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惩罚孩子

眼下,随着家庭教育知识的日益普及,“重教轻罚”已成广大家长的共识。在人们的潜意识中,惩罚是打骂的代名词,因而我们常常在报刊上见到少数家长对孩子罚站、罚跪、罚饿甚至虐待孩子致死的报道,这些家长便是对惩罚缺乏正确的理解和把握。

其实,惩罚的方式多种多样;打骂只是其中的一种,是惩罚的极端性行为。错用、滥用惩罚以致不负责任地对孩子的肉体和心灵施暴,会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长期以往就会使惩罚失效,导致最终“管不住孩子”;而适当、适时的科学的惩罚却能对孩子起警戒作用,促使孩子改正错误,从而收到以罚助教、以罚代教的效果。

所以说,惩罚是一门家教艺术,惩罚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关键是看父母能否使用得当。笔者认为,父母在惩罚孩子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学问1:惩罚的“量刑”要适当

惩罚孩子的目的自然是为了引起孩子的良性转化,那么惩罚的“量刑”就必须合乎孩子的行为。

惩罚过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太轻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因此惩罚孩子要以达到目的为原则,既不能轻描淡写,又不能小题大做滥用“刑罚”。

大教育家洛克说过“儿童第一次应该受到惩罚的痛苦时候,非等完全达到目的之后,不可中止;而且还要逐渐加重”,其中的道理耐人寻味。

◎专家提示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种经验,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父母只需要用自己的言语或行动向孩子表示一点点哪怕是极其微小的不满,孩子都会觉得是对他的错误的惩罚,从而自觉改错。因而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惩罚包括间接的和直接的批评。给孩子使个眼色、对他的行动加以限制、扣留他喜欢的东西、没收他的玩具,甚至在吃饭时减少他爱吃的菜肴或者让他穿一件旧衣服等等都是惩罚的手段与方式。

学问2:指明“出路”不含糊

惩罚孩子不能半途而废,应要求受罚的孩子作出具体的改错反应才能停止。

家长要态度明确,跟孩子讲清楚他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否则有什么样的后果。如孩子有乱丢东西、不爱整理的习惯,家长在惩罚时就应该让其自己收拾好东西、整理好玩具;使其明白必须要做好,否则又要受罚。

家长千万不能含糊其词甚至让孩子“自己去想”。家长不给“出路”,孩子改错就没有目标,效果就不明显。

◎专家提示

惩罚之所以能促使孩子改正错误,这是教育心理学中的效果律在起作用。效果律认为:孩子“快乐则接受;痛苦则拒绝”,要使孩子继续或终止某种行为,我们可以通过奖励或惩罚来做到这一点。

事实上,有很多事情是不可能通过奖励的办法让孩子满足的。如孩子故意损坏东西、坚持“顶风作案”、乱提不切实际的要求等,这种情况下奖励就不起作用,惩罚却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学问3:罚了又赏要不得

父母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态度一致,赏罚分明。

该奖时就要郑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奖,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受奖的喜悦;该罚时也应态度明确、措施果断,让其真正知道自己错之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知错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对孩子实施惩罚之后,父母中的一方认为孩子受了委屈,随即又用钱物或食品来安慰他,这将会使惩罚失去作用。

实践证明:惩罚——奖励——惩罚的恶性循环会使孩子产生认知偏差,错误地将犯错和受奖联系起来,从而使惩罚归于失败。

◎专家提示

诚然,惩罚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且还有一个使用方法的问题,正确使用可以以罚代教,如果使用不当,则会使孩子的坏习惯变本加厉。如有些儿童在感情冲动时会用坚持错误行为来报复惩罚。而惩罚的反复执行要么使孩子产生恐惧父母的神经官能症,要么使孩子破罐破摔,对惩罚“逆来顺受”无所谓,这都是不足取的。

学问4:及时惩罚莫迟疑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惩罚的效果部分是来自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在有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间隔时间越短则效果越好。

所以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的行为有错,只要情况许可就应立即予以相应的惩罚;如果当时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场或正在公共场所)不允许立即作出反应,事后则应及时地创造条件尽可能使孩子回到与原来相似的情境中去,家长和孩子一起回顾和总结当时的言行,使他意识到当时的错误行为,并明确要求他改正。

