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新生儿低温的原因有哪些?揭秘宝宝低温的原因是什么


当小生命初降人间,爸爸妈妈们肯定对这颗"掌上明珠"倾注了无尽的爱,一刻也不愿意与宝宝分开。但是在与宝宝亲密玩耍中,有的父母发现宝宝竟然"冷冰冰"的,很是担心。那么为什么宝宝会出现体温过低的情况呢?

引起新生儿低温的原因

1、身体原因:负责体温调控的神经中枢发育不成熟。

2、受寒冷刺激: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散热大于产热,环境温度低于中性温度以下时,未有效保暖,不能维持体温,常使皮温降到35℃以下,形成低体温。

3、进食不足:宝宝储存在肝脏的糖原能够分解供热,但是顶多只能支撑一天时间。因此当这部分糖原消耗完毕以后,宝宝还没有充分进食,就无法保证热量供给,容易引起低温。

4、缺氧和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新生儿产热的主要部位在棕色脂肪,棕色脂肪中脂肪酸的代谢分解,需要有完善的神经系统功能和充分的氧供应。新生儿在缺氧和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时,棕色脂肪不能利用,化学产热过程常不能进行,易出现体温不升。

5、疾病影响:如果宝宝患有败血症、化脑等极易感染的疾病的话,一般食欲会降低,所吃的东西无法确保充足热量供应;宝宝若是因为休克、酸中毒等使得棕色脂肪分解受到阻碍,这时会产热不足,也会诱发低温。

新生儿低温并发症

1、消化系统紊乱

体温较低不利于消化液的分泌和胃肠的蠕动,因此会出现消化不良甚至合并消化道出血的状况;同时低温会使宝宝的反应速度降低,表现在进食中就是吞咽迟钝,容易呕吐,甚至倒灌鼻腔发生危险。

2、肾功能减弱

低温使肾小管酶的活性降低,进而弱化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因为低温会导致低血压,所以血流量变慢,使肾小球毛细血管的血流量不足,达不到正常过滤的效果,因此宝宝会尿液很少,甚至没有。更为严重的低温还经常会出现氮质血症。

3、神经系统异常

当宝宝的体温在35℃以下时,就没有平时那样反应灵敏了,在33℃以下时,开始出现瞳孔散大的趋势,当体温持续下降至30℃以下时,宝宝对外界刺激就没有反应了,并且呼吸心跳持续减慢,四肢僵硬,体温达不到26℃就基本意味着死亡。

新生儿败血症的病理原因是什么?宝宝败血症的病理原因有哪些


新生儿败血症是指新生儿期致病菌经各种途径侵入新生儿血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全身性的感染。新生儿时期该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均较高。随着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研究的深入,败血症的定义也在不断的扩大,包括内源性感染因子(如肠道菌丛)启动以后所引起的全身炎症与感染。新生儿败血症一般主要是指血液中有细菌存在并持续繁殖,通过血培养可获得阳性细菌结果的一种病理过程,在具有细菌-免疫学诊断方面的证据,而并未获得阳性血培养结果时也可做出诊断,仍是目前新生儿期很重要的疾病,其发生率约占活产婴儿的1‰~10‰,早产婴儿中发病率更高。

新生儿败血症的病理病因

1、病原菌不同地区病原菌有所不同,我国仍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杆菌为主。近年来,条件致病菌和厌氧菌、真菌感染有增多趋势。

2、感染途径新生儿败血症可发生在出生前、出生时和出生后。宫内主要是通过胎盘传播感染;分娩过程中由产道细菌感染引起;生后感染最常见,细菌可侵入皮肤、黏膜,如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脐部是最易受感染的部位。新生儿产时有呼吸抑制而经过复苏干预、羊膜破水时间过长(>24h),母亲有产时感染或发热。

3、自身因素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均不完善,IgM、IgA缺乏,对病变局限能力差,细菌进入体内易使感染扩散而致败血症。男婴和低出身体重儿等相对容易获得感染,随出生体重的下降而发病率与病死率增高。

新生儿败血症的治疗

1、早期败血症的治疗

可直接给新生儿的血中补充各种免疫因子及抗体,增强免疫功能,促进疾病恢复。方法包括多次小量输入新鲜全血或血浆,换血疗法,粒细胞输注,以及免疫球蛋白、免疫核糖核酸治疗等。并且补充营养维持体液平衡,保证热卡供应,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代谢紊乱。或者采用物理方法使患儿保持正常体温。发绀时可吸氧,有循环障碍者应补充血容量并用血管活性药物,若是宝宝出现烦躁、惊厥的症状可用镇静止惊药,有脑水肿时应用脱水剂。

2、重症败血症婴儿的治疗

可通过换血除去血液中的细菌毒素和酸性代谢产物,清除异常血凝物质、纠正异常血凝过程可以供给大量新生儿所缺乏的抗体补体以及吞噬细胞,可以增强宝宝机体的抵抗力。交换输血主张用新鲜全血,换血量为160ml/kg,但要注意换血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如:电解质平衡紊乱、感染移植性的抗宿主反应等。对于重症败血症患儿,若血中的中性粒细胞数降低而骨髓储备白细胞又不能补充粒细胞的缺乏,可输入从正常成人血液中分离出来的多形核白细胞,可增强白细胞对病菌的吞噬功能和杀菌活性从而降低病死率。

