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扬孩子不要太过


嗯,太好了。你的画赶上了大师的水平。

这朵花画得很逼真,很漂亮。

今天真好啊。

今天收拾房间很干净,谢谢孩子。

点赞也要适度

写得真好,孩子,你简直是个小诗人!

我们经常听到父母称赞孩子。

在成年人的意识中,表扬孩子会让孩子开心,建立他们的自信心,也会让孩子听到这样的赞美。

事实是这样的吗?

没错,我们现在提倡给孩子多点赞,但是有多少家长注意到了正确的点赞方法?对孩子来说,并不是什么事情都要点赞,也不是点赞越多越好。夸奖不当的后果,会让孩子产生紧张的情绪和恶劣的行为。有些父母喜欢对他们的孩子说:你好!

但是,孩子有时觉得他心中的自己不太好,夸奖他反而给他带来压力,反感父母的赞扬。所以,他得到的赞扬越多,为了表现“真正的他”,就可能有越恶劣的行为。心理学家H·G·吉诺特通过研究发现:幼儿被过度夸奖,觉得自己不值得夸奖,反而觉得焦虑。

做父母的,可千万不要以为孩子就是那么好哄骗的,你说的话几分真几分假,孩子心里也有数呢。太赞了,他会觉得父母没有诚意,很虚假。时间长了,他很可能不把这些赞词放在眼里,也会对父母产生心理上的反感和排斥。

另外,过度的赞美看起来很抽象,孩子听了也不一定能真正理解自己得到的肯定。

所以,父母刚真诚地表扬孩子,他就不听话,故意做恶作剧,或者你表扬他,他也不理睬。

称赞孩子的原则

作为父母,应该理解称赞和药品青霉素一样,不是拿起来就能使用的。必须遵守使用的量和度,并注意可能产生的过敏性反应。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孩子的努力或成绩而言,不要涉及他的个人品格。

举个简单的例子。

周末,孩子打扫了房子。母亲一看,就对他说:家今天很漂亮,看起来很舒服。谢谢你,孩子!就好了。

像其他什么你真是个厉害的孩子!你今天真好啊。那样的话,就没有必要面对孩子说话了。

说起来,孩子只是做了能做到的事,他的心也希望自己的努力得到肯定,关于自己是否厉害,是否好,他可能没想到。父母的赞扬只要中肯就行,孩子也可以在这样适度的赞扬中自己演绎他的品格,不需要父母给予某种肯定。

过度点赞可能会让孩子娇惯

难以想象,生活中听惯好话的孩子,将来会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吗?长大后能否虚心接受他人的批评或意见?

我们不能让孩子在被责备的环境中成长,但也不能整天沉浸在甜言蜜语中。

适度及时的点赞,对于鼓励孩子,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是非常有用的。

但过度赞扬,给孩子带来错觉,认为自己是最好的,或者自己的工作总是做得很好。因此,他们看不到自己的缺点,也不能正确理解自己做的事情。未来也未必经得起挫折和批评。

要记住,赞扬,只是对孩子努力的肯定,也许只要那么一点点就够了。

不要吝啬对孩子的赞扬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一项长期追踪调查显示,婴幼儿时期经常受到父母表扬的孩子,日后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强。这让笔者想起,每次点击一位同事的博客,里面记录的都是孩子成长的过程。每篇日志、每段视频的最后,她总不忘记上一段自己对孩子的赞扬,“好棒!”

不仅在婴幼儿时期,父母要给孩子足够的赞扬与鼓励,在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父母都应该不要吝惜对孩子欣赏与信任。比如,孩子第一次学画,与其说画画,不如说是涂鸦。但是父母在这个时候如果丢下一句:“你这是画的什么,这叫画吗?”孩子的自尊心肯定受到伤害;相反,父母首先肯定孩子第一次动手作画的能力,继而和孩子慢慢沟通如何作画,“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可能这样的方式既给了孩子继续学画的信心,也培养了孩子学画的兴趣。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曾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欣赏和赞美。”成长中的孩子具有敏感的心灵,赏识和鼓励尤为重要。一句话、一举手、一个眼神、一个微笑,父母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能给孩子传递欣赏的信号。不要吝惜对孩子的欣赏、信任和鼓励,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帮助孩子扬长避短、克服自卑、树立信心,让欣赏、赞美和鼓励化为促使孩子成功的巨大动力。

教育孩子不要太苛刻


有这样一批父母:对待工作,他们追求完美,获得了事业的成功;对待孩子,他们也努力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希望孩子同样成功。尤其是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父母怕孩子误入歧途,对孩子要求更加严格。但是,教育孩子太苛刻,孩子容易患强迫症。有些父母自己是完美主义者,怀孕后注意健康的饮食、胎教,让孩子上贵族幼儿园,进行双语教育,在家只能说英语,不能用中文交流。

孩子的周末比平常还忙:上钢琴班、英语班、奥数班……事事都要求做到最好。生活上要求孩子循规蹈矩,如被子要叠得整齐、坐姿要端正、写字要工整、饮食要注意绝对卫生……

在这样完美要求中成长的孩子,往往做事认真,成绩超人,是父母和老师的骄傲。但是,进入青春期后,长期形成的完美习惯会恶化,引起强迫症。有的孩子做作业稍有涂改,就全部撕掉重做;做题速度越来越慢,一遍又一遍地反复检查,甚至考试时做不完题目;更有甚者,走在路上反复数脚下的地砖而经常迟到。

青春期不仅是生理发育的阶段,也是心理转变的阶段。随着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一些男孩和女孩开始对自己不满意。无论是身材、外表还是知识和能力,他们总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他们希望通过努力使自己在各个方面更好更完美。父母完美主义的教育,也促使孩子产生不现实的苛求完美的心理,使孩子对自我的价值心存疑惑,无论做得多么好,他们都不相信自己,这种认知习惯一旦固定下来,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心理疾病。

因此,教育孩子时应暗示:既能看到他人的长处,也能看到自己的优势,绝不要为自己的弱点唏嘘哀叹,相反,要学会悦纳自己的不足,扬长避短,努力发挥自己有优势的一面,创造属于自己的成功。

本文Hash:913774111d1d54bfd3b0a7f3a27271833e9082b3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lady女性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