学问5:劣性转嫁不可有

俗话说:“世事不如意者常八九”,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顺心的事情。父母在心情不好时很难把握好自己的感情,容易使自己恶劣的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其后果往往不堪设想。

一来孩子无过受罚,父母小题大作,会使孩子感到有失公理。二来如果此时父母再因不能自制而使惩罚无限制地升级,则往往会激化孩子对父母的反抗情绪。因此,建议父母切勿在醉酒之后或自己心情不佳、情绪低落、脾气暴躁等时候惩罚孩子,以免过激失态,影响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

学问6:讽刺挖苦最忌讳

父母惩罚孩子应力戒讽刺挖苦,更不能自恃“孩子是我生的、是我养的”而随意用恶毒的语言指责谩骂孩子。

实践证明,讽刺挖苦和恶语谩骂已超越了孩子的理智能够接受的范围,将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

因此,做父母的应该牢记自己惩罚孩子的目的是帮助孩子改正错误,决不是为了图一时嘴巴痛快而去刺激孩子灵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

有些家长在惩罚孩子语言不文明、满口脏话时,自己也“出口成脏”,这就使得训教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去说服力。

学问7:事后说理不可无

管家长和孩子之间存在着教与被教的关系,但教育孩子仍当以理服人。惩罚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惩罚之后必须要及时与孩子说理,否则,孩子在忍受了惩罚之后还将会依然如故。所以,家长在罚了孩子以后要通过说理、剖析的方式使孩子明白他为什么会受罚、知道犯错误的原因,讲清楚如果坚持犯下去将有什么后果。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惩罚只是一种劣性条件刺激,其效能是短时的,不能持久。受罚的孩子改正了错误并不等于他已明白事理,并不能保证他下次不会再犯。因此,让孩子明白自己受罚的原因才是根除错误的关键,说理是惩罚孩子之后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步骤。

学问8:点到为止莫唠叨

有些家长训教孩子喜欢没完没了,而且还时不时地喝问孩子“我的话你听见了没有?”孩子慑于家长的威严,为了免受皮肉之苦;只能别无选择地说“听见了”,其实他可能什么都没听进去,甚至左耳听了右耳出,根本就没听。

孩子之所以说知道了,只是顺着家长的意思,为了早点结束训斥。于是,当孩子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时,家长便感“痛心疾首”,随即说孩子“不把我的话当回事”,当成了“耳边风”,说孩子“不听话”。其实这并非孩子不听父母的话,而是父母的唠叨太多了,让孩子分不清主次,不知道听哪一句为好;再者,经常性的唠叨多了,也会导致孩子耳朵“失聪”,对家长的话产生教育心理学中的“0反应”,无动于衷,使训教失去效果。

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务切要改掉爱唠叨的毛病,凡事点到为止,然后观察孩子的反应再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

学问9:就事论事莫牵连

孩子作为受罚者的角度来讲,最厌恶父母“倒咸菜梗”,一事既出又将陈年老账翻出来。

可作为过来人的很多家长却不了解这个道理,训教孩子时总忘不了东扯西拉、横牵竖连,说出孩子的种种不是来,有的甚至将孩子说得一无是处,直至忘记了本次训教的主题。

孩子怎么样呢?反正自己没有一处是对的,以前取得的成绩、改正的缺点家长都看不到,自感自己天生是挨训该罚的料(有的甚至认为父母是在找茬整他),对改错失去了信心,也就破罐破摔、我行我素,这样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家长训教惩罚孩子务必要一事一议,就事论事,切勿搞牵连、翻陈账。

父母离婚对孩子有什么影响?父母离婚后如何告诉孩子


父母离异毫无疑问会对孩子的心身产生危害,许多父母为了更好地孩子,依然生活在一个没爱的家庭,自身长期性遭受着难熬。那麼父母离异会对孩子到底有什么危害呢?又用什么方法去告知孩子?

