孩子觉得他在家庭中是第一位的,这对于以后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是非常不利的。家长应该让孩子感受到他与其他的成员都是平等的,慢慢培养一种家庭责任感,学会独立去面对、解决问题。

第二“疗程”: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适用年龄:1~3岁,幼儿阶段。

疗法:当孩子可以站立、行走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让他自己独立去完成,不要总是抱着或者帮他迈步等。孩子动作发展的同时也是心理的不断发展完善。孩子稍大后,可以让他试着料理自己的生活,在自理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并迁移到以后的生活和交往中去。

第三“疗程”:培养孩子心理的独立性。适用年龄:3~5岁,幼儿园阶段。

疗法:平时我们总会教育孩子要助人为乐,并且也在身体力行地帮助孩子。然而有时候需要孩子独立完成的事情,却给予过多帮助的话,反而会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只要是孩子有兴趣的事情就鼓励他独立去做。

第四“疗程”: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适用年龄:5~6岁,学前阶段。

疗法:孩子步入课堂后,传统的教育重视数理逻辑和语言表达能力,但这仅仅是学习的一个层面,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的求知欲,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少孩子总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这就是他在思考问题的表现,此时,家长应该耐心解答,即使是自己回答不出来的问题,也不要怕丢面子,可以和孩子一起查阅书籍、进行试验来探讨。

父母要树立挫折教育的意识


给父母的提议

挫折让孩子更快发展。親愛的的父母,请放开手,让孩子去历经她们应当历经的一切!

方式一:父母要塑造挫折文化教育观念

很多父母都觉得,年幼的孩子心理状态承担能力差,挫折会让孩子感到恐惧和焦虑不安,不应该让孩子遭到过多的挫折。而事实上,这类意识是极为不正确的。

科学研究证实,一个人受点挫折,尤其是发展初期受一些挫折,很有益处。

孩子自小就了解什么是“不成功”,成长以后便能恰当地对待不成功;

孩子自小就在艰难中披荆斩棘,成长以后,他才不容易畏惧艰难;

孩子自小便与挫折“交锋”,无论結果怎样,这类“交锋”会让孩子的逻辑思维更活跃性、应变动灵便、行動更灵巧……

因而,父母应当正确对待挫折文化教育的使用价值,把它当做是磨练信念、提升 适应能力的好方法。

自然,假如父母一味地把挫折文化教育当做是吃苦耐劳文化教育,也是片面性的。

实际上,挫折文化教育的目地是让孩子在感受初中会应对挫折并击败挫折,塑造孩子的一种耐挫折能力。它不但包含吃苦耐劳文化教育、存活文化教育、科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也包含单独、胆量、信念及心理状态承受能力等层面的塑造。挫折文化教育的內容是各个方面的,它的目地不只是让孩子吃点苦、受点挫折,只是时刻地、耳濡目染地从各层面下手塑造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和耐挫折能力。

方式二:使你的小小男子汉体会并了解“挫折”

在独生子时期,每一个孩子都注重“我”,无论什么,只需是自身要想的就高声规定,而有的父母也无论有效是否,就达到这类规定。

父母的这一作法是十分不合理的。这世界并不是为某一个人而构建的,总会有顺意和不如意的情况下,因此平常父母要“绝情”一点,适度的情况下藏起一半的爱。孩子不如意的情况下要随遇而安,不必替孩子挡住一切风吹雨打,让孩子受不起一点儿憋屈。仅有使他在碰到的憋屈中,感受挫折的味道,他的耐挫能力才会渐渐地提高。

一位爸爸对孩子的教育产业可谓是倾尽全力,哪些益智类玩具、多种类型的书籍,只需孩子规定,他都是会毫不吝啬地取出自身的钱夹。可是,有一次他却有意让孩子心寒了。

六岁的孩子跟父亲一块去购物。在小玩具银行柜台孩子选定了一款智能机器人,随后立在收款台前笑眯眯地看见父亲,等待父亲给他们支付,由于之前父亲总是会很高兴地夸他,愿意他的挑选。但这一次,父亲却有意对他说沒有带够钱,并且以他早已有一款类似的小玩具为原因拒绝了孩子的规定。孩子很心寒。

返回家时,母亲问及孩子不开心的缘故时,父亲很严肃认真地说:“大家务必让孩子了解,人生非是全部的心愿都是会获得达到的。”

是的,人生不尽人意十之八九,沒有浇湿雨的孩子,如何经经得住人生的狂涛巨浪?这名父亲的作法可以说良苦用心,坚信这一孩子儿童时代对“挫折”的体会和理解,必然变成他健康快乐成长的“防弹背心”。

此外,父母有心对孩子开展挫折文化教育,还能够把自己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碰到的挫折和不顺心告知孩子,让孩子对挫折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为孩子正确看待各种各样挫折和不顺心树立榜样。在这类状况下,父母对日常生活的喜爱、执着、不畏艰难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是孩子应对挫折时最强大的精神寄托。

本文Hash:9fc2e877b232dd7ea9434ecac45b554ac6442c24

声明:此文由 jingling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lady女性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