爸爸妈妈要注意!新生儿败血症并发症

1、化脓性脑膜炎新生儿败血症最易并发化脓性脑膜炎,有时神经系统症状并不明显,但已并发此症。因此要提高警惕,及早作脑脊液检查。

2、肺炎或肺脓肿其次易发生肺炎或肺脓肿,出现呼吸系统症状。

3、迁移性病灶如蜂窝组织炎、骨髓炎,肾盂肾炎也偶可发生。

4、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感染扩散的严重结果往往为MODS。

新生儿黄疸的原因有哪些?宝宝黄疸的原因有什么


黄疸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症状,引起新生儿黄疸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生理性黄疸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时期所特有的一种现象,由于胎儿在宫内低氧环境下,血液中的红细胞生成过多,且这类红细胞多不成熟,易被破坏,胎儿出生后,造成胆红素生成过多,约为成人的两倍;另一方面,新生儿肝脏功能不成熟,使胆红素代谢受限制等原因,造成新生儿在一段时间出现黄疸现象。

足月儿的生理性黄疸是在第2—3天开始,这时皮肤呈浅黄色,巩膜(白眼珠)以蓝为主微带黄色,尿稍黄但不染尿布,第4—5天最黄,足月儿在第10—14天消退,检查肝功能正常、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增加。

早产儿的生理性黄疸会出现得较早、较高,也持续较久,可延迟致3周—4周消退。虽有黄疸,但孩子没有什么不适,一般情况好。生理性黄疸属于正常生理现象,不需治疗。

2、母乳性黄疸

因吃母乳新生儿发生黄疸称为母乳性黄疸,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病理性黄疸。少数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其黄疸程度超过正常生理性黄疸,原因还不十分明了。其黄疸特点是:在生理性黄疸高峰后黄疸继续加重,如继续哺乳,黄疸在高水平状态下继续一段时间后才缓慢下降,如停止哺乳48小时,黄疸明显下降,若再次哺乳,黄疸又上升。

由于母乳中含有孕二醇激素,它可以抑制新生儿肝脏中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力,致使血液中的胆红素不能及时进行代谢和排泄,于是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增加,出现新生儿皮肤和巩膜的黄染。

出现母乳性黄疸后,一般不会影响小儿的健康,也无发烧和食欲不好的症状。如及时停止喂母奶,黄疸大约在2—4天内减弱,6—10天内全部消失。对于母乳性黄疸,一般不会引起神经系统的伤害。对于母乳性黄疸也不必惊慌,停母乳时可用牛奶暂时替代,待黄疸好转后可以继续用母乳喂养。

3、溶血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最常见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亲血型为O、胎儿血型为A或B最多见,且造成的黄疸较重;其他如母亲血型为A、胎儿血型为B或AB;母亲血型为B、胎儿血型为A或AB较少见,且造成的黄疸较轻。

据报道,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的发病率为11。9%。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特点是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且逐渐加重。早期可进行换血疗法,如果是ABO血型引起的轻微症状,只要采用光照疗法即可。

4、感染性黄疸

感染性黄疸是由于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等原因,使得肝细胞功能受损害而发生的黄疸。病毒感染多为宫内感染,以巨细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见,其他感染有风疹病毒、EB病毒、弓形体等较为少见。细菌感染以败血症黄疸最多见。黄疸的特点是生理性黄疸后持续不退或生理性黄疸消退后又出现持续性黄疸。

5、阻塞性黄疸

阻塞性黄疸多由先天性胆道畸形引起的,以先天性胆道闭锁较为常见,其黄疸特点是生后1—2周或3—4周又出现黄疸,逐渐加深,同时大便颜色逐渐变为浅黄色,甚至呈白陶土色,这种黄疸一般B超检查即可确诊。

此外,还有药物性黄疸。如由维生素K3、K4、新生霉素等药物引起者。遗传性疾病如红细胞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陷、红细胞丙酮酸激酶缺陷病、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半乳糖血症、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囊性纤维病等也可引起黄疸。

不论是何种原因,病理性黄疸严重时均可引起"核黄疸",其预后较差,除了造成神经系统损害外,严重的还可能引起死亡,因此,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应重在预防,如孕期防止弓形体、风疹病毒 感染,尤其是在孕早期防止病毒感染;出生后防止败血症的发生;

新生儿出生时接种乙肝疫苗等。平时要密切观察孩子的黄疸变化,一旦发现有病理性黄疸的迹象,应马上及时送医院诊治。面对宝宝的黄疸不要紧张也不要着急,是生理性的自然会消除,是病理性的就抓紧时间治疗,平时注意仔细观察,精心护理。

本文Hash:3137049cba8a1a775107f2096f0f0ae4609a50ba

声明:此文由 jingling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lady女性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