父母离异对孩子的危害

1、生存条件的危害

如今的家庭大部分是独生子家庭,一对成人压力家庭一切正常运行以外再抚养一个孩子,是两人的能量,一旦离异,无论孩子跟谁,获得抚养权的一方都将承担起更高的抚养义务,包含经济发展上的。即使获得另一方充足的赡养费援助,但在照顾活力上依然会递减,一个人要工作中、要家务劳动或维持自身一切正常的各种各样社会意识形态,也有在意一个孩子的吃穿住行教,必定会较为费劲,即使有家庭保姆,孩子获得的关怀也会被夺走许多 。换句话说孩子最少会降低关心和照料、深爱被教的机遇,乃至还会继续生活得较为艰难

2、对身体健康的危害

珍妮弗和波劳克1979年科学研究了大城市中小学儿童的融入难题和生活工作压力事情中间的关联,进一步证实最近的工作压力与儿童的身体不舒服和适应障碍相关。在另一个相关工作压力与身心健康情况的科学研究中,与一切正常儿童对比,离婚家庭儿童历经很多充斥着工作压力的生活事情。别的科学研究也强调,来源于离婚家庭的儿童比来源于详细家庭的伙伴更常常被确诊为曾经历过比较严重的病症和损害。英国的一个预测分析组织在1980年强调:“在每个年纪阶段,身体机能混乱很有可能是在儿童阶段因父母离异而造成真切情感体验的結果。”

3、智商和课业的显著落伍

离异家庭孩子的智商和学业成绩显著落伍于详细家庭的儿童。家庭是社会发展的体细胞,是生活的海港,是为孩子给予抚养和社会性服务项目的重要的场地;父母是确保孩子优良发展的关键資源,传统式的父母才貌双全家庭一般更有益于孩子的发展。

4、社会发展工作压力对孩子的危害

择学、升学考试时沒有详细的父母管理体系随同,父母会长期性一方参加,成长阶段中各种各样所有喜怒哀乐沒有父母随同,尽管社会发展早已较为包容,离异家庭孩子不容易再被比较严重抵触、欺压或怜悯,但假如说对孩子沒有一切危害,那就是不太可能的,孩子的心是比较敏感的,长期性处在这类情况下,在所难免产生较不自信、自尊心和比较敏感的个性化,必须照顾者翻倍的关怀。

父母离婚之后怎样告知孩子?

一旦早已做出离异的决策,应当早一点告知孩子。父母彼此应当一起向孩子平心静气地叙述,如同平常一家人商议去哪旅游那般,让孩子不觉得忽然。姑且把你们中间的恼怒和内疚放到一边。虽然针对不一样年龄层的孩子,交谈的內容方法不容易一样,但都应包含一些基本上的內容:“父母以往很恩爱,但如今大家觉得分离两人更幸福快乐。无论彼此之间产生哪些,大家都是会一生守护,照料你。”交谈时,语调要柔和,不绕圈子。

如何放下父母的面子让孩子健康成长?父母的以身作则是给孩子的最好示范


“君君臣臣父父子俩子”,等级森严的伦理道德级别早已变成历史时间的废弃物,新时期的父母应当完全抛下趾高气昂、板起面孔批评的父母铁架子,变趾高气扬为与孩子公平交往,那样,孩子才可以越来越想要向父母表露心里话,从和父母“唱反调”变成开心协作。

在这个全世界,人和人之间的关联是各种各样的。但从古至今,最亲的莫过父母与孩子的关联了。但是,伴随着时期的发展趋势、青少年儿童的日趋成熟,父母与孩子中间的芥蒂也愈来愈显著了。

社会发展对每一个家中全是务求公平公正的,可为什么有的家中中的父母,尤其是爸爸却不可以公平地看待儿女,乃至与儿女的关联有缘无份呢?

主要是父母与孩子不可以相互理解。孩子看父母是趾高气昂的“执政者”;父母看孩子,则是什么都不懂的毛孩子。做父母的一直把自己的念头强加于给孩子,而无论他是不是了解,是不是如获至宝地接纳。那样的教育理念是不容易有什么好的实际效果的。

孩子虽然年纪并不大,但他也是有自尊的。他期待父母做好自己的真心朋友,而不只是老人,更不期待父母摆出一副年长者姿势动则训人。

因此,今日做父母的,要想更改孩子的说白了“不懂事”、“唱反调”等青春期叛逆和状况,就务必先让自身解决传统式的教育孩子意识,不能用趾高气扬的姿势看待孩子,运用公平、真心实意与盆友一样的心态与孩子沟通交流。那样的话,孩子才想要向父母表露心里话,才可以从来不聪明变成聪明,从“唱反调”变成开心协作。

陈月的女儿16个月了,她长出一张圆溜溜脸蛋儿,一双再大的双眼尤其的圆,一闪一闪好像会讲话。和全部的妈妈一样,自女儿呱呱坠地至今,陈月在她的身上寄予了成千上万美好愿望。女儿一天天成长,她会笑了、会看过、会坐了、会翻了、会爬了、会离开了……女儿的每一点每一滴发展都让陈月欣喜万分。

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人员,陈月自知“骄纵”给孩子产生的伤害,她父亲总说孩子还小,啥事都由她。没法,在家中中陈月仅有当做“白脸”,平常对女儿的规定更为严苛。可是,有一件事却让陈月更改了严格教育的心态。

那晚十一点多了,疲劳了一天的陈月好想酣然入睡,可女儿仍在兴高采烈玩耍。陈月哄着她:“茜茜,乖,我们睡着了。”孩子摆摆手,提示要玩耍。陈月不明就里地将她的衣服裤子脱下,塞入被窝里,熄了灯,孩子又哭又闹着钻出来了被窝里。

陈月优柔寡断了:或是再让她玩一会儿吧。因此过去了半小时,陈月再度让女儿入睡,此次她好像动了真格,又哭又闹着提示陈月把牛仔裤子穿好。在陈月的责怪声中孩子哭泣声愈来愈响,陈月生气了,在她的小屁股“啪、啪”几下。

孩子哭得更憋屈了,一只小指着门口,提示要去姥姥那边。陈月把她按倒躺在床上,内心犯嘀咕:很大的性子呀!孩子一咕嘟站起来,一只双手敲击着陈月的人体,一边哭一边口中念念有词。

孩子的这一行为让陈月深有所思:尽管孩子还小,还不会聊天,但她有自身的观念,也是一个个人。父母不可以一再规定孩子进行自身的得偿所愿而去挤压她干自身不肯的事,大家应学好公平的看待孩子。

孩子在成长阶段中,在所难免犯错误,父母务必适度饰演不一样的人物角色,教他自我反思、纠正,以创建恰当个人行为。尤其是伴随着社会发展的发展,父母在孩子眼前更应放下架子,真真正正地走入孩子的内心。

1)尽到做父母的义务

父母做为孩子的父母,应当担起对 子应负的责任和义务,为孩子构建一个溫暖、幸福快乐、和谐的佳园。一言一行应做好孩子的楷模,不可以由于自身工作中的忙碌,对孩子漠不关心,更不可以由于自身的不理智,给孩子产生非常大的损害。

2)做孩子的人生道路严师

父母还能够是孩子的教师。孩子终究或是个孩子,孩子的自身控制能力、专注力、洞察力都很低,有一个慢慢发展趋势的全过程。在孩子的成长阶段中,就规定父母像教师一样,正确对待孩子的发展规律性,静下心具体分析孩子在想干什么?我该怎样协助他?耐心地具体指导催促孩子。

3)变成孩子的真心朋友

父母更该是孩子的盆友。如今的孩子大多数是独子,在许多 层面她们是孤单的,缺乏盆友的关注,这就规定大家父母当担盆友的人物角色,共享她们的所有喜怒哀乐。孩子去玩的情况下,蹲下去身体,乃至躺着和她们一起玩乐;孩子发展的情况下,与她们一起共享成功的喜悦;孩子碰到不高兴的情况下,真心实意倾听她们的苦恼。自然,父母有的苦恼还可以拿出来与孩子一起商议,让孩子给你解决困难。 

父母要想超越和孩子中间的差距,就务必放下架子去和孩子交友,去掌握透視孩子的内心深处,父母何不遵照“父母=盆友 教师”那样的思维模式来试一下,假如孩子可以把你当做知心和一面镜子了,你们的关联便会和睦一些,对一个他觉得谦虚忠厚老实的盆友他是不容易瞒报自身的,由于文化教育原本就代表着随着和适用。

仅有父母放下架子,做合格的父母,变成孩子的亦师亦友,就一定会走入孩子的内心。

本文Hash:7d08e7f100f50bd4632bd4f836a70ae00d729450

声明:此文由 飞舞九天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lady